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智商這個東西是天生的?你再學習都沒用!”

“人家那是基因好,比不了!“

前不久,我發了一個“最牛”父親的微頭條,旨在宣傳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他把6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5個成為博士,一個是中科大碩士。小女兒蔡天西更是18歲就成為麻省理工博士,現在為哈佛的終身教授。下面的評論都是認為是蔡家的基因好,所以,才有了6個孩子都成才的奇蹟。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難道智商是天生的,一輩子都不能改變嗎?

一、智商不是天生的,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科學家曾經對猴子進行選擇性交配,將害羞的公猴和害羞的母猴交配,得出特別溫順膽怯的猴子。然後將溫順、膽怯的猴子交給熱情、開朗的母猴帶。結果發現:這些小猴子的行為和他們脊髓液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新陳代謝都改變了,小猴子也不害怕了,大腦正腎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了。

所以,早期的經驗和家庭環境會影響先天的傾向。一個人的性格、能力,不僅僅是先天基因的結果,而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共同結果。因為我們生活的經驗會建立大腦的神經迴路,而這些神經迴路是我們內心的看法和所思所想,這些內心的想法又會塑造我們的性格和能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學習的好壞固然和一個人的智商有關,但是隻佔50%,後天的環境和養育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的。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所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基因是天定的,但是環境和養育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二、“真智力”理論:真正的聰明不單單是智商,還有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

我們知道基因是天生的,但是智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構。那麼,如何來幫助孩子更聰明呢?

1996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戴維▪鉑金斯在前人智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真智力”理論,也稱為可學習智力理論。所謂的“真智力”理論是神經智力(智商)、經驗智力、反省智力的結合。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1、神經智力

所謂的神經智力,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智商,指的是在神經系統的速度和效率方面相對固定的能力,主要從生理層面強調腦神經對智力的影響。它是以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主要衡量目標,受基因的影響比較大。

比如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智商高達230,數學就像從他身體裡流出來一樣,被譽為數學界的“莫扎特”。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2、經驗智力

它指的是一個人在該領域長時間的學習、專注、經驗的積累,形成的技能和知識體系。通過在某個領域的長期學習和積累,可以有效地促進經驗智力的發展。

比如日本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比如《最強大腦》中的天才選手們,很多上學時候成績並不突出,但是因為長時間的練習成為了記憶大王。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3、反省智力

指的是我們用於解決問題,在學習和完成任務時所用的策略、態度以及對心理活動所進行的管理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比如巴菲特,只靠投資就成為了全球首富,就是因為他善於運用信息作出最優策略。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不論是陶哲軒,還是日本的匠人、《最強大腦》的選手們,亦或是巴菲特,他們都是我們認為的聰明人嗎?世俗的眼光中可能認為陶哲軒和巴菲特是聰明人,而日本的匠人不一定,可是他們都是很成功的人,也可以稱之為“真正聰明的人”。

那麼,真正的聰明是什麼?如何養育聰明的孩子呢?

三、三種科學的育兒方法,養育聰明的孩子

心理學家戴維▪鉑金斯提出的真智力理論用公式來表示如下所示: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是平等的,需要基因和刻意練習,而反省智力則可以統籌調配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

比如《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劉媛媛,能夠在三個月內衝刺考上北大研究生,就在於她的反省智力比較高,不是埋頭苦學,而是善於總結歷年的考驗真題,講究學習的方法,從而考取了北大。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而且在《超級演說家》初賽時候,她差點被淘汰,是魯豫才讓她有機會留在演講臺上。儘管她沒有演講經驗,可是她不放棄,而是善於找策略,把往年所有的比賽視頻還有演講高手的視頻都下載下來研究,發現自己的短板,一個個去克服,最後獲得了演講比賽的冠軍。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家庭出身不好,不要因為自己資質愚鈍,不要因為做了那麼多練習仍然提高不了學習成就,就覺得自己不行了,覺得自己一輩子碌碌無為了。而是學會調配資源,善用策略,來讓自己揚長補短,實現自己的目標。

1、早期的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神經智力

在前文中,我們知道基因是天生的,但智商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嬰兒剛出生,大腦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孤立,並且在人生頭三年,大腦的發育突飛猛進。當它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就會形成樹枝狀的“樹突”來,樹突之間通過“突觸”互相連結。突觸越多,形成的神經通路就越發達,大腦功能越強,智力也就越高。但是3歲之後,突觸的樹母會逐漸減少,減少高峰期的40%左右,趨於成人的水平。

要想孩子的大腦的突觸增多,就要不斷地用信息刺激嬰幼兒的大腦,讓大腦的神經通路更發達,信息就會在大腦中傳輸得更快速、高效。而對孩子的刺激就是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感官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的鍛鍊。

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神經智力,就離不開早期的家庭教育,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很重要。

