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心事寄於書:《小康之路》後記


萬千心事寄於書:《小康之路》後記


這是個傳統的中國故事,無非就是雞窩裡飛出金鳳凰或者鯉魚總想躍龍門。幾千年以來,農民是貧困的代言人。脫貧致富的道路,大多數人的選擇只有一條:進城。進城,是農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渴望和夢想成真的可能。農村家族之間的較量與競爭,家庭的興旺發達,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誰家裡的人在外面的多,外面其實就是指城裡。

每年的清明節,家族的後人們都在村莊對面的高山掛青。青草萋萋,滿山墳塋,一個一個石碑開始認清。家族的親人血濃於水。年輕的後輩們努力拼搏,一面為了自己的未來,一面告慰祖先的靈魂,如此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就是中國人的夢想與奮鬥,中國人的故事與生活。

這不是個俗套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已經長眠不醒,有的卻還在凡塵俗世中,或有滋有味兒,或苟且安生。世界那麼大,所有的故事好像都從鄉村開始。從鄉村奮鬥到城市的人們,少年孜孜以求走出農村,青年奮鬥自以為捨我其誰,中年反思自我反觀世界。每一個從村裡走出去的人都享受著鄉親的無限期待與慕名崇拜。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有更多動力也有沉重的壓力。金花的生活也是沉重的,她一直扛著要出人頭地要給自己和家人爭氣的沉重負擔。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金花代表了那一群從鄉村大地上走出來的人。她們的生活很難輕鬆,她們肩上扛著的太多,有些是自己給自己加壓的,有些是鄉村的家庭給予的。每個人都在人生路上孤獨行走,生活的道路上有多少閃耀的起飛,也有多少無聲的沉淪。鄉村出來的人肩負著故鄉的信任和家族的驕傲,儘管他們只是一個個靠自己突圍而出的打拼者。

萬千心事寄於書:《小康之路》後記

正是鄉村的期待,他們或多或少承載了更多的人生壓力,但也激發了他們的奮鬥激情與社會責任。這是歷史上鄉村最幸運的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戰略下,才能真正實現夢想。每個時代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時代定義,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滿懷幸福的期待。鄉村的人不再削尖著腦袋往城裡鑽,城裡的人想回鄉下去,這其實就是偉大時代的巨大變遷。中國有廣闊的鄉村,有龐大的鄉民群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於鄉村振興。很幸運,我能親眼看見著鄉村的變化與城鄉的變遷。

幾十年以來,我陸陸續續聽到親友離去的消息,內心的不捨與惋惜和疼痛就增加幾分。這些人物的悲歡離合就是歷史畫卷。這些人物命運就是時代印記。他們帶著對人間的留戀與曾經滄海和未曾實現的夢想抱憾而去。

在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裡,目睹了多少同齡人無錢治病、因病離世、早早輟學流入社會,目睹了多少農村家庭奮力掙扎苦苦追求卻並不如願,目睹了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目睹了政策變化帶給農民更多的機會與心靈激盪。經歷過校園的青蔥歲月與畢業分配的考驗,經歷過社會變革與生存艱難,感受過人間冷暖與世態炎涼,觀察過風雲變化與人生沉浮,但堅信:尊重內心的渴望,堅持追求夢想,生活不一定會給你十分的回報,但一定不會虧待你追夢的理想。

離開家鄉三十年後回去掃墓掛青,或許是祖宗護佑,或許是高祖顯靈,或許是生命輪迴,或許是寓意新生。清理雜草叢生的祖宗墓地,墳頭上一年的枯草開始冒黃牙,正準備插上樹枝掛上香紙,卻露出一窩鳥蛋圓圓乎乎。十個綠殼鳥蛋散發出玄妙之光,家族眾人驚歎不已,這山上的野雞為何偏偏在家升的墳上下蛋?

構思了多年的小說,就從祖先的墳頭髮現一窩鳥蛋開始動筆。生活如此玄妙,追思故人,眺望未來。世代更替、家族較量、階級分層,農村變化、國家政策,城市變遷,政治烙印、底層人生,脫貧致富,那些古老的、現代的、農村的、都市的、家長裡短的、時代烙印的,都濃縮在這部小說裡。

萬千心事寄於書:《小康之路》後記

小說從2013年開始動筆,多次調查瞭解農村扶貧攻堅工作,力求真實展現建設全面小康之路。初次寫長篇小說戰戰兢兢,因瑣事纏身,創作精力投入不夠,作品還存在諸多不如人意之處,誠摯感謝這一路上給予關心和幫助的領導、老師、朋友們。

生活,誰也說不清楚,卻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你想擁有的,終究都會得到。

萬千心事寄於書,家祭無忘告祖宗。

主筆簡介

萬千心事寄於書:《小康之路》後記

海燕,作家、編劇。父母大學堂全國巡講、青少年勵志報告主講。全國家庭教育巡講團講師。代表作《媽媽養育心經》《孩子我想讓你幸福》。長篇小說《小康之路》作家出版社即將出版。影視作品《陳香梅與飛虎將軍的一千個春天》《民國第一家庭:宋美齡的傳奇人生》。原創公眾號燕語世界、今日頭條燕語父母大學堂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