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很好,不要再說要給孩子一個伴兒了”你怎麼看待生二胎

以下是文章內容:

“獨生子女很好,不要再說要給孩子一個伴兒了”你怎麼看待生二胎


今天的話題,還是春節在飯桌上所得:催生二胎。
我發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對於“二胎”持越謹慎態度。
昨天看“飯統戴老闆”寫的一篇《生育率下降背後的5個故事》,已經把“不生二胎”的六個本質原因總結得非常透徹——
嘴炮式勸生
(自己不生,看熱鬧不嫌事兒大起鬨)
工具式生子
(女人生育風險徹底自擔,淪為行走子宮)
破產式添丁
(面上虛榮,經濟入不敷出,心力交瘁)
碎鈔式教育
(北京正常養一個娃到18歲據統計是276萬)
焦慮式教育
(父母意識未必跟得上時代,娃失控)
但依然有不信邪的父母堅稱“獨生子女性格會不完整,兄弟姐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禮物”。
每當我聽到這個觀點,總有一個本能性的警惕——所有多胎家庭,都能做到“多一個人,添一份美妙”嗎?
它對父母的認知是很大的考驗。事實上,哪怕只看一項:多胎家庭要面臨的親情平衡問題,也是極其複雜的。


講三個朋友的故事,絕對真實。
他們的故事,詮釋了耐人尋味版的“當別人在談論獨生子女孤獨,而我在經歷著什麼”。
好友小美,32歲,和哥哥是雙胞胎。父母都是廣西某知名大學教授,從小被羨慕:“書香門第,又有哥哥寵,太幸福了。”
事實上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幾乎全部情感都傾注在兒子身上。小美的優秀成為一種被忽略的理由——你強你活該。
小美有留洋經歷,媽媽說“你看,你都去德國留學了,你哥哥考不上,我虧欠你哥哥。”
小美生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只來過幾次:“樂樂(小美哥哥的孩子)小,嫂子還要備二胎,走不開。”
哥哥讓父母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從不給生活費。父親做了手術,要求小美守夜“你哥哥家有兩個忙不過來……”
小美說,這樣明顯的偏袒,會導致我把不滿和憤怒轉移給我哥,兄妹反目,最後甚至形同路人,受過那麼高教育的父母,為什麼不明白? 好友飄飄,有一個妹妹。妹妹很好看,從小到大,當演員的媽媽總有意無意帶著妹妹去公開場合,贏取更多關注。
有一次,媽媽接了一個廣告,廣告商只允許一個孩子上鏡,媽媽選在飄飄參加游泳比賽那天,帶妹妹去參加了拍攝。

廣告在電視裡播出後,飄飄看一次,哭一次。不管媽媽怎麼道歉,她心裡知道,兩個孩子中,媽媽放棄了她。
她慢慢意識到,“照顧妹妹,扮演好懂事姐姐”的角色,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妹妹順其自然進入“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設,哭鬧、撒潑、看臉色,學了一整套“全世界欠著我”的本事。
飄飄發現妹妹居然荒唐到撩自己男友,跟自己賭氣,而媽媽勸“不要當真要大度”,她徹底失控——
只因為我是姐姐,我活該被傷害且不能表達?
媽媽例行公事地一番愧疚,甚至流淚,但最後她居然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宿命。
飄飄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因為“我不接受這樣的宿命”。
最後那個朋友,叫做龍。龍很年輕,17歲。他出生在北京四環內的別墅,妹妹出生之前,絕對掌上明珠。但奶奶有三個兒子,一直想要個孫女,孫女一出生,他徹底失寵。
現在還記得,一家人興師動眾去醫院看新生兒,3歲多的他大喊“奶奶別抱妹妹,抱我”,但全家好像沒聽見似的。
8歲,爸爸修改了遺囑,遺產從他一個人繼承變成了平分,他說了句“我討厭這樣”,被打了一巴掌。媽媽勸他“你最好聽你爸爸的,不然什麼都得不到。”

他第一次意識到,生存資源是要爭奪的,而且要有技巧地爭奪。
他現在很優秀,危機感更強,去年,因為,父母又生了個女兒。
他笑著說:“現在妹妹也有失落感,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老話有道理。”
然後,他說了一句細思極恐的話:“我爸媽老說,看看,全家福照片多其樂融融多富貴,我覺得很好笑。他們應該頭疼,晚年怎麼處理我們的勾心鬥角。”……
實錄就寫到這裡。
我說這些不是想制止大家生二胎,很多多胎家庭其樂融融,讓人羨慕。我只是跟大家分享一個感受——如果說為人父母不用考試,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兒,而每多一個孩子,其實是在回答升級的問卷。
你確定會對多個孩子,真的做到一視同仁,甚至自省和克服很多“重男輕女”“寵小脅大”“外貌性格偏好”等集體潛意識嗎?
你確定,你對待兩個孩子的方式,都是他們想要的,而不是“各抒己見,各自委屈”嗎?
甚至你確定二胎給頭胎的陪伴,是頭胎想要的,而不是失之分毫,反成負擔嗎?
有一部超級感人,把我哭***的美劇《我們這一天》,在豆瓣上前兩季的評分都達到9.5分,真的很好地反應了多胎家庭的溫暖和感傷。

已經擁有兄妹兩個的傑克與麗貝卡,***了一個黑人小孩,從此成為五口之家。
傑克和麗貝卡把一生,徹底地,忘我地奉獻給了孩子們。
傑克和麗貝卡把一生,徹底地,忘我地奉獻給了孩子們。
爸爸傑克對老婆說:“別怕,如果為人父母滿分十分,我可以為你做到11分,不,去***,11分給孩子,12分給你。”
被***的老三,最聰明敏感,為了跟姐妹們一樣,明明可以考A,卻考B。爸爸勸他,你們本來就不一樣。
老二凱特很胖,為此很自卑,總用毯子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爸爸拿出一件“神奇的會讓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T恤安慰:寶貝,你穿上這件T恤,要永遠記得,你是我的小公主。
老大凱文嫉妒老三,覺得大家過分關注這個外人的感受,自己在泳池差點死了,都沒人發現。
爸爸誠懇地去道歉“對不起,這是我第一次當爸爸。”
看完我真的捫心自問,我們的先生,甚至我們自己,真的可以做得到嗎?在足夠的經濟實力和人工支撐體系之外——有如同踩***一腳一腳永不回頭的決心,和蓋一座羽毛之城般溫柔深情的耐心嗎?
人性是什麼?一個家裡,強勢的孩子永遠渴望寵愛,弱勢的孩子永遠爭取肯定。

多胎父母責任重大,十分不易。因為父母認為的“公平”,未必是孩子們理解的“公平”。
很多多胎父母覺得冤枉:付出一切,卻被每個孩子說偏心,哪裡偏心!我卻很理解,有比較,就有傷害。
所以,我不完全贊同“我多生一個,是為了給頭胎孩子一個伴兒,他們更幸福”這種理論。
當我們談論“我想要多一個孩子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討論的是“ 我希望體驗養育多個孩子的樂趣和挑戰”,而永遠不是“希望給孩子一個陪伴,他們更幸福”。
一個人是否幸福,童年仰仗父母的接納,中年仰仗伴侶的理解,晚年希冀兒女的憐惜。
兄弟姐妹的陪伴,絕對不是人生幸福的最主要因素。
就這樣,當我們談論“獨生子女的


“獨生子女很好,不要再說要給孩子一個伴兒了”你怎麼看待生二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