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所评图书:

书名:《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天际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你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1992年,心理学家凯伦·温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文章称,实验证明5个月的孩子已经懂得简单的数学。实验中,孩子们被放在木偶戏台前,戏台另一侧藏着两个玩偶。当幕布拉开后,孩子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玩偶。对比监控记录,当看到两个玩偶时,孩子们注视戏台的时间,比只出现一个玩偶的时间长了整整一秒。

1995年,另一位心理学家托尼·西蒙重复了上述实验,又新加入了一个细节:遮盖物打开时,除了孩子们预期的两个玩偶以外,有时还会出现两个球。这并不令孩子们感到惊讶,因为两个玩偶与两个球呈现出对应的关系。但如果遮盖物后只出现了一个球,孩子们惊讶的表情就很明显了。

在2006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安德烈娅·伯杰重复了上述实验,还借助了脑电图来测量孩子们的脑电波,证明6-9个月大的测试对象的额叶活动,与成年人在发现错误、表达失望、解决矛盾时活跃的脑部区域一致。这意味着,哪怕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他们(她们)闹钟用来基本计算的组织就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了。

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通常都能够很好的理解数学的逻辑。但随着孩子学习数学逐渐转入深入,在这门学科上“掉队”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小学的四五年级甚至就有了一些孩子对于数学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


你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德国科普作家霍格尔·丹贝克2003年起在该国最著名的媒体《明镜周刊》供职,推出了数学科普专栏,他的作品荣获德国数学家协会媒体奖。霍格尔·丹贝克在其所著的《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一书中就谈到,许多孩子之所以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很重要的一项原因就是,我们自小就有数学思维(但不一定是符合数学定律的)并有热情去探讨让我们觉得疑惑的问题,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与发现被系统性地排斥时,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举例说,德国四年级课堂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药剂师把1750克甘草片放进小袋子里,每袋有50克。他一共能装多少袋?”

有个学生的解答是:2乘以7=14,1乘以1=1,2乘以10=20,然后把三项乘积相加,就是35。

上述作业的答案显然是正确的。但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百思不得其解,其他老师也看不懂,所以只能解释为该学生碰巧用错误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真是这样吗?另一个学生解释了计算过程,每袋50克,两个50克的袋子就可以装满100克,700克就有2乘以7=14袋;750克当中还剩下的50克,就是1乘以1=1袋;最后的1000克,就有2乘以10=20袋。上述三个数字的总和就是35袋。

也就是说,学生将1750克拆解为1000克、700克和50克,衡量装袋,然后相加归并。《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书中点评指出,虽然学生的方法显然要比直接用1750除以50显得繁琐,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条理的解答。因此,当孩子们的作业、考卷上给出错误或者令人费解的答案、解答过程时,家长和老师们确实有必要多一份耐心去聆听孩子们的思考。否则,即便今天的孩子们出现了下一个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推出了从1到100的所有数字相加求和更快的解答方法一类的创新发现,也仍然可能被判为错误解答。


你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这本书再三强调,其实数学课本介绍的常规解题思路,与奥数题目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很明显呈现出差异,这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必非得规定孩子只能采用某一种解答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对自我驱动的数学思考、解答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人大附中数学、物理教师李永乐的视频爆红网络。很多网友都惊呼数学、物理居然这么有趣,这也反衬出中小学阶段的数学等课程给人们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深,以至于人们很早就丧失对这些课程的兴趣。《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超简单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书》这本书探讨了人从婴儿阶段就建立的数量感、数学思维,甚至还介绍了老鼠、猿猴、海豚、鸽子、黑猩猩等动物的数学天赋,进而指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教人计算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有关自然、世界运行的艺术,学习、练习、思考数学可以带给人以享受而不是折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