(1)多感官均衡發展,刺激孩子的大腦

現在的我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早教,親子閱讀、聽古典音樂,聽兒歌等等,但是更多的是在聽覺和視覺的刺激,而觸覺、味覺、嗅覺常常被忽略。

尤其是因為眾多大人照料一個孩子,害怕孩子摔跤,害怕孩子觸碰髒東西,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卻也在無形之中剝奪了孩子觸覺的發展。但是0-2歲的孩子正是通過手和動作來感知這個世界,大腦也是在我們的體驗和感知中獲得神經通路的連接。

所以,除了親子閱讀、播放古典音樂、國學經典、英文兒歌外,我們可以多讓孩子去觸摸周圍東西的軟硬、去撿樹葉、玩沙、玩水,鍛鍊孩子的觸覺。還可以讓孩子去聞花香、飯香、不同蔬菜的味道,聞瓜果蔬菜的味道,鍛鍊孩子的嗅覺。還可以讓孩子品嚐醋的酸味,水果的甜味,檸檬的酸味,鍛鍊孩子的味覺。

(2)父母對孩子積極地回應和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大腦發育的肥沃的土壤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書中講道: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品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孩子從溫暖的子宮,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陌生的世界。我們的輕聲細語會讓孩子感覺到熟悉和溫暖,我們溫柔的撫摸和擁抱會讓孩子感覺到愛和溫暖,我們對孩子積極的回應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是被重視的,從而從內心開出生命之花。

在嬰幼兒醒來時,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需求,積極地回應孩子的哭泣,逗孩子玩耍,陪孩子看黑白卡片,給孩子講故事,做孩子的話癆,還可以給孩子按摩,做撫摸操,注視孩子,和他們眼神互動,讓孩子得到充足的照料。在孩子想要獨處時,讓孩子靜靜地觀察和思考,不打斷、不闖入,做孩子的觀察者和陪伴者。

所以,孩子童年時期的照料和無條件的愛,會是孩子一生的寶藏,會影響孩子海馬體、胼胝體的發育,促進大腦的發展,讓孩子更聰明。

(3)神經智力的發展,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

在神經智力中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專注力的培養。如果孩子的專注力不好,就不能長時間地閱讀,坐不住,做事容易衝動,就會影響孩子的閱讀、理解和記憶能力,嚴重的會成為多動症。

其實,嬰幼兒天生就有專注力,他們可以長時間地觀察窗簾,會不停地嘗試把瓶蓋蓋上去,會一次次地學著走路。但在我們大人的好心的保護和干涉中,孩子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專注力。

(a)給孩子提供自由、安全的環境探索。

孩子喜歡通過探索來滿足自己心智的發展,但是他們還不具備思維能力,不能夠辨別危險。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探索,而不是“這個不行”,“那個不能碰”的阻止孩子。因為阻止會破壞孩子探索的慾望,破壞孩子的好奇心。

(b)不打斷孩子,不做闖入者,讓孩子沉浸在活動中。

去朋友家做客,兩個小孩子在專心玩耍,經常看到老人一會問孩子要不要吃水果?喝點水!玩這個玩具吧。其實這就是打斷孩子,會在好心的照料中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c)玩具要歸類,每次玩耍的玩具儘量控制在四五樣,不要太多。

孩子在太多的玩具中會眼花繚亂,還很難集中注意力玩一個玩具。所以,我們可以把孩子的玩具分類,奉行簡約的原則,每次只拿出四五個玩具,讓孩子探索。玩具最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順應嬰孩的秩序感的發展,方便孩子取還。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2、經驗智力

經驗智力則是孩子在學習中長期的訓練和鞏固,形成的特殊技能和知識體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孩子的經驗智力。

(1)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給孩子挑選的任務難度要適中

比如,女兒在一兩歲時,我陪她玩拼圖,因為她的小手精細動作還不完善,對應的能力也不好。所以,我和她玩得是簡單的大塊的拼圖,一般有兩三片就可以拼好了。

但是孩子三歲後,我看她可以辨別形狀、顏色匹配上有進步,就給他買來十塊左右的拼圖。在我們拼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她這片是紅色,它旁邊應該也是紅色的,紅色的在哪裡?讓她自己去尋找。

我們和孩子挑選的任務難度最好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要適中,難度太大,孩子失去信心就不願意嘗試。太簡單的任務,孩子覺得沒有意思,也會覺得自己太棒了,不敢挑戰有難度的任務。

所以,我們給孩子設置的任務最好難度適中,循序漸進地練習。

(2)孩子最好集中注意力,做反覆的練習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千錘百煉的練習。沒有日本匠人從小到大的錘鍊和精益求精的要求,就不會有今日的匠人聞名全球。

孩子只有集中注意力學習,經過大腦的思考,才能激活大腦的神經通路,成為長期記憶留存在大腦中,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知識。

