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為什麼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成立的地級市?很多人不瞭解茂名歷史,就隨便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成立的地級市,其實茂名也是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城,要更好的瞭解茂名歷史還嘚從高州府歷史講起,茂名和高州的歷史是相互相承的。下面是關於高州府的詳細歷史歷程:

高州府,是明清時期設立在廣東境內的一個行政區劃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高州路置,府治茂名縣(今廣東高州城),故今高州有府城之稱。高州府轄境六屬相當今廣東省茂名【1】、高州【2】、電白【3】、信宜、化州、廉江(舊城石城)、吳川【4】。清代沿明制,高州府治、茂名縣治以及高州總兵機構同設於高州城。 清朝末年法國軍艦白瓦特號為避颱風闖入"廣州灣"【5】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政府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歷史的序幕。1912年民國廢高州府,設立高雷道、南路行署【6】、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治茂名縣(今廣東高州城),茂名縣的官署機構駐地,故為粵西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

鑑江流域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十府一州

明清時期廣東省設十府一州,上六府:.廣州府,.肇慶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廣西北欽防三市),瓊州府(今海南省);一州:羅定州。

高州府地圖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歷史沿革

高州市原稱茂名縣、高州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高州境域已有土著部落繁衍生息。在祥山鎮茶亭嶺上,出土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牧獵石器——穿孔石球,它是原始人類用來套擊野獸的工具。在新垌鎮的紅珠嶺和雲潭鎮的黃鱔坡上,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錛、礪石等磨製石器。此外,在曹江、泗水、根子、謝雞、環城等鎮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存點共11處,出土一批石器工具。這些出土文物,證明了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高州的土著部落已生活在境內的大片土地上,創造了高州古代人類文明。

夏商時期(公元前21世紀~11世紀),高州土著部落陸續結成聯盟,先後成為西甌和南越兩大部族。這兩大部落都是中國南方百越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高州屬百越。

秦朝: 秦統一中國後,在嶺南地區設立南海郡、桂林和郡象郡,高州屬桂林郡和象郡。

漢朝: 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漢武劉徹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平南越囯,嶺南地區重新分設為南海、交趾、合浦等置九郡。高州、茂名、吳川、電白、廉江、化州屬合浦郡的高涼縣。信宜地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吳建高涼郡,又立高興郡,該縣地隨屬高興郡的高涼縣。東漢時期,吳川屬交州。縣治在今高州縣高涼山下的長坡鎮舊城村。

晉朝: 太康初(282年左右),高涼郡、高興郡沿吳制。後撤高興併入高涼郡,該縣屬高涼郡的高涼縣。高州、茂名、吳川、電白、化州屬高涼郡高涼縣地。

南北朝: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距今1585年。化州、吳川、廉江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管轄。

南朝梁大通元年,在俚人(原百越人,隋唐文獻稱“俚人”)聚居地區中心置立高州,此為高州之始,州治設於今縣境長坡鎮舊城村。梁大通中(530年)置電白郡,郡治附於高州治內。

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

南朝梁,始在信宜地置良德郡及良德縣,隸屬瀧州。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高州治遷至安寧縣(今陽江縣);又於境內東北部置務德縣,縣治今東岸鎮良德墟旁。1958年,這裡修建良德水庫,整座良德縣城被淹於水下。同年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隋朝: 隋置茂名縣,屬高涼郡。開皇十年(590年),廢電白郡為電白縣,改務德縣為良德縣。開皇十八年(598年)茂名改屬羅州,良德縣改為懷德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為郡,高州改為高涼郡;廉江屬高涼郡石龍縣地。

唐朝: 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高州,治西平(今恩平縣)。唐貞觀八年(634年),南宕州從定川徙治茂名,更名潘州,茂名城稱潘州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高州治從西平遷至良德。至此,在今天的高州縣內,同時存在著兩州(高州、潘州)、三縣(茂名、良德、電白)的行政治所。開元五年(717年),高州治遷至保安,大曆十一年(776年),遷至電白(舊城)。

