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是養生的關鍵,你知道嗎?

心態決定健康,心身和合,方為完整的生命。

其實,早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提出了養生重在養心的思想。《黃帝內經》討論養生之道,強調養生重在養心,以陶冶情操,知天悟道,以端正人生態度,教人持有“天人相應”的價值觀,其最終目的就是防治鬱症及繼發於鬱症的一系列心身疾病。

一個乳腺病患者,在何教授處診療已有4年,各方面情況穩定,但內心仍糾結,她是學財務出身,一輩子小心翼翼,喜歡較真。

有一次來教授處複診,情況明顯比前一段時間欠佳。她說:“教授,上次回去後不久我就出現一個大問題,這一個多月沒有排便,幾乎沒吃東西,肚子疼得要死,一直住院,做了各種檢查,又是拍片灌腸,又是CT、磁共振,查來查去,沒有任何問題,大家解釋不了......”病區醫生會診後一致認為她是不完全性腸梗阻,因為沒有排便,但看片子,又沒見腸腔的氣液平面。乳腺病轉移到腸道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故只能怪罪於她後腹膜有個淋巴結,直徑1釐米左右,但這個淋巴結以前就有的。

後來教授看了她的所有檢查結果,覺得也很說不通啊,於是反覆追問她發病前後的情況,她想了半天,嘆了一口氣,說:“怪我自己不好,我想起來了,我這些年通過中藥調理,恢復得挺好,病重時一直是老公幹家務,現在他不想幹了,說我已經好了,應該我繼續幹。那天,他吃完飯就想出去,我叫住他,他就大聲嚷嚷,堅決不幹家務了,嚷完撒腿就跑了,氣得我渾身發抖,抽搐。兩三個小時後,肚子劇烈疼痛,排不出便來,從那以後,就一直不好了。”

其實,她根本不是一般器質性的腸梗阻,而是劇烈情緒誘發的自主神經系統紊亂,後者支配著腸道蠕動,故既出現陣發性的劇烈絞痛(腸痙攣),又表現出不排便(腸癱),而腸腔內卻始終沒有氣液平面。這些症狀是一種心身症的表現,是大怒後腸功能紊亂引起的。後來教授給她開了些內服藥疏肝理氣,並讓她自己注意調控情緒,回去沒多久後,大便就通了,情況好了很多,現在已恢復正常。

臨床上,這類病人有很多,總希望從病理上,或組織形態上找原因,但忽略了精神對身體的影響。

之前媒體上經常有報道,相濡以沫了幾十年的老夫妻,一方去世後,另一方在幾分鐘後也無疾而終,這就是典型的案例,可解釋為活著的一方在得知老伴死訊後,自己的生存意願也隨即徹底喪失了,生機慢慢消弱直至終止,就像油燈因油耗竭而熄了。

所以,患者以及平常人如果想做到健康長壽,除了需注意飲食起居外,更需要通曉世態人情,把握好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做無謂的勞心煩神,保持內心的安詳與快樂。

反之,如果沉湎於聲色犬馬,為無窮的慾望所羈絆,必將竭精耗盡而早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