我們的題海戰術雖然飽受詬病,但是從神經學角度講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通過反覆的練習,來促進知識點的遷移,幫助孩子去辨識新問題的結構,從而解決問題。

比如,我家孩子喜歡重複閱讀繪本,那我就陪著孩子重複閱讀,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會適當調整閱讀的方法。第一次時,我會逐字逐句地點讀;第二次,我會引導孩子關注繪本中的細節;第N次,我會故意跳讀,孩子就會提醒我少讀那裡,會翻到那裡讓我重新讀。

然後,我會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或者讓孩子把繪本故事講給我聽。三歲的孩子常常說自己不會講,那我就開頭,講一部分說自己忘了,孩子就會自己講給我聽,孩子中斷時候,我就接著講。有時候,我故意講錯一部分,看孩子是否注意聽或者記得繪本的內容,孩子就會把我漏講的部分指出來。

就這樣,簡單的一本繪本被我們在重複練習中玩出了花樣。

(3)給孩子持續有效的反饋

為什麼孩子喜歡玩遊戲,因為每一關都有反饋,不論是獎勵的裝備還是升級的標誌,都是給大腦的反饋,讓孩子願意樂此不彼地玩下去。

Dr魏在《聰明的養育》書中講道:大腦的學習機制是根據做出的行為,看它產生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如果不符合預期,就根據錯誤修正自己的策略和知識,學到新東西。

所以,在孩子的學習或者生活中,我們可以給予孩子積極有效的反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結果是否達標。在孩子表現好時,反饋不能是“你真棒”籠統表揚,而是具體行為的鼓勵。在孩子表現不好時,不能給孩子貼標籤“你腦子是漿糊”,而是分析原因“這道題我們再來檢查一遍,是審題錯誤,還是不理解”。從而,給孩子具體有效的反饋。

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反饋儘量要及時。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講道:家長應當做孩子的教練,教練要懂得根據隊員的具體情況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改善孩子的學習情況。

所以,我們可以孩子成長過程的教練,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給孩子設置難度適宜的活動,幫孩子拆分目標,督促孩子反覆練習基礎上,給孩子及時有效的反饋,幫助提升孩子的經驗智力。

3、反省智力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1)策略的選擇

小時候,我們常常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其實就是策略選擇的問題。例如,平常孩子做數學題是用一種方法解決就完事了,那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再想想,換一種思路是否能解答出來。在孩子做完作業後,讓孩子從答案再反向推論來檢查答案是否正確。

在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很生氣時,我們可以等孩子安靜下來後,讓孩子換位思考朋友是否會生氣,會有什麼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2)積極的態度

《美國醫學會兒科學》雜誌的醫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成長心態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好處。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坦然面對挑戰,調整自己的狀態來適應社會。

考試成績不理想,被老師批評了,沒競選上班幹部……結果不一定都會符合孩子的期望,而積極樂觀的心態則會成為孩子進步的墊腳石,讓孩子看到希望的曙光,幫助他們面對壓力和調整自我。

初中時有一位女同學小娟,常常是年級第一名。可在進入高中後,因為生病耽誤了半個月,期末考試退步到班級中游,她卻因此消極萎靡,在父母的重壓下居然患了抑鬱症,只能中止了學業。

她原本就是好勝心比較強的女孩,可是她的父母一直奉行高壓政策,批評她不好好學習,最後成了抑鬱症患者。如果她的父母理解她,鼓勵她,或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所以,在孩子獲得成績的時候,我們在為孩子高興時候,還有表揚孩子這段時間的努力,讓她明白,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在孩子成績不佳時候,同理孩子的失落和沮喪,告訴孩子自己失敗時也很難過,但是找到原因*後很快就夢想成真。

(3)自我監控和管理的習慣

俞敏洪講道: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因為疫情,孩子們只能居家上網課。有些孩子因為網課藉故打遊戲,可有一些孩子卻“蹭網上課”。前不久,家住河南鄧州的小通因為家裡沒網,只好向鄰居借網。儘管寒風凜冽,可是他仍然每天早上5:30起床早讀,八點爬上樓頂上網課。

孩子智商天註定,怎麼努力都沒用?那是因為不知道“真智力”理論


正是小通對自己的管理和監控,讓他不畏艱辛地樓頂借網學習,也讓他的未來更光明。儘管他是寒門學子,但憑著他的這種自我監控和管理能力,他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未來的路還需要孩子獨自行,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孩子自我監控和管理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在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有什麼資源,認知自己,評估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從而做出最優選擇。

寫在最後

基因是天生的,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改變我們的養育方式,改善孩子的智商。

聰明不是記憶力好,不是學習成績好,而是孩子善於調用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改善自己。孩子的神經智力可能不太高,但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和更好的思維方式幫助孩子提升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來讓孩子更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