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墨法在书法史享有盛誉,请问如何理解书法中的“墨法”?

泥鳅的N种吃法


墨法,是书法当中与笔法、结构、章法同等重要的技法,前人认为水墨相当于字之血,所以写字时极为讲究。

写毛笔字,玩书法,不同于我们写钢笔字,钢笔字只要把墨汁吸进笔囊当中即可,写出来的墨色没有变化。而毛笔书法不同,毛笔书法创作过程中是一边蘸墨、一边蘸水来调节墨色浓淡变化的,调节的技巧全在于经验,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

王铎的墨法在书法史享有盛誉,善于应用五彩墨法,所谓“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我们来看王铎书法的例子吧!


1、涨墨



2、焦墨


3、浓墨

4、枯墨


5、湿墨


6、淡墨


从以上实例当中可以看到王铎的墨色变化非常丰富,而且不是单一的,上面的例子当中,往往有几种墨色交织在一起,有时一个字当中都有墨色变化。

希望以上对书友们有所启发。


麓风轩


墨法,在书法中就是将就用墨的浓淡枯,和国画略有不同。一般多在行草书中用。楷书基本上不用淡墨,不过现代书法也有用的。在古代都是用墨锭磨的墨,因为水分不同,或书写环境不同,加上纸的质量,用笔速度等有会出现不墨色一般情况下有浓墨和淡墨两种。在书法中比较讲究墨法的书法家多是画家 就是书画兼善着,如董其昌和王铎。

王铎本身就是画家,而且独创了涨墨法。其实这种涨墨法仍然是在绘画技法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技法 这种技法无疑丰富了书法的笔墨语言。也使得书法作品具有了相对丰富的视觉冲击力或效果。但涨墨法毕竟不是主流的书法技法,即便现代人学王铎也多不用这种技法。因为书法的空间块面效果,是可以用其它技法来实现的。涨墨法再审美情趣上未必是经典。

书法中的涨墨法,固然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但如果不懂空间构成的画,最好不要用,用不好反而会破坏了书法作品的章法。

墨法的运用在书法中不是特别突出和重要。有浓淡枯(枯,可理解为飞白法)即可,不易泛滥。

如果不是刻意追求,最好顺其自然。


翰墨书道


书法家有意识地运用墨法,应该自明代始。

“墨法”的运用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宣纸制造工艺的成熟。

宣纸由稻草与青檀树皮组成,其中稻草是短纤维,青檀树皮是长纤维,两种不同性质的纤维在宣纸中以相互垂直的状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性:

墨中的水分子在纸上运动得快,而碳分子运动得慢。于是墨在宣纸上形成一种由浓到淡的墨色变化。

二是大尺幅书法作品的出现。

明代之前的作品都是小尺幅的尺牍和手札,而明代江南富庶,富商众多,收藏之风大盛,加之房屋高大,于是大尺幅的立轴出现并日渐成为风气。

而墨法尤其是涨墨法只有在长幅巨轴上,才可以得到充分表现。

明代出现了很多用墨高手,而王铎是其中杰出代表。要理解“涨墨法”,需要明白以下几点:

1、“涨墨”主要运用于作品开头和中间需要重新蘸墨处,这样更符合书写习惯,更加自然。


2、墨涨出笔外,看似洇化在一起,形似“墨猪”,但细看,线条墨色丰富,笔画先后次序清晰。

而墨猪则是墨的简单洇化,墨块中看不出线条的往来与墨色的变化。

3、涨墨形成的洇化效果,让线条的粗细形成极大的反差,细观其作品,既浓重茂密,又满中有“眼”,水墨交融,血润骨坚。


4、枯笔与涨墨二法互用,苍润互补,飞白自然飞动,与涨墨形成鲜明对比,若飞若动,若云若雾,别有风趣。

5、一件作品中涨墨不可多用,三四处已经足够,多则喧宾夺主了。

王铎的涨墨法,其新颖的线条构成形式和浪漫的用墨色彩,为后人在书法创作上提供了新的线索。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除了分析他的笔法、字法、章法以外,墨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幅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线条去欣赏他的灵动、遒劲与质感,也可以通过墨色的变化,感受到节奏的跳跃,以及情绪的起伏。

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墨法与所有其他技法一样,直接关系着一幅书法作品的“气场”。

墨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墨之法。“运墨而五色具”,这种“墨分五色”的表述是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一般情况下,墨的五色指的是浓、淡、干、湿、枯,它是通过调节水和墨,来多层次的表达墨韵的效果。

