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2020年的高考推迟,又给小可爱们复习的机会了。现在大部分都在学校学习,复习的效率更高效。希望今年小姚老师整理的语文夺分知识点可以帮助你们更上一层楼。毕竟今年的高考竞争很激烈,原先要去留学的不去了,能去上武汉大学的也不去了,国内的一流大学就这么多录取的人也就这么多,竞争相当激烈,所以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好好提高自己的成绩,只要咱们成绩高就不怕!

语文130可以吗?

语文是可以考到130甚至140的,这无关天赋!!!

语文是可以考到130甚至140的,这无关天赋!!!

语文是可以考到130甚至140的,这无关天赋!!!


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我想现在没有比高三孩子心情更加急迫的。许许多多孩子到了高三,语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神秘学,每次考试都靠撞,每个题目都靠猜。高考日益逼近,他们也想好好学习语文,可是仔细一想,才发现自己连该怎么学习语文都不知道。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首先,请你按照老师给的要求给自己做一个自查自问表,看看你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否具备: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不知道你做完老师的自查测试表后,你对自己是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是否知道你自己现在的漏洞在哪里。


上面自查测试表所涉及到,都是我们语文所要求的具体的基础知识,而且是最繁琐的一部分。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很多孩子会有一个误区,觉得语文学习花很多时间在这个记忆背诵上,好像就只有几分

(默写5分,文化常识3分,成语3分,病句3分,文言文翻译10分)

特别划不来,还不如把语文的其他地方搞好,得分还来得快,又不用花功夫。


但是,孩子,这些都是送分题,是不能错的。

你连这些最基础的都不能做好,然后自己想拿特别高的分,我觉得不太可能吧。所以,第一步,还是请你把该要落实的地方好好落实。


老师也知道记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很难,那么你可能要用一些方法,这里提供两种方法进行记忆:

1.小本记忆法:把自己记忆不熟悉的点,写在一个方便随身携带的巴掌本上。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不在于一次记忆多么熟悉,而是记忆了多少次。

2.关键词联系法:遇到一些知识很长很难记忆,只需要找出最关键的几个词,然后再根据关键词扩展记忆。(例如:稽首:隆重 全着地 长辈 天地。扩展后: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仪,头手都要着地,拜长辈、父母、天、地、神灵等)


在你做好上述的内容之后,高三的你就要进入备考阶段了,你该如何准备呢?

1.在掌握好基础后,每天写两道基础题(成语、病句、语用)。

请看清楚老师说的,只需要两道就够了,不要多。因为这不是为了刷题,只不过是为了巩固知识,顺便保持手感。

2.掌握论述类文本基本错误类型,并能够分析错误点,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每一次考试完,能够找出论述类文本论述核心,说明论述内容,并且能够理出思路。

(这个做法主要针对历年高考真题,因为许许多多模拟题本身题目都不够完善,更不要说有行文思路了)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3.每一次考试完后,可以把文言文自行落实清楚,并能够记忆中间关键语汇。范例如下:

李继宣,开封浚仪人。尝命往陕州捕虎,杀二十余,生致二虎、一豹以献。契丹寇【侵犯】静戎军,从崔彦进过拒马河接战,自午至申,大败之。雍熙三年,曹彬北征,继宣从先锋李继隆至方城,力战三日,大军继至,遂克固州。进壁【n.军营,营垒。此处v.筑营垒驻守】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轻装骑兵】度【渡河】涿河,觇【chān侦察】敌势。又将【率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精锐骑兵】追至新城北,大败之,斩其酋贺恩相公,继宣亦中流矢。大军还雄州取刍 [chú]粮【粮草】,遇契丹(于)新城,疾战【力战,死战】至暮。明日复战,继隆为【被】敌所邀【拦截】,继宣以【率领】所部拔【解救】之。召入,以功超授【越级提升】崇仪使。淳化三年,徙知保州。筑关城,浚【疏通,挖深】外濠,葺【修葺】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二百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认为……方便】之。课【督促】军中劲弩,为入阵之备。至道三年,契丹寇定州,至怀德桥,继宣领兵三千掩袭【突然袭击】之。契丹保丰隆山砦【zhài,同“寨”】,继宣伐木治【修理】常山桥,契丹闻之,大惧,拔砦遁走。继宣锐于追袭,傅潜为部署,继宣诣【前往,到】潜请行,颇【很】为(之)所抑【压制】。及召潜属吏【交给执法官处理】,诏继宣与高琼同主军事,逐敌越【渡过】拒马河。受诏按视【巡视】缘边【沿边】城砦,权【代理】知【掌管】威虏军,敌骑至城下,屡出兵设伏,斩获甚众。咸平四年,领康州刺史。敌至,继宣即召赤虏之师,敌走上羊山。继宣逐之,环山麓【山脚】至其阴【山北】。继宣马连中矢毙,凡【共】三易【更换】骑,大克捷。诏书称奖。景德初,契丹乘秋来攻,继宣独主镇州全师。及与契丹和,命为高阳关钤辖。继宣罕【少】识字,上以河间郡事繁,虑狱讼有枉【冤枉】,命高继勋代之,止【只】为钤辖。大中祥符初,召还,加四方馆使。以疾【因为患病】,授西京水南都巡检使,每夕罕【少】巡警,为留司所举【举报】,特诏增巡检一员,专主夜巡。六年,疾甚,求至京师寻医,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继宣传》)


