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他是奉永乐皇帝的指令出使西洋,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在宣德八年(1433年),一共经历29年,可谓是把一生献给大明,把一生献给大海。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的外交政策,明朝外交规模也想和元朝一样,但元朝用铁骑征服四方,而明朝外交政策执行的是和平外交,《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明朝想通过“天朝恩威”让四海各国听命于它,所以郑和在永乐皇帝的命令下开始出使西洋。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郑和下西洋得益于明代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宋元时期就有福船、沙船、广船等船类,那么郑和所乘的宝船究竟是多大,明代的造船业有多发达?

《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 丈”,修也就是长的意思,广是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修建的大船长有四十四丈,宽有十八丈,一仗大概有3.33米,可见当时郑和的宝船有一百五十多米长,五十多米宽。考虑到度量的不同,如果用明尺为 0.317 米来计,或者其他计量单位来计算,郑和宝船尺寸依然巨大。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1922年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服役,是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而它的大小是舰长179.5米,舰宽18米,比起郑和宝船凤翔号身材有点修长,由此可见郑和宝船的大小不比第一代航母小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凤翔号航空母舰

郑和宝船尺寸过于巨大,自然有人质疑明史记载的真实性,如果能从多个方面来证明明史记载是真实的最好不过。

有人认为明史记载宝船的尺寸是孤证,所以作假的可能性很大,不足以为信,如果在其他的书籍上找到记载宝船的尺寸是最有力的回击。

历史上记载郑和下西洋珍贵资料被刘大夏付之一炬,但刘大夏是否真的毁掉资料也是一个未知之数,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只在《殊域周咨录》有寥寥无关紧要的数语。“旧案虽存,亦当毁之”这句话说明不了是刘大夏毁掉资料。

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记载郑和宝船的尺寸流传下来的史籍过于简单,《明史》等所记载宝船尺度均源于《瀛涯胜览》一 书,所以说明史说不了什么,现在需要找到比《瀛涯胜览》出书时间更早的书籍。

根据古籍我们可以列出记载宝船的书籍,有《瀛涯胜览》、《三宝征夷 集》、《郑和家谱》《客座赘语》、《西洋 通俗演义》、《国榷》、《明史·郑和传》,显然明史并不是孤证,还有许多书籍记载宝船的尺寸是一致的。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罗懋登《西洋记》是中国书籍记载宝船最早的书籍,比《瀛涯胜览》更早,但罗懋登是一位小说家,他写的书能不能信也是一个问题,毕竟他是不是虚构出来谁也说不准。

席龙飞教授在“在浪漫与现 实中寻觅——罗懋登〈西洋记〉为 宝船提供佐证”一文中指出郑和宝船和马船的比例均是2.466,两种船的比例一致在数学中是全相等,而罗懋登真的能杜撰出来如此巧合的事情吗?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有人认为刘大夏“毁掉”资料后,仍然有一些资料流落在外面,那些记载宝船的书籍有一定的可靠性。

还有人质疑宝船的长宽比,郑和宝船的长宽比只有2.46,和当时船的长宽比相比太小了,在1974年的泉州宋代海船的复原总长和总宽为 30.00米和 10.50米,它的长宽比有2.857。船舶短而宽有利于稳性、 回转操纵和减小波浪弯矩负荷,船的长宽比影响到船速,低船速的阻力不仅和长宽比有关,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关学者认为大尺度的宝船长宽比小是可行。

大明王朝外交风云: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宝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舰小吗?

广十八丈

更有学者提出 :“广十八丈” 是笔误,把“广于八丈”写成“广十八丈”,这就和清朝“传位于四皇子,还是传位十四皇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是这样的话,宝船的长宽比就合理了,而有人找到铁证明代钞本《三宝征夷集》真真切切写的是“广十八丈”。

郑和宝船尺度无论大小怎样,但郑和宝船是空前的,它是大明海军强大的表现,它代表是当时最先进造船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