浓墨和淡墨是一组相对的感念,浓墨能够表现出一种厚重的感觉,相对来说用浓墨楷书、隶书、篆书没更能表现出饱满的力度。“浓墨宰相”刘墉,就偏爱浓墨,他的作品味厚神藏,超然独出。

淡墨则传递给人一种缥缈、神秘、悠远的意境,董其昌就喜用淡墨,他的书风萧散自然,古雅平和。

另外一组相对的概念,就是干墨和湿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含水量的多或少。干墨书写容易出现飞白效果,而湿墨则可以表现浑厚丰腴的效果。

枯墨,则需要墨浓且水分少,如能恰当把握,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徐渭、王铎在枯墨的运用上,都较为成功。

在实际运用中要特别注意,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太多则肥浊不清,臃肿成墨猪之病。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点,正是用墨的关键所在。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书法中的墨法是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书家通过对墨法的浓淡枯湿的变化来营造渲染艺术效果,有时一幅作品中浓墨、淡墨、枯笔交替使用,用这种墨色的自然变化来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王铎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擅于用墨之人,历代的书法家在用墨的变化和多种手段上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王铎之前的书法家中唐代张旭和宋代黄庭坚是在用墨上比较讲究的,他们的作品中墨色的浓淡变化比较明显,有追求墨色变化的主观意愿,并且在作品中有较多应用。

在上图张旭的草书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墨色变化,有浓墨,有淡墨,还有枯墨,可见张旭对墨色的运用也是比较重视的。

在上图黄庭坚草书中,墨色变化也比较明显,浓墨,淡墨交替运用,变化非常自然。

但我们可以观察到,不论张旭还是黄庭坚均在用墨时避免过浓或过淡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古人在论述墨法时认为“墨浓失意,淡则无神”。

所以在明清之前的历代书家中,均刻意避免浓墨,也较少用淡墨多字连续书写,他们的浓墨和淡墨均追求自然变化,就是蘸一次墨书写时所由浓到淡的自然效果。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王铎,董其昌等人的出现,在墨色技法的应用上向前迈了一大步。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极重视用各种墨色的极端变化来渲染、营造艺术效果。这也是他将绘画的墨色技法运用到书法中的一次开拓性尝试。

国画中将墨分成“焦、浓、重、淡、清”五色,对墨色的浓淡效果来表现意境。王铎受此启发,将这一绘画中的技法运用到他的书法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具体来看王铎的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涨墨: 此为王铎所独创的用墨方法,下笔时笔蘸饱墨,笔锋接触到宣纸上时,墨向四周晕开,将笔画之间的界限模糊,使之充满不确定性。见下图:
  • 浓墨:王铎书法中浓墨运用极多,浓墨也是他书法的主要墨法之一。见下图:
  • 淡墨: 王铎作品中通常有浓墨和淡墨的交替运用,以增加墨色变化。见下图:
  • 枯墨:枯墨也是王铎书法的一大特点,以枯笔书写,笔迹苍桑晦涩,极富表现力。见下图:

王铎在墨色的运用上堪运上堪称史上第一人。


明清时期另一大书法家董其昌则专好淡墨,其书法作品皆以淡墨为主,可谓完全颠覆了古代“墨淡伤神采”的观点,他的书法淡雅清新,堪为古今运用淡墨的大师。

墨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应遵循自然和谐的用墨法则,浓淡交替为最佳,全是浓墨则为卫夫人所称墨猪,全是淡墨亦少变化。

枯墨的运用不宜过多,过多则晦涩太过,令人视之有不适之感。

至于涨墨则要慎用,用之不好,则整幅作品俱受拖累,因为毕竟世间只有一个王铎。

回答完毕,谢谢。


杉石


墨色变化对作品有什么作用?

一,涨墨法形成的块面和点线的对比,增加了作品表现力。

二,墨色的浓淡对比使作品具有空间感。

三,由于墨色分段,由浓到淡的过渡,使作品有了节奏感。

四,使线条质感产生变化,浓墨显沉厚雄浑,淡墨显温润妍雅,枯笔苍劲老辣。

五,用墨太枯燥则不润泽,字无神采,墨色变化与用笔速度也有关,燥中带润,浓中带枯才有墨韵。

姜夔《续书谱》中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书法作品为王铎所书。)