4.熟悉诗歌考查的内容:

最好是烂熟于心,一看到诗歌,便自然从这些角度发散思维。

1、形象题型(人物、事物、景物)

2、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字)风格:沉郁顿挫等

3、一句话的作用

(手法、结构、内容,一般烘托、渲染等)

4、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谋篇布局)

5、描写手法(正侧面)与景物描写的手法能区分吗?

(景物描写的角度:五觉,景物描写的方法:远近、俯仰、动静、视听)

6、遇到思想情感请直接回答,遇到观点态度也请直接回答。

7、一句话哪里好(不是用字,就是手法,别忘解释,最后情感)

5.了解社会和感知生活。然后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去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

6.能够感知社会发展,对社会问题都能痛感而有情(为自己的作文做准备)。并且能够有很好的作文主张,比如开头的精彩,结构的完整,分析的透彻等。

第三,老师已经讲清楚了,高三你该准备的知识,还有如何准备。


但是你也许还是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老师教你双管齐下,怎么做呢?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1.所有的基础知识分成小片段,按照6个月的标准记忆。(从现在开始算起,每记忆3天,回顾一次)。

2.文章思路的总结,语文思维的培养,每3天用一篇很好的文章进行分析(比如高考真题)。(在这里,我想说,如果你分析好了,可以给你老师看看,因为老师是能够知道你的分析是否有差池的。不要一个人瞎分析,你的分析首先要保证是合理,否则如何培养你的思维?)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主要研究的是全国卷,发现侧重考查选择题,所以理解诗歌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我认真地想了想,还是先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

一个是诗歌理解,一个是诗歌中的手法。所以这次更新,我主要针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诗歌。

2、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诗歌中 区别特质性的地方在哪儿?

(换句话说,你是否知道诗歌的个性特点在哪儿,并明白容易混淆地地方是什么)

之前,我教了大家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是方法虽好,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那么,现在老师就先用一首诗歌来检验,看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诗歌。


在看诗歌之前,你在心中首先要明确几点:

①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么的?有没有什么变化?

②这首诗歌所讲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③这首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一些?


检验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检测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诗歌。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

【注】列圣:指历代帝王。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秋砧:秋日捣衣声。

这首诗歌表面上理解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这首诗歌是有难点的。这个难点,我随后细细道来。

现在的你,读完诗歌后,需要告诉我的是:

这首诗歌中哪个字或者词,能够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想一想哦。大胆的回答我。

——是不是有学生觉得“孤”和“愁”字都能够表达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综合起来理解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孤寂愁苦。

(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学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灵活应用。不要被一些固定的思维给禁锢了)

这首诗歌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果你仔细读了老师的文章,是不是记得老师很认真地讲解过“起、承、转、合”。

现在我把这个“起、承、转、合”解释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那么,我们就用“起、承、转、何”来看看这首诗歌讲了什么。

