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經濟刺激政策會是什麼樣?

這次疫情對經濟有重大影響,估計大約降低GDP3萬億,佔全年GDP總量的3%左右。這麼大的一個負面衝擊,政策面是不會坐視不管的,一定會想辦法找回來。特別是,今年是十三五的最後一年,有一個經濟翻番的任務必須實現。

2月12號的時候,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會議新聞稿有一句原話:

“會議強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努力把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

各項目標任務。”

這句話裡面,“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當然也包括經濟翻番的任務。怎麼實現呢?新聞稿裡面還有一句話:

“會議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

簡單說,就是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動用各種政策工具,對抗疫情的經濟影響。

經濟分析中有一句話,叫做“長期看供給,短期看需求,需求看政策”。經濟政策對於短期經濟形勢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投資者非常有必要關注一些中央會議精神。

到這裡,疫情的連鎖反應我們就大致清楚了,簡單一句話,政策層面會出臺刺激性政策,挽回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但這句話還沒說透,經濟刺激的力度會有多大呢?經濟刺激的政策組合是什麼樣的?


第一,關於經濟刺激政策力度,應該會要比較大。

為什麼?一季度的GDP損失保守估計3個百分點,而全年經濟要增長至少5. 7個百分點,才能完成經濟翻番的任務。這樣一來,後面三個季度增速要達到7%以上。而去年四季度的增速是6%。從6%跳升到7%, 需要一個很大的經濟刺激力度。

具體要多大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2010年以來,政策總體是偏緊的,偶爾有刺激,力度都不大。

所以這次的刺激力度,一定要比2010-2019年的力度都要大。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要確保經濟增長任務完成,2020年的經濟刺激力度,一定是“10年來最大”

, 也可以說是“2009年四萬億”以來最大。這樣說,你對今年經濟刺激政策的力度,就大致有一個概念了。


第二,關於政策組合的細節,這個比較複雜,關於這方面的誤解也特別多。簡單來說,我認為很有可能是一套複雜的組合拳,各種政策都有一點,進行疊加。為什麼呢?因為你需要清晰的認識到當下的背景,就是各方面的政策都有約束。

比如貨幣政策,理論上可以放鬆。可是現在通貨膨脹已經很高了,一月份CPI達到5. 4%, 這是8年來的新高。目前看2月份的CPI也低不了,整個一季度都低不了,很可能在5%以上,但是全年還要保持在3%以下,後面三個季度平均只能2%左右。這樣以來,貨幣政策的空間就不大了。所以,儘管目前要求貨幣寬鬆以支持經濟增長,但是貨幣政策的空間並不大。我國央行有多重政策目標,其中穩定物價是最重要的一條。

再比如很多企業都非常關注的財政政策,理論上這時候也需要財政政策和更加積極,發力保增長。可是目前地方債負擔已經很重了,地方政府繼續加槓桿的空間也已經不大了,因此財政政策的空間也不大。

再比如,大家都特別關心的房地產政策。市場上有一種說法,說保增長的殺手鐧還是房地產。

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房地產確實對刺激經濟有很大。但是目前的政策基調是“房住不

炒”, 所以大規模的房地產調控放鬆,也不要期望太高。很可能的發力點,還是“因城施策”,

“一城一策”, 邊際上進行放鬆,而且可以多放一點。這樣既可以保持政策基調,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又可以幫助穩增長。

剛才的分析告訴我們現在經濟政策的現實情況就是,一方面,保增長的任務很重,需要一個較大的經濟刺激力度。另一方面,現在各方面的政策空間都不大。很大的概率,是各個方面的政策都有一點。具體的政策組合,取決於決策者的思路和權衡,需要進一步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