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買彩票型股票,熊市買保險型股票

市場上的很多股票都可以進行分類,但大體來說有兩種,一種叫“彩票型”股票,一種叫“保險型”股票。

彩票型股票

彩票的概念很簡單,即花很小的一部分錢(也可以是很大一部分)去追求獲取鉅額回報即中彩票的過程,說白了就是一個眾籌資金拼運氣和人品的過程。

但往往從整個彩票市場來看,整體買彩票的人預期收益為負。不明白預期收益為負的人就不多說,但絕大部分人往往知道自己中彩票的人概率很低,但仍然會去買彩票的原因在於:突出事情放大的心裡偏差。

比如在美國,當中了大獎之後,就會有個大的檸檬車跟在你後面,有人拿著大的攝像機,扛著大支票到你門口,你想到了別人中彩票的場景,特別突出,還會在報紙上寫誰誰誰中了彩票;在中國,報紙上經常會刊登出“XXX資深彩民十五年如一日購買某個號碼,一朝如願”,這都會放大人們對於低概率事情的印象,從而在決策上降低了“低概率事件發生低,預期收益為負”的權重,導致做出了購買彩票的行為。

在A股同樣,很多人看到某個垃圾股或者重組因為某個概念、題材、消息一飛沖天,所以大量去潛伏所謂的“概念股”“消息股”“題材股”和“重組股”。一方面“彩票型”股票一飛沖天的概率其實非常低,大數定律上可能受益必然為負,但仍然有大量的股民趨之若鶩,這本質上就是在投資市場買彩票。

因此“彩票型”股票指的是投資者主要追求其發展的不確定性,包括不限於新概念、新題材、新消息、新業務、新商業模式、新大股東、盈利的暴漲和新產品需求等等。

但是買“彩票型”股票在市場上,尤其疊加了擇時權重以後,其實具有非常大大的價值。譬如千禧年的美國互聯網股票泡沫,15年的槓桿牛市,今年年初的芯片股牛市,在整體牛市以及行業牛市到來之時,整個市場資金源源不斷,股票的估值不斷水漲船高,幾百甚至上千的PE都冒了出來,當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

這個時候,比拼所謂的“企業當前價值”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只有極度樂觀的預期、盈利增長、口號式的情緒發洩才能迎合新入場投資者對於“彩票型”股票的狂熱。

但要注意,如果沒有在低點介入“彩票型”股票的建倉,在市場狂熱中進入同樣去搶購彩票,很可能就會上演市場預期被外界介入而戛然而止,隨後暴跌的風險。

2月24日芯片股的大頂歷歷在目,多少資金為自己追逐彩票而萬劫不復。

出貨,出貨,要出貨,要在彩票型股票不斷上漲時,勇敢地一點倉位一點倉位地賣出。


保險型股票

保險比如車險、壽險和意外保險,都是為了極少個人遭遇黑天鵝的風險。保險公司有資本、“錢多”,因此抗風險能力強;個人“錢少”抗風險能力弱。於是個人需要向保險公司購買這種抗風險能力。雖說保險確實是很多人需要的,也給了他更穩定的生活,至少是一個更安定的心情。

買保險總體來看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是賺錢的,但對於個人來說總體是虧錢的,但為什麼個人還是要不斷去購買?

背後核心邏輯在於個體對於確定性的追求,也就是無論我又沒有事,我都願意話這個保險費來確保我的安全,這個意義上講,保險公司的盈利其實就是提供給個人風險敞口下的確定性對價。

因此,“保險型股票”是無論市場環境,都能夠長期發展創造出業績增速的公司,比如大消費、大醫藥等等賽道的股票。

同樣的邏輯,為什麼熊市中消費股、醫藥股屢屢創出新高,其背後的邏輯在於熊市中沒有資金為了所謂的“彩票型”股票的高估值和預期買單,存量投資者都變得極其保守和穩健,這時候就轉化到了對於確定性的追求。

因此能夠提供確定性的股票會獲得極大的價值重估,原本牛市百分之三十增速的消費股根本看不上,但現在投資者都覺得這才是穩健企業的發展方式,紛紛大量去購買,估值也就越來越高。

這背後也某個週期下,“保險型股票”高估的原因,高估與合理價值中間的差價就類似於保險公司提供給個人的確定性對價。

然後投資市場和保險市場是不同的,投資市場的偏好存在週期的,可能三五年整個市場環境又發生了變化,這時候給“保險型股票”的確定性溢價會紛紛降低,重新迴歸到合理的價格,類似於近期的中國平安、貴州茅臺與海天味業。