首联——(起)——

直接写了自己因为久病,闭门不出。

颔联——(承)——

承接了生病后闭门不出的心态和情感——孤寂愁苦。

颈联——(转)——

转折到国事上来——实际上写了“愁”的原因——为了过去历代帝王曾经忧劳辛苦的中原。

尾联——(合)——

落脚的最终要抒发的情感——过去的“遗民”曾经垂泪的地方,现在又响起了熟悉捣衣声。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对偶(对仗)

这首诗歌的难点是什么?(也就是区别特质性的地方,或者我们说容易混淆的地方)

(1)卡壳句:

①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中间的“形胜”是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并且这句话到底要说什么,很多人不一定很清楚)(提示:胜——风景优美。关——关隘,河——江河)

②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遗民”是难点,“大梁”作出了注释,说明是难点加重点,“秋砧”指“秋天的捣衣声,那这其中又含有哪一些情感?)(提示:遗民——灭亡时留下的上一个朝代的百姓。大梁——特别北宋的都城开封——中原地区——已经沦陷。秋砧——捣衣声——引起人们对故国的怀念)

验证一下,你是否真的理解。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你读完以后,是不是有一种感觉,为什么大体上读得懂的诗歌,在关键点上理解不正确——

这些关键点就是老师所说的区别特质性的地方。(就是这首诗歌与别的诗歌不同的地方,属于这首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你容易混淆的地方)

那么,到这里,这首诗歌还不算真的理解完整。

现在我问你,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注意哦:

可以分两部分理解:

第一联和第二联是一个整体

——表现了诗人久病孤寂愁苦的情感。

第三联和第四联是一个整体

——回想了中原美好的山河风景和故都的捣衣声——可以得出——怀念故国的情感。

——回忆了过去历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可以得出——希望收复山河的情感。

现在的你,看完这些,是不是也能很到位的分析一首诗歌了?

如果你常常疑惑,为什么好像读懂,却没有读懂。

我想那只有一个问题——你没有真的读懂。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你可以做到对诗歌真正的理解,那样才是无敌。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所以,大家一起加油。

------------------------------------------------------------------------------------------------------


很多同学就会觉得烦恼和头疼,看到诗歌的题目更是无从下笔。面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仔细做了归纳,发现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疑惑:

1、 完全读不懂诗歌。

2、 没有办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自己所读的和诗歌本来的意思相差很远。

4、 就算是读懂了,但是下笔的时候,却没有办法总结出很好的词语概括。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涉及到两个方面:

1、 不知道该怎么读诗歌,也不知道该读到诗歌的什么内容。

2、 没有关于分析诗歌的基本常识。

随着现在高考题型的不断变化,一些学生面对诗歌题目更加感到力不从心,如何准备,该怎么样准备,没有一点儿头绪。诗歌成了望天收、靠运气的典型题型。

那么,我先来说一下如何准备。

其实,你大概不知道,对于出题老师来说,诗歌也很难出,原因是诗歌浩如烟海,很多经典诗歌已经被人出过,而想要找一篇便于鉴赏的也非常不容易。

老师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诉你,诗歌确实非常繁多,而且内容所涉及的又是方方面面,想要靠过去的“死搞”(有部分初中直接背翻译),效果真的很小的。

那怎么办?

无从下手,是不是就不学了?

说实话,并不是无从下手,而是你不会积累。

那么,我就来说一说诗歌的积累。到底我们该如何做呢?

下面就请认真地体会一下老师所说的具体的步骤:

1、 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杜鹃、大雁、蝉)

2、 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很多东西,你不能很生硬地去记,而应该理解地去记忆,通过感悟和联想,可以理解出这种诗歌常见的情感。(比如:看到诗中有关于“舟”“江”的描写,就知道这里面有羁旅漂泊之情,那么既然在漂泊,还有一种情感伴随其中,那就是思乡之情。所以所通过一些特殊的意象和词语,帮助我们理解情感。)

3、 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这个后文中会具体讲解)

4、 积累诗歌中常见的语汇。(这个我上一次诗歌的更新已经列举出来)

当你做到了这些积累,你就完成了老师所说的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必须先读懂诗歌。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读懂都是最低的要求。而且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围绕着诗歌本真的意思去出题,也是对老师最低的要求。

之前,我已经讲了该如何读诗,不知道你掌握了多少?在这里,老师来教你第二步骤,在知道如何读诗以后,你要知道你读到了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读到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该读到什么?

