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的功臣,除了寇準,還有畢士安的鼎力支持

宋朝與遼國關係發生的一大扭轉,就是"澶淵之盟"的簽訂,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包括大家的討論的功臣,都一致認為寇準的功勞,其實不然。

此次寇準能夠讓宋真宗親征,推動"澶淵之盟"的簽訂,背後站的是名相畢士安,雖然67歲才拜相,不過宋朝時期可是個名人,雖然政績平平,然而臨危受命。他的功績和影響常被忽略,導致後人對他不怎麼了解。

澶淵之盟的功臣,除了寇準,還有畢士安的鼎力支持

畢士安是誰

畢士安(938年~1005年),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本名士元,字舜舉,後改字仁叟。

畢士安是歷經三朝的元老,67歲拜相,並且在這一年死在任上。此人好學孝廉,年少時就外出求學,結交一幫清正好友。為官政績看似平淡,其趙恆評價:"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

畢士安拜相時,是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宋真宗倚重的宰相李沆突然病逝。而此時契丹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南下,攻擊宋朝,在此危難之際,畢士安被火箭提拔,委以重任。與他最具有競爭力的是寇準,可惜的是宋真宗對寇準的性格不喜,都知寇準勇猛剛進,但宋朝每一位皇帝,無論多麼有雄心壯志,都是文人氣息比較濃郁(除太祖和太宗二位)。最後畢士安為宰相,寇準次相。

澶淵之盟的功臣,除了寇準,還有畢士安的鼎力支持

為何這麼平庸且年紀大拜首相

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考量。一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二是,為官生涯中,治理有方,政績頗佳;三是,為人孝廉,不畏權貴,雅望厚德;四是,潛邸舊臣。

澶淵之盟的功臣,除了寇準,還有畢士安的鼎力支持

澶淵之盟中的功勞

"澶淵之盟"為何不單單靠寇準,其主要還是因?筆者認為畢士安的作用不可忽略。


宋人劉摯認為"觀景德之事,所以威零抗於上,和好成於下者,公(畢士安)本精於策劃。排紛決疑,力引寇萊公(寇準)故也。"

其一,擅長策劃,排除異議。畢士安以澶淵城小,難以常久駐紮,必須快速取勝,否則形勢危機,應當伺機而動,謹慎行事。宋真宗採納了畢士安的穩妥辦法。而且畢士安認為"以戰逼和"的謀略。

其二,大力推薦寇準。寇準的最大支持者不是宋真宗,而是畢士安。因為宋真宗對寇準的性格不喜,在畢士安的竭力支持下,得以力排眾議。

所以畢士安對於"澶淵之盟"的貢獻顯而易見,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澶淵之盟的功臣,除了寇準,還有畢士安的鼎力支持

結語:

畢士安67歲任職宰相,不滿一年,68歲死於工作上。雖然在宋朝眾多宰相中平平淡淡,其一身正直清廉,一心為國,讓人敬佩。

而"澶淵之盟"的作用則是"澶淵之役,畢士安有相公交取鶻倫官家之說,高瓊有好喚宰相來吟兩首詩之說,則當時策略,亦自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