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记得小时候,爸妈到了清明就带着我们去扫墓,问他为什么要我们小孩子去,他说“你要认家,要记得你的祖先”。

那时候不以为意,而如今明白了他的意思,只有站在祖先面前,才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

如果你有孩子,记得带他去扫墓,顺便跟他谈谈死亡、根和感恩,因为清明是一个传递孝道的绝佳时机。

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给孩子谈谈死亡

很多父母不愿对孩子谈死亡这件事,以为孩子理解不了,也怕孩子承受不了;但是越不懂死亡的孩子,越不会认真对待生命。

很多孩子不懂死亡是什么意思,从而不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有的孩子为了看动画片剪掉工人的安全绳,有的为了逃避责罚打死小女孩。

究其原因是没有生命意识,所以对待生命如此随意。

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当孩子真的明白死亡时,他就会认真对待别人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命。

给孩子谈死亡不是为了吓他,而是让他铭记,铭记所有参与过他生命的人。

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所以,清明带孩子去扫墓,是为了认识死亡,更是为了铭记祖先,铭记才意味着你这个家族的传承就还在。

给孩子谈谈根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追问。

告诉孩子,他是谁,他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父母来自祖先;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什么都可以忘,但是根不能忘;忘了根的人,就像浮萍,没着没落。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不管孩子有多出息,离家有多远,飞得有多高,他始终是父母手里的那根线,早晚要落叶归根;即使父母不在了,他还知道去哪找根。

给孩子谈谈根,是不让他忘本,一个心中有根的人,才会懂得孝道;没有根的人,他不会尽孝。

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给孩子谈谈感恩

清明节其实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在这一天,大家会准备纸钱烧给祖先,讲述这一年发生的事。

仿佛只有这一天,我们会跟祖先连线,脑袋突然清明,心中的杂念全部抛开,心中只有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激,却也充满了无限遗憾。

这可以教导孩子,感恩要及时,不然留下的是遗憾。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在孩子眼里,时间是静止的,父母不会老,会永远像超人一样保护着他。

想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父母老去的?大多是在自己有了孩子后,那时又要照顾自己的小家,所以对父母只有亏欠。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他们会忘了时间的残酷,等他们准备好尽孝时,父母可能不在了。

所以给孩子谈谈感恩,是为了让他们今后不留遗憾,不是为了索求回报。

清明节,带上孩子去扫墓,跟他谈谈这三件事

每一次站在墓前,就像得到了一次洗礼,如果你有孩子,等他稍大时带他去扫墓吧,他需要知道自己从哪来,认认家。

清明比任何时候都适合谈谈死亡和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