1、我们首先必须读到的是诗歌的感情基调。

你知道吗?很多诗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感情基调都是通过诗歌中一个字来表现。那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字?有没有什么特征?

这个字——一般由形容词构成,而且这个字是那种有明显情感体现的字。找出这个字,你理解诗歌的难度系数就降低了不少。(很多时候,我们就称这个字为诗眼)

但是你真的知道这个字吗?

下面老师用几首诗歌来举证: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非常的简单,当你读完,你第一感觉就已经判断出来有几个字能够表现诗歌的情感:一个是“清”、一个是“淡”。那么,这两个字又有相似之处,其实可以直接合起来理解为:清淡。

再多看几首诗歌,看看能不能一下子就把感情基调找出来。

试一试:(2014·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个诗歌能够统领全篇感情基调的那个字,你看出来了吗?

——孤。

现在的你,是不是认为,诗眼特别好找,感情基调也特别好确认了?

老师想说,看起来很简单的,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千万不要大意,还是要认真地分析诗歌。

那么,你能够找出下面这首诗歌地诗眼,并确定感情基调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望”?

是“静”?

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望”,以为是“望”帝乡看到地情景。但这个刚好是错的,因为整首诗歌,最核心的内容是——和平。那个“望”字是回望的意思。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做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用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所以这首诗的诗眼是——静!

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那么,再看看其他类型的诗歌,看你能够找出诗眼,并确定感情基调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歌你要认真的读,读完以后,你发现了吗?

诗眼——惊

这首诗以“惊”为感情基调的。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为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烽火连天,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2、 我们要读出诗歌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读到了诗歌到底写了什么。

首先,你知道什么是意象吗?

简而言之,就是事物,但是这个事物可不是普通的事物,是带有一定情感的事物呢。

有同学会说,一切诗歌都有情感,那岂不是诗歌中的事物都是意象了?

这位同学,我想说,你理解得很正确,所以哦,诗歌中的事物一般都是意象。

例如: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最典型的意象叠加的诗歌,有哪些意象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那么,我们通过意象,知道诗歌到底写了什么呢?

前三小句,精心选取了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后两小句,通过“夕阳”“断肠人”等意象,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那么,你知道了吗?意象是带有情感的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分析出诗人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意象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诗歌来巩固一下对意象的理解:

(宋诗)送 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歌有几个感情倾向很明显的意象:残花、子规——起码通过这几个意象,我们知道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不高昂。

那么这首诗歌写了什么:通过“残花、飞燕、东风”这几个意象,我们再联系题目可以知道写的是春天离去的情景。

再来看子规这个意象——这个意象很特别,为什么?因为半夜依旧啼叫不已,所以这个在古诗中通常是孤寂、哀愁的意象,却在本诗中是对一个美好事物执著不懈的追求的形象。——“不信东风唤不回”就表现了子规的决心。

所以,结合起来,可以得出——这首诗歌是写了送春,但是不舍春离去,愿用全力留春在的诗歌。

现在,你稍微能理解一点儿了吗?

那么,我就再告诉你一些常见的意象所带有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3、 我们要读出诗歌的表现手法,只有了解清楚表现手法,才有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特征。(这个是诗歌分析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哦)

其实,我们很多学生对手法只知道一个类型,就是修辞手法。其他的类型,完全没有概念,都是靠撞。

所以,学习手法,并不是乱七八糟地乱记,而是首先要梳理好类型。

表现手法,有哪些类型呢?我下面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这些手法,看起来也没有那么难,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人都分辨不出来,不信你试一试。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虚写(想象)、夸张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借代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偶、对比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人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象征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反语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象征、比喻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写法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偶、衬托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夸张 衬托

上面的题型,你能作对几个?

