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罩帶來的“世界大戰”,中外如何面對?

綜合中外媒體報道,在疫情蔓延的時刻,圍繞著防護用品的問題,掀起了一場另類的大戰,其中的焦點有集中在口罩上,特別是中國的口罩。


這段時間,關於中國口罩的新聞不絕於耳。

美國攔截德國和法國訂購的口罩

中國口罩帶來的“世界大戰”,中外如何面對?


4月3日晚間,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停止向他國出口醫用防護服、N95口罩等重要防疫物資。他說,為了抗擊新冠病毒,美國國內急切地需要這些物資。


不過,特朗普的防疫物資出口禁令,存在著一些模糊之處。比如,美國廠商的海外工廠是否也要遵守這條"物資只供美國"命令?


近日,德國柏林州內政部就爆料稱,柏林警方從美國3M公司中國工廠所訂購的一批口罩,在泰國曼谷轉機時遭到美方攔截;但是德新社又獲悉,美國3M公司本身對此事並不知情。


此外,美國也被指責在機場用高價買走了法國認準的中國口罩的現象。


加拿大也指責美國阻止向加拿大出口防疫口罩。加拿大總理特魯多4月3日表示,美國阻止向加拿大出口口罩等醫療物資是個錯誤,而且很多加拿大衛生專業人士每天都跨境去美國的底特律上班。

防護物資緊缺德國政府挨批

在德國,具有防疫智庫地位的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也在星期五正式建議民眾在公共場所佩戴簡易口罩,並且強調了不應和醫護人員爭搶物資。


近日,德國許多地區的醫院都向社會求救,稱醫用口罩、防護服等物資即將耗竭。根據RKI研究所掌握的數據,全德國已經至少有2300名醫院醫護人員感染了新冠病毒,還有眾多養老院、小型診所的醫護人員感染病例沒能統計在內。


德國醫生工會“馬爾堡協會”主席約娜(Susanne John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強調,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是醫護人員開展抗疫工作的基本前提,“要是最終德國搞來了許多呼吸機,卻沒有足夠的人手去操作他們,我們就無法贏得這場戰鬥。”


德國衛生部稱,訂購的兩萬臺呼吸機中,首批設備將於下週部署到全國各醫院,數量大概幾百臺。


據估計,在今後半年間,全德國僅診所醫生就需要1.15億個口罩、6000萬套防護服。


另據路透社報道,德國衛生部長稱各國正在爭相搶購中國製造的口罩。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在訪問一家物流企業時表示,歐洲在製造防護口罩方面有更多合作的空間。這家物流企業正尋求幫助德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得必要的設備。


施潘週五在視察了一間醫療物資倉庫後表示,“這不是短跑,而是長跑"。但是,多家德國主流媒體認為,施潘此舉純屬作秀,當局至今沒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應對物資短缺的方案,依然疲於奔命。

荷蘭和比利時

在荷蘭和比利時,也曾經發生過關於中國口罩的爭執。


關於荷蘭前一段時間退回60萬個中國口罩而產生的爭執,雖然尚沒有明確的孰是孰非的定論,但是隨著更多及格的醫療專用中國口罩的到達,似乎已經暫告一段落。比利時方面,更多的中國口罩到達,也沒有發生質量等問題的糾紛。

這方面,中國環球時報一篇文章認為:

我們認為,對於質量糾紛,中外都應冷靜面對,就事論事,誰都不應將問題上綱上線,把這種事情政治化是對全球合作抗疫的破壞,無論如何都應該避免。


醫療物資的質量問題比其他領域的產品質量問題更加牽動人心,原因不言自明。從理論上說,是存在有部分中國對外援助和出口的醫療產品質量不達標可能性的。一方面外國訂貨量大且急,中國的生產商不都是長期專業從事這一產業的,有臨時緊急轉產的。加上各國的相關標準不一致,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很難協調,問題尤其會複雜些。


對中方來說,我們對出口醫療產品應當有必須保質保量的嚴格要求,決不允許個別企業把賺錢放在社會責任和道義之上。當外國提出有質量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應當是對相關事情開展調查。如果質量問題屬實,就要依法對相關企業嚴厲懲處,問題嚴重者還要追究刑責。我們決不包庇有問題的中國企業,不給那些企業躲在中外情緒對立的後面逃避責任的機會。


作為其他國家的政府和媒體,也應在他們認為進口中國醫療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保持理性態度,不應誇大事情的性質,尤其不應刻意把“中國”這個標籤拎出來刺激輿論。如果有誰那樣做,顯然是不厚道的。


現在全世界都在向中國緊急訂貨,中國再怎麼加強管理,也難免百密一疏。而且質量問題在有些情況下並非絕對的,這當中一定程度上包含用戶要求和體驗的問題。要看到,中國向相關國家積極供貨,總體上是高度善意的。進口方也應帶著善意處理這當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相關國家的輿論如果這個時候因為質量糾紛衝“中國”發脾氣,會很容易被中國公眾當成尋釁碰瓷。(資料來源:德國之聲、環球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