神韵轩书法


我是一人。书法没有”墨法“,有些书法家已经把墨法是当成了魔法。

王铎近些年名气很大,但是过誉了。近些年总是有人吹捧日本人多么喜欢王铎的字,但是和”墨法“没有关系。”墨法“是我们国内有些书法家的发明。

书法说到底是在写字,写的是字,不是在画画。

我当然知道”墨分五色“,但是这是我们传统绘画中的。

我们当代有一些中国的书法家,一个劲的想要在书法中提出”墨法“这个词。主要目的为了掩盖自己不擅长写字,善于泼墨。

有些书法家开书展,展出的字如上图。这样的字,说笔画、结构、章法怎么说。只能说”墨法“。

书法中根本没有墨法,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不是绘画。

王铎是古代优秀的书法家,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书法家难道只看到”墨法“吗,王铎的笔画、结字、章法看不到吗?

为了推广所谓的”墨法“,吹捧王铎非常夸张。而且还要拉出日本人的话:后王胜前王。

王羲之在日本还是非常有地位的,有些人一直强调日本人说的”后王胜前王“,只是为了吹捧王铎和推广”墨法“。

那些吹捧王铎的人和一直推广”墨法“的人,他们的字写成什么样,可以留意看看。

一人有感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书法以前没有墨法,现在也没有墨法,将来也不会有墨法。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20日沪。


一人笔记


王铎曾因人品问题遭非议,其书法艺术却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工行草书,宗二王,取法米芾,用笔遒劲,以纵横取势,别树一帜。王铎在书法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由书法的把玩引入了厅堂,六尺、八尺及仗二匹的中堂、条幅自王始开始兴起。二是章法的创新,在墨法上独创了"涨墨法"。涨墨是字形中渗出笔画以外的墨沉,这种墨沉使笔画不清,笔锋不显,本是写字中失误,在王铎手中,因病成妍,偶然出现在作品之中,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感。




蓝天云一朵


谈到王铎的墨法,“涨墨”可谓是王铎在书法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妙笔,观其整张作品,其墨由湿渐干,由于渐枯,润燥相间,节奏有生,尤其是巧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简洁形华,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点、线与墨块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提高艺术品味。

谈到王铎莫不想到他独特的涨墨效果,其传世作品也多为此种风格,据研究晚明书法文化的学者白谦慎指出,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长能见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就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但在王铎许多作品中运用涨墨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精微复杂的艺术尝试,此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

论及书法,固然不可以不谈“二王”,中国书法自“二王”之后,可谓是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深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王铎也在其列。王铎三一个非常沿袭传统的书法家,但王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乱头粗服,点画狼藉的狂怪用笔,而是大胆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气,使章法极尽歪斜,纵横之能放,造成字势的倾倒紧迫,气势奔放,势不可当。他把纵列种的横笔突出与大小粗细的提按纵放想结合,造成恣肆任性,摆动强烈的鲜明对比。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结构的疏密、聚散相互为呼应,含蓄多变,风神洒脱。“涨墨”重块的体积感与干笔的顿挫的空灵感,使作品出现雄强豪放、苍老粗旷的艺术个性。狂笔缠绕的连绵与逸笔跳跃的节奏,纵横奇崛,节拍适宜,表现出憾人心魄的磅礴力量,以下将从笔法、涨墨、章法、节奏感、字法造势上来逐一剖析。

一、独特的笔法

王铎笔法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他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其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米芾书法中弧线笔画常常以指折的转笔写成,而折角的笔画均显示出方折之意,而非“二王”的圆转。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其次,王铎书法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测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

二、墨象万千,酣畅淋漓

中国画中有墨分五彩之说,利用墨之浓、淡、干、湿可以使画面产生处千丝万缕的变化,呈现出无穷的韵味。王铎在中国画中悟到用墨之道,并大胆的用到书法创作中,进而增强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以说他的作品的冲击力是他巧妙用墨的功劳。历史上在王铎以前没有一个草书大家用“涨墨”法,此法实为王觉斯独创。如《行书奉龚孝升文卷》是一幅典型的“涨墨”佳作,王铎利用墨的枯润、浓淡的大反差,使作品产生了动荡与跳跃。又如《行书文语轴》则用“蓄墨”涨水法,在书写中展现晕、枯、淡之效果,通篇感觉是一幅典雅的丹青画。再如其48岁所作的《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这幅作品更具有涨墨的特点:整幅作品中,起首第一字“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涨为墨团,当写至第九个字“杂”字时,其涨墨效果比第一个字还要过分,人们的视线完全被这两个突兀而强烈的墨团所吸引,并怀着兴趣读下去。更出奇的是“可”字已经涨成一个逗号形态。王铎通篇有意识的使用涨墨呼应对比也十分明显,如上部第一行第一字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字的涨墨与右下角“杂”“可”“处”“静”等字呼应,中部第二行的“往”字与的三行的“伦”相呼应,这种不同位置的参差对比,使作品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显示出别具一格、鲜明的特点。王铎涨墨的运用使他的书风有别于典雅婉转、流美新妍的魏晋书风,他先是取法二王又与之面迥然不同。二王用笔圆转秀丽,王铎则是方圆兼施;“二王”用墨均匀润泽,王铎是涨墨浓墨干湿并用,开拓并丰富了书法用笔用墨的空间,形成了极具渲染的视觉艺术效果。他造就了书法艺术的视觉转换,也是一种审美意趣的升华。王铎的涨墨效果的使用对清代以后尚趣书法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三、灵动的章法