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你必须在你实际的读诗过程中,加强对手法的感知能力。

4、 我们要读出诗歌最真实的情感,并能与诗人一起感同身受。

下面给大家举一个类型例子:

《春 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几首诗歌都是一个类型的诗歌,而且情感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对戍边和出征的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安危,或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下面我再用一首诗歌,来引导一下你们: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是一首名作,后人誉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里?此写秋日重登二十年前旧游地武昌南楼,所见所思,缠绵凄怆。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畅达流利而熟练的文辞描写,和谐工整而圆滑的韵律,都好似在这酒酣耳热纵情声色的场面中不得不挂在脸上的笑容,──有些板滞不太自然的笑容。

  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满汀洲的芦叶,如带浅流的寒沙,不可胜数莫可排遣。面对大江东去黄鹄断矶竟无豪情可抒!表中郎谓,“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读此《唐多令》应该补充一句:“真则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读谁相信这是大声镗鞳的豪放词人刘过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写出又一个具有个性独创性的刘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这新境界的创造上。

  论者多说此词暗寓家国之愁,的确。怎么见得?请看此词从头到尾在描写缺憾和不满足:“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山头,所见只是芦叶汀洲、寒沙浅流,滔滔大江不是未见,无奈与心境不合;柳下系舟未稳,中秋将到未到;黄鹤矶断,故人不见;江山未改,尽是新愁;欲纵情声色诗酒,已无少年豪兴……。恢复无望,国家将亡的巨大哀感遍布华林,不祥的浓云压城城欲摧。这一灰冷色调的武昌蛇山巅野望抒怀,真使人肝肠寸断,不寒而栗。

  韩昌黎云,“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其实,忧郁之情,达之深而近真亦属不易。如果过于外露倾泻,泪竭声嘶,反属不美,故词写悲剧亦不可无含蓄,一发不可收形成惨局。此《唐多令》,于含蓄中有深致,于虚处见真事、真意、真景、真情。情之深犹水之深,长江大河,水深难测,万里奔流,转无声息。吾知此词何以不刻画眼前之大江矣?愁境入情,江流心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段略用傅庚生先生意)

如何读诗,读到什么,有关这部分,老师已经把梗概讲了。以后还需要大家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加强这几个方面的理解。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那么,这个读诗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从整体上,学会读诗。

先看标题,找出题目中的题眼。

(1)你真的知道题眼是什么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杜甫的《月夜》,这首诗的题眼是“月”还是“夜”呢?想一想哦。

想到了吗?是“月”!

为什么?因为夜也许是平常一夜,但是因为有了“月”而不同。

所以,“月”具有区别特质的特点,那么“月”就是题目的题眼。

(2)用实例巩固一下,认真地找出题眼。

①《咏素蝶诗》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是——素蝶

因为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同时也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②《鹊桥仙·七夕》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七夕

因为第一其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第二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寄

因为第一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第二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2、再看作者,知晓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高考时,不太清楚作者的情况,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关作者的生平,这个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作为高中生,你了解杜甫吗?他的诗歌不是都是忧国忧民,苦闷的。他曾今在四川成都生活过,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也发出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话。

那么,你了解李白人生吗?知道苏轼的贬谪吗?感慨过辛弃疾的不易吗?

由于一言难尽,在这里,我没有办法详解。

但是,作为学生,需要你有一定的基本文化常识。

看注释。要明白注释中所暗含的信息。

作为一名出题老师,我想悄悄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所有注释都有老师的用意在里面。

比如:2013年的高考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注释⑴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出题人在这里做了一个注释,意图是告诉你,吴淞是江,诗人漂泊在江海上,所以诗人是一个在外羁旅漂泊的人。

那么,我们就明确了这首肯定有羁旅漂泊之情和思乡之情。

4、不是读诗歌,而是读诗歌的选项。

其实由于古今的差异,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读懂一首诗歌。在这个时候怎么办?

读诗歌的选项

因为诗歌的选项只会出现一个错误(按今年全国新课标卷来说),而且这个选项还是按照诗歌每一联来解释的。

就算有错误选项,但是这个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是有冲突的。那么你自己在阅读选项时,大概就能感觉到错误的地方。

设错的地方,如果属于无中生有或者偷换了手法,并不影响诗歌的大意。所以阅读以后,就能大概知道这首诗歌写得是什么。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在不读诗歌的情况下,我们先把每一个选项读完,我们可以知道几点:

苏轼兄弟声名显赫。在A项和D项都有体现。

苏辙要出使外地(契丹)。在C项和D项都有涉及。

希望苏辙不要承认家世,否则可能被契丹国君扣押。一切小心为妙。C项和E项都有体现。

那么,我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了。读完之后,我们会明白,苏轼实际上是为苏辙担心,因为自己的兄弟是凤毛麟角,杰出人才。在冒风雪到达契丹后,千万小心,不能被契丹君主留下。

所以读完,你大概就知道这道题选:BD。

B项无中生有,并没有说到中原人才济济,苏辙不敢称第一。D项,并不是为了表现谦谦君子,而是让苏辙小心为是。

5、开始认真的读诗,并且能够读诗,明白作者的一些情感。

例如:苏轼的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你读完之后要能够感受到:苏轼和苏辙之前深厚的亲情;苏轼对苏辙的赞赏之情;苏轼对苏辙的担忧之情。

二、从细节上,学会品析正文(诗歌的主体内容)。

当我们知道了具体做法之后,你也许确实能够读懂部分。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就需要在读正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方面。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思路:

①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诗歌的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 “承”

颈联 “转”

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 “合”

是怎样收束全诗的?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这个过程,读诗就更容易了。

感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吗?

请仔细想想老师前面的提示,你会发现这首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其实,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

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a.“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感悟3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感悟4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

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c.“转”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感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d.“合”9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感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2.反复品读关键语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主旨。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情感语言”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其实这些方法是一步一步地告诉你,怎么去理解诗歌,理解诗歌的什么。我们对每一联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诗歌不会那么难了。

那么,当然,你在读诗地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卡壳字眼,这些字眼阻碍了你的理解,让你读一些诗歌地时候,感到不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些吧。

读懂诗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特殊词语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处

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

应当。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浑

简直,几乎。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将

(1)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8.可堪

哪堪,怎堪。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再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0.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5.弄

(1)用手把玩,戏耍。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2)玩赏。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16.傍

旁边。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17.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8.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9.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21.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22.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23.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苏轼《红梅》)

25.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26.无那

无奈。如: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杜甫《奉寄高常侍》)再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27.些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8.言

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王维《青溪》)

29.伊

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

30.争

怎,怎么。如: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胡曾《咏史诗·细柳营》)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1、 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语文全靠手感,学与不学都一样。

教学多年,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经常有学生泪眼婆娑地告诉我:我初中语文特别好,可是上了高中语文就特别差。

还有一些学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老师我天生不是学习语文的料,从小语文都没有上过80分。每一年总有一些人在语文上“费心费力”,最后只好对语文认命,觉得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只要天天看看小说,语文自然就好。

但是实际上呢?那些天天看小说和从小语文都上不了80分的,上了高中,语文有可能只在100分徘徊(从小语文不好的很有可能还上不了100分),这是他们的自然认知(原本的语文)能力,是从小积累下来语文说话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体现,这个就叫他们的基础。

但是,你们也许不相信,只需要3个月,从小喜欢看小说的语文可以上到125左右

,从小都上不了80分的语文可以上115分。我曾经高三接过一个很差的班级,接班的时候,全班110分以上的只有1个人,100分以上的21人(全班有68个人),大概我接班后的3个月左右,班上110分以上的32人。高考的时候,120分以上有12人,110分以上44人,没有任何一个学生考到100分以下。我也是因为这一战成名,奠定了以后带更优秀班级的道路。

你要问我怎么做到?

是不是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语文上?

是不是都用了题海战术?

是不是每天盯学生盯得很紧?

我想告诉你,都不是。

我课下从来不给学生布置一丝一毫的作业更不会占用学生分毫的时间。那么到底怎么做到的呢?

作为学生,你要明白几个很重要的点:

(1) 相信出题老师,能够站在很宽广的角度理解出题老师。

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心态都不对,总觉得语文是无病呻吟的产物,出题老师都是“神经病”,专门用来为难学生的,那些题目估计连出题老师自己都做不出来。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语文永远不可能学好,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因为你是来挑刺的,不是来做题的。所以只有转换心态,才有可能把语文学好。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是出过题的,如果出一份负责人的试卷,就要原创,一个出题老师会从几千份材料中选择一个,然后要把这个材料读上一百遍,沉入其中,想无数次,才从中间选取一个点出题,并且尽可能给学生有提示。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老师都如此,但是高考题目一定精挑细选,千锤百炼。只会比我说的更严格。就是不是高考题,很多题目都是老师的心血,都带有老师的情感。