所謂“保險型股票”和“彩票型股票”只是一個類比,我們要做的也是“倒過來操作”。

類似地,拼多多的黃崢當年創立拼多多的邏輯是:把資本主義倒過來。

摘錄了原文如下

“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誕生了一個神奇的巴菲特,他從保險和資本複利的遊戲中獲得了快樂,又輕輕地把錢的包袱給了比爾蓋茨。這好有智慧,這大概是在資本主義環境下一種資本家最簡單、輕鬆獲得快樂的方式。錢先積累然後再分配,這個循環中,巴菲特主要專注於前半段。在“後資本主義”的時代裡,假設錢的有效再分配和積累同樣重要。我不禁在想,有沒有可能同樣用保險和複利,或者說是倒過來的保險和複利來讓財富分配更均勻一些呢?存不存在一些機制能讓窮人也能賣“保險”給富人,窮人也能賣一些自己的“軟實力”、自己的意願、抗風險能力給富人,從而實現更精細化的反饋,週期更短的錢從富人向窮人迴流的循環呢?


比方說,有一千個人在夏天的時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時候要買一件某種樣子的羽絨衣,他們一起寫了一個聯名的訂單給到一個生產廠商,並願意按去年的價格出10%的訂金。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工廠是願意給他們30%的折扣的。因為工廠從他們的聯名訂單裡獲得了一個工廠原來不具有的一種需求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可以轉變為利用生產計劃低谷進行生產的便利,也可以轉化為採購原材料時的篤定。工廠甚至可以進一步把這種確定性進一步售賣給上游和配套廠商來換取工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從交易形式上來說,這個交易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塊錢買了3塊錢的限時抵用券,然後工廠因為賣出了這些抵用券,也可以進一步向上游和配套廠商去買類似的限時抵用券,比方說花一千買三千的限時抵用券。如果這一千個人有一定的信用記錄,他們一起下了一個聯名訂單,表達了意願但沒付訂金,那工廠願意給他們折扣嗎?我想大概也是願意的,只是可能不是30%,但8%可以嗎?這就好比工廠用自己發行的限時折扣券,向普通消費者購買了一個保證在未來購買的保險。

如果進一步去想,其實還有好多形式可以讓普通人的意願以及普通人對自己未來需求的確定性市場化、產品化、貨幣化。假設系統給了每個人只有一次表達買棉衣意願的機會,那就好像給了每個人一張棉衣意願券(這個意願券可能是他用累計的信用換的),那這個意願券是否對開廠的資本家來說值錢呢?這裡的價錢怎麼定呢,雙邊的交易應該有什麼限制呢?


這裡的本質是,每個人(無論窮人和富人)對自己的意願,對於自己在未來某個點的需求和規劃往往是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的。而且這種每個人的規劃和意願,以及個體對自身某個行為的確定性的把握,對滿足需求的供給方往往是有價值的。它可以降低組織生產的不確定性,可以幫助實現資源以及資本的更有效配置。為此,我猜想資本家、富人是願意向普通人、窮人購買這種反向的保險的。這種反向的保險能讓每一個普通人的信用和意願變現,這種反向保險不再是窮人積累信用和錢向富人借錢付利息(在借貸的情形下,窮人因為借了錢,要付利息。因此他買的東西反而要比富人買的貴)或者是花錢給富人買生活的確定了。而是反過來,

富人、資本家出錢給普通人、窮人買他的生產資本配置的確定性。前面一種保險和金融借貸產品,錢是從窮人流向富人的,而這種反向的保險錢是從富人流入窮人的,這裡應該有質的差別。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每個人(無論富有貧窮)的這種自己對自己意願行為的確定性產品化;如何讓它能標準化,像折扣券一樣流通;如何來創造形式表達意願;如何創造產品來實現這種確定性的傳遞;又如何給這種確定性的傳遞金融產品化、貨幣化。除此之外,應該考慮讓這種確性傳遞的產品化過程去中心化(因為它場景太多,情況太多)並且要能在這種相對去中心化的“確定性產品”生產流通的過程中避免欺詐,能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循環。不知道區塊鏈是不是適時為這種“反向保險”而生……”


芒格說“一切都反過來,都反過來想”,應當把操作“保險型股票”和“彩票型股票”的週期也倒過來,

在牛市結束的時候,大量賣空所謂的極度高估的“彩票型股票”,而買入低估的能夠提供確定性對價的“保險型股票”。

在熊市中,也要賣空也被追求確定性的資金打到高估的“保險型股票”,而低位接納低估的,未來有想象力空間的“彩票型股票”。

所謂逆向投資,所謂眾取我棄,一切以企業發展的業績與估值為皈依,何不妙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