當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兒八經地胡說八道

互聯網時代真是好,隨便什麼人,只要會打字,就可以冒充各種專家。其中,門檻最低恐怕要算美食專家了,畢竟,不像評車、品茶、影評什麼的還有個經驗的門檻,食品呢,大家每天吃進去的幾斤幾兩都差不多,誰也不好說誰更有資格。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而且,不論是電視還是自媒體,不論是食譜還是餐館推薦,都是很容易吸引流量的——美食媒體的最大受眾是既饞又不熟悉庖廚的群體,簡單說就是:好忽悠。

最常見也比較不那麼招人反感的忽悠就是大講情懷: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啊,文化啊......可是,國人大油高鹽的重口味難道不是小時候媽媽做的菜給培養起來的麼?又有多少媽媽/爸爸的廚藝比餐館的大廚還好呢?而冠以文化,就基本堵住了食者的嘴。

還有個特點,美食內容一定要自說自話,選擇性忽略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比如牛的脂肪,要是長在雪花牛肉上,那一定是美味又健康,富含有益健康的脂肪酸什麼的,要是不幸長在脂肪層下到了四川火鍋裡,就會經常被健康學者詬病。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美食節目的常客-臘肉臘腸,不僅僅是高油高鹽,還有亞硝酸鹽、煙燻產生的苯並芘、多環芳烴,都是有致癌作用的。中國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No.1,這很難說與中國人喜食臘味沒有關係。美食作家們是絕口不提這些的。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還有不少就是抄來抄去,純粗製濫造的——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寫過:四分刀工,六分買工。美食節目/文章是否濫竽充數的,基本上注意下刀工和買工就很容易辨別。

刀工,電視/視頻中,專業廚師看刀工就知道了,可有很多“跨界”的嘉賓展示廚藝,你經常能看到他/她們在鏡頭前費勁地鋸肉,而不是切肉,就知道是在作秀,平時不碰刀的,因為他/她根本不知道超市買來的菜刀都是沒有開刃的。

買工,太多的美食節目/文章浮皮潦草、敷衍了事的,比如肉類,就告訴你用牛肉、豬肉、或者瘦肉,可是,動物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口感味道差別很大的,牛裡脊和牛腩質地完全不同,價格也差著至少一倍呢。一個好廚子,至少要熟悉超市和菜場的。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有些恐怕就是連抄來的都不像,完全在胡扯了,比如筆者看過的:

“菠菜沙拉”,這作者難道不知道菠菜富含草酸,最好焯水後食用?難道用焯水過的菠菜做沙拉?水靈靈軟綿綿的菠菜混在團生菜or紫甘藍裡面?場面無法直視。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中式菠菜沙拉?

“酸筍的鮮味......”,鮮筍難道不是更鮮麼?醃製,明明是損失掉了部分鮮味的嘛。酸味的作用其實是通過對味蕾的刺激,使搭配的食材比如肉類的鮮香更突出而已。

“燉紅燒肉,需要先把肉醃製幾小時”,這難道就是為了追求儀式感嗎?還要對醃好的肉低語讚美幾句麼?幾個小時的燉煮,調料完全可以入味了,醃製純粹是脫了褲子放屁。

当心,那些“美食作家”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好了,想吐槽的太多了,媒體氾濫、魚龍混雜的時代,真得長點心眼擦亮眼睛,畢竟認真做事,pour heart into something的太少了。

筆者簡介:星巴克北京首任財務總監,會計師,咖啡專家

更多咖啡方面精彩資訊,歡迎關注本訂閱號,也可來微店買點老白親手烘的精品咖啡豆嚐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