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最古老的"中国电影",说说它历史发展和现代传承

三尺白帷,一盏油灯,一场好戏就拉开了帷幕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穿梭于光与影中的故事魅影,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爱恨情仇的精神寄托。

正如古人所称赞的那样:“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在文化多元,娱乐性十分丰富的这个时代,皮影戏似乎早已淡出年轻观众的视线,但事实上它一直存在。

皮影戏:最古老的

皮影戏是什么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者纸板剪刻成形象,借用蜡烛或者酒精等光源照射剪影形象来表演故事的,充满艺术气息和独特魅力的民间戏剧。它还有个别名儿,老北京人都管它叫“驴皮影”。

实际上是暗示了皮影戏中用到的“皮影”。它是用驴、马、牛皮、螺皮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发汗熨平,缀结八道工序,再经由人工雕刻千余刀,最终形成精美的成品。制作工艺复杂高超,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内容创作,表演时的技艺手法。皮影戏顾名思义,讲求的便是关于光和影的“对话”。台前是演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一生的潮起潮落,在三尺帷幕后面则是紧锣密鼓的一场操练。

操作皮影的人,对于剧本中的故事桥段早已能够倒背如流,熟烂于心,用灵活的手指熟练的唱功,操纵人影,在一拉一扯一唱之间,刀光剑影,策马扬鞭的战场,参杂着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人生都被演绎地好不热闹,

正是一方帷帐演春秋,四下宾座叹人生。

皮影戏:最古老的

老一辈影人的幕后故事

朝代更迭:看皮影戏的历史发展

起源于汉代

这种古老的彩色动画是二维度艺术中的戏剧魅影,又称“影子戏”,是“影子”和“戏剧”的结合。据资料记载皮影戏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汉代,民间流传这这样的诗句:“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礼乐传于百姓家。”相传汉文帝时期,太子哭闹不止却对窗子外面斑驳摇曳的树叶倒影感兴趣,宫女为了哄太子开心,将树叶剪了形状,用来表演。

相传在前西汉时期的陕西地区,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因为染了疾病不幸去世,汉武帝很难过,日夜思念,以至于无心朝政。恰巧一位术士李少翁从孩童玩耍时地上的影子中找到了灵感。告诉武帝称自己能让他与李夫人相见。

入夜,在白色帷幕后面出现了一个很像李夫人的美女,体态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其实,这是李少翁用锦帛仿照李夫人的身形制作成的形状,再用光照射形成的影像。

这个故事是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桥段,据说后来这位方士为汉武帝做法事的故事流传开来,直到演变为后来的皮影。

兴盛于隋唐

到了唐代,皮影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佛教盛行,最先利用光影的是佛教僧人,每逢佳节会在人群聚集的坊间传播教义。随着皮影戏流传越来越广,宫廷中也有皮影戏的身影。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就有一段唐高宗李治和太平公主在宫中演皮影戏的情节。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长安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酷爱乐律的唐玄宗对美术也极为提倡,统治者的兴趣取向很容易引导大众的文化选择,这也为皮影戏的不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皮影戏:最古老的


鼎盛于宋朝

宋朝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 ,文化繁荣,民众的娱乐方式逐渐丰富。文学形式多样,有歌曲、说书、鼓词、弹词。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皮影戏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吸收了民间说唱的元素,也受一定的地域文化影响。

宋代孟元老在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皮影戏演出的盛大场面:“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影戏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由此可知皮影戏在宋代趋于成熟。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最为有名的是千年历史的罗山皮影戏,据《罗山县志》记载,皮影戏从北宋末年就已经传到和东京开封距离不远的信阳军,就是现在的罗山县一代。

远播海外于元代

13世纪中国的皮影艺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由于海陆交流和军事远征,皮影戏先后传到过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以及日本英、法、德等欧亚各国。

当时法国的传教士将皮影戏在巴黎、马赛等地表演,皮影戏曾在法国红极一时,引来无数的赞誉,被法国民众称作“中国灯影”。世界名人都给予皮影戏高度的评价,其中就包括18世纪的歌德以及后来的卓别林大师。

流传于明清

明清时期,皮影戏更是广为流传,除了在平民百姓中广受好评,也深受达官贵族的喜爱,更有甚者,以私养戏班为荣,这些官第王府世家大族,不惜以重金聘请名师刻制影人,制作精致影箱,为的就是能酣畅淋漓地欣赏一出出好戏。

而最具代表性的皮影戏,一个是明万历年间,从陕西来东北戍边的战士带过来的复州皮影戏。另一个是在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经在华州盛行的华阴老腔皮影戏。皮影戏的腔调有着秦腔的高亢雄浑,磅礴豪迈的气魄。2006年,华阴老腔皮影戏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遗录。

皮影戏:最古老的

行将消失的技艺——复州皮影 作者:张春雷


皮影戏:最古老的


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岁月静静流逝,皮影人用细细的竹签,幻化的灯影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示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而随着皮影人的消失,皮影戏的生命也变得岌岌可危。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式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新时代又以新的方式让皮影戏的生命延续,作为旅游产业文化,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在北京海淀上庄镇,成立了北京京西皮影非遗园,将皮影戏中的一支——北京皮影,展示了其结合生、旦、净、末、丑京剧特色的皮影历史及表演,作为旅游特色开发出来,吸引了不少前来旅行的游客。

最好的传承是创新,玩转创意皮影戏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皮影戏的理解,王浩斐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大学期间参与制作了很多皮影动画和项目,毕业之后选择皮影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

在他的店里,有皮影的手工艺品还有皮影影人体验制作、体验表演等项目,将皮影中好玩有体验感的部分放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皮影文化。他认为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远远脱离生活的,他希望皮影戏可以以一种能够被人们接受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皮影戏:最古老的

重视体验感的皮影戏活动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它的美体现在光与影的纵横交错之间,既承载着历史,又寄托着情怀。希望看过这篇文章后你能对皮影戏有所了解。

了解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也是保护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让皮影戏的文化不断传承更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关注我吧,和我一起开启文化之旅,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