前人在讲章法时,讲究的是似欹反正,一般着眼与单字,在各个偏旁部首的组合关系上做文章,观其数字甚至一行为单位,单位量的扩大,使通篇变化更加集中,更加大气。王铎则意连绵不断的笔画或笔画可连可断而气脉相通,一行末的字和下一行起首的字遥相呼应,气韵生动,加强了书法的力度美,王铎也曾说:“凡作草书,须有登吾嵩山绝顶之意。”故说王铎的草书使追求气势的,其气势串连在精妙的整体布局之中了。

四、强烈的节奏感

强烈的节奏感使书法作品产生运动力和冲击力。书法的点画线质表现其弹性产生运动力,运动的返急产生冲击力,在这一点上王铎成功的运用到书法点画的变化上,使笔在绢、纸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顿挫、仰侧、崎岖、突变,使个性的张扬发挥到极致。尤其使一笔书,王铎采用远大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作品的尺幅,给毛笔更为宽阔的书写空间。如《草书临张芝帖轴》前两行均为一笔一行书就,几乎无一断笔,的三行若不是内容写完,恐怕又是一笔书完一行。《草书临王献之帖轴》、《临王献之节过岁终、愿馀馀帖》都课程为巨作,充满着激情的用笔。我们用黄山谷的草书与王铎的草书作比较,山谷草书趣劲键,险绝,表现出骨力洞达之势,但结体不够雄迈;王铎取其精神,丰富笔法,使在用笔之时寻求千变万化,同时加强了结体的雄厚,如龙蛇行空,来势无能挡也。

五、史无前列的字法造势

王铎亦受时风影响,但能站在传统基础之上,破除旧有的模式,创建出一种崭新的恢宏博大的图式,使观者无不领略其艺术的震撼力。造势使王铎书法有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如《赠张抱一行书卷》,通篇显现出变化莫测的感觉,字势左右跌宕,用笔老辣。唐张旭狂草《古诗四帖》如龙蛇之行,富于变幻,王铎在这一点上更进一步,进一步追求草书终的险绝、突变、膨胀和内敛之势,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王铎善用墨,浓淡墨的交替运用使作品燥润相生,涨墨的运用不仅克服了刻帖所带来的局限以及大幅巨制所带来的空乏,而且给作品平添了一种酣畅之气,更赋予作品一种鲜活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对前人的审美定式有了较大的突破,王铎创造性的继承了“二王”和米芾的书风,但他并没有止步,王铎对中国书法的高度领悟,开宗立派,为后世学书者留下宝贵的财富,王铎也成为中国书法史入古出新的又一典范。


翊墨轩


王铎明末清初的书画家,他不仅擅长山水画,书法造诣更深,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的书法用笔张弛有度,力道千钧,特别是行草,笔法大气磅礴、笔畅淋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力,他的草书追求的是一种涨墨淋漓的效果,在创作时用笔沾满浓墨,再加溢水调和书写,在字里行间尽显尽显纵横大气,显出水墨的浓淡浅深和自然而成的墨晕,其笔锋恣肆任性、挥洒自如给人震撼的感觉,其奔放雄厚的用笔之法增强了其书法的层次和魅力,他的作品无疑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和精神。

他的墨迹流传比较多,不少法帖,题词均有刻石流传,其中代表作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有“后王胜先王”之说,所以说王铎的书法造诣一直被人们欣赏和称颂。

中国的墨法源自于中国的造纸术的产生,墨离不开水,即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法成为中国书法绘画的本质特征,它的常用方法有,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这几种都是中国书画常用的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