所以,理解老师,特别是出题老师,并且通过试卷能与他们沟通,能够深入材料中理解材料的人物以及作者的意图,出题者的苦心。

这一点儿都做不到,那么后面的都可以不用看,因为对你是没有用的。那些所谓的想提高语文成绩,估计就只能是空话一句。

(2) 相信语文是可以学起来的,而不是靠运气的。

现在的学生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语文手感特别好的时候,结果考的特别差;语文手感特别差的时候,结果却考得特别好。于是得出结论:语文考试全靠运气。

其实是这样吗?只不过是你有的时候考试刚好撞上自己会的,有的时候基本是瞎猜的。所以那么心情好,遇到会的题,但是又不敢肯定自己对不对,心里比较坎坷,于是手感觉得不好,结果考得好。反之,亦然。

但是真正的高手语文是做出来,不是猜出来的。所以真正的高手,语文最差就119分,正常发挥是能上130分。

那么你要知道哪一些题是一定可以通过学习得分的。

第一:病句题:送分题

病句只有7大类型:要把这七个类型记入血液中间。能够非常熟悉的分辨出病句的类型,并且能保证10次大考9次作对。

先输入一些基本概念吧: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儿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第二:一定要学会理解文章,从理解文章的重要句子开始。

那么,文章中哪一些句子才能算得上“重要句子”呢?

“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与文章论述对象有关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根据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握出这些句子表层和深层的含义。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那么,通过这个选项,我们可以知道论述的对象是“科技黑箱”,于是就要找出与“科技黑箱”相关的句子。而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关“科技黑箱”的论述应该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式的述说,而是与“科技黑箱”的表层和深层意思有关。

纵观全篇会发现与“科技黑箱”有关的重要句子已经不再拘泥于第一段,而是在整篇文章中都有所体现。那么,如何判断哪些句子重要句子呢?我们要知道,这些句子一般都出现在每一段的的开头前两句或者最后两句,而且这些句子都具有一定“总述性”的特点。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A项对应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B项第一段最后一二句(倒数一二句)。C项对应文章第二段第二句。D项对应第二段最后两句(倒数一二句)。

找到对应的重点句子以后,我们就需要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握这些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一般涉及三点:

(1)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句子深刻的概念义。如:2014年天津卷第6题: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就要求我们在上下文中寻找“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

(2)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句子的语境义。如:2014年全国大纲第5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表述的一项是。有关“中国古代建筑”论述涉及到文章整篇内容,所以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语境,然后进行判断。

(3)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句子的隐含义。如在几乎所有的科技类论述文中的最后一题都是推断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如果要从根本上做到“理解重点句子”,我们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思维建模”,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后串联,找关键。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找出关键词语,从而正确领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D选项,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对应的原文是: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通过与原文对比,我们会发现D选项中“留心”与原文中“着意”稍有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区分“留心”和“着意”。“着意”在感情色彩上偏向“刻意”,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刻意做什么。而“留心”只是“注意”而已,联系上下文可知,中国古代不是不留心建筑物的保存问题,而是不刻意的追求。这两个词语在感情色彩和意思上都有所不同,因此D项是错误选项。

2、表里深透,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如:2014年山东卷第6题,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就是明显的从现象到根本的题,我们首先看此题的B项,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了机械性。C项,说话和写文章时,要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有条理。D项,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通过这三项,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选项更偏向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根本,属于现象。而A项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可以看出是表层意思后面的深层含义,因此是正确答案。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者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把原文对应的“古人的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前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遗址就是明证”代入B项中,会发现“阿房宫”的修建与“石材”的关系不大,而且文章也没有提及阿房宫的“石材”,因此两句话不能对等。B项是错误选项。

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既要对文章的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具体语境来体会,在掌握关键词的同时,掌握一定技巧,做到彻底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也不是一件难事。

第三:学习的时候,切忌贪多,宁少勿多。一天能扎实的掌握一点儿,强过你囫囵吞枣学习一堆百

2020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 130?


见证历史的推迟高考,也希望见证你的们语文130!孩子们奥利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