武德五年(622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

宋朝: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潘州併入高州;良德縣併入電白縣。972年(北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併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976年(宋太平興國元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1071年(南宋熙寧四年),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北宋)辯州改稱化州,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南宋)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

元朝: 改州為路,高州為海北海南道高州路。信宜縣、電白縣隸屬高州路。縣治所在今高州的長坡。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

明朝:改“路”為“府”,高州路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茂名、信宜、電白屬高州府,高州府治遷至茂名縣,茂名縣城便稱高州城。同年化州路改為化州府,廉江、吳川屬化州府。十四年(1381)化縣復改為化州後,廉江、吳川、化州同屬高州府。成化三年(1467年),電白縣治徙於神電衛(今電白縣電城鎮),原電白縣西北部地域劃入茂名縣。從此,原設於舊城的高州州治和電白縣治逐漸荒廢,演變為今天的舊城遺址。

高州府

清朝: 清代沿明制,高州府治、茂名縣治以及高州總兵機構同設於高州城。高州府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六縣。

1897年法國軍艦白瓦特號(Bayard)為避颱風闖入"廣州灣"【5】(清朝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汛以南的一個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區域)。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政府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歷史的序幕。

1898年起今湛江市區範圍(當時分屬高州府吳川縣與雷州府遂溪縣管轄)為法國租借,時名“廣州灣”。湛江市區在形成以前,其範圍分屬遂溪、吳川兩縣。

廣州灣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高州府,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駐茂名縣(高州城),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六縣。民國三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治所在茂名縣,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九年(1920),撤道,派出高雷善後處,治所與高雷道同。民國十四年(1925),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駐茂名縣。十五年,又改為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陽江、陽春和梅菉管理局。民國二十七年派出南路行署駐茂名縣,管理第七、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至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與法國簽訂《中國交收廣州灣租借專約》,在接收廣州灣後,宣佈廣州灣範圍劃設為湛江市,前屬吳川劃去的麻斜、坡頭、南三及硇洲、特呈、調順諸島,仍由湛江市管轄。民國三十六年(1947),原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治所和轄區不變。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民國茂名 廣東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隸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

湛江專區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1958年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劃入茂名市;將原小良鄉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同年11月,茂名縣與信宜縣合併為茂信縣,12月茂信縣定名稱高州縣。1961年4月,高州縣分高州、信宜兩縣,高州縣、信宜縣、化州縣、電白縣隸屬湛江專區。1975年茂名升級為地級市,1983年實行市帶縣制,高州縣、信宜縣、化州縣、電白縣隸屬茂名市。1993年至1995年三年中,高州、化州、信宜三縣先後撤縣建市,三市皆為縣級市,由茂名市代管。

茂名市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歷史文化

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是南朝梁代建置電白郡(縣)至明成化初的治地,和曾是高州治地,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已為眾人所知。“舊城遺址”是高州市僅有的六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是廣東省較古老的、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城池遺址,具有1400多年的歷史。舊城據府、縣誌記載:舊城原為電白郡、縣治所。

舊城遺址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南朝蕭梁時代(公元503—557)置電自郡,建郡城於此。隨廢郡為縣,此城即為電白縣城,又曾是高州路的治所。元大德8年前,舊城又曾是州、路治所,後高州路改高州府,高州府管轄茂名、信宜、電白、化州、廉江、吳川六縣,府城仍在長坡舊城。明朝正統年間,舊城曾毀於賊寇,公元1468年,電白縣治所才遷至今電白電城,高州府治所亦遷茂名(今高州鎮)。並劃舊電白城附廊和北部的郎韶、地安、懷德等六鄉屬茂名,從此,這座城也屬茂名縣,稱電白堡,百姓則叫它“舊城”。從梁至明,舊城作為州、郡、府、縣近一千年。

冼太廟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舊城由於長期是州、府、縣治的所在地,是當時粵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現存古蹟眾多。中有陳倉米,年代久遠;東有三官山,龍脈盤旋;西有鰲魚吸水,鑑水如練;北有寶鴨穿蓮、石狗銜煙;南有石井生蓮,大座通天。城址尤存,古城結構依稀可辨,城牆有內外兩重,呈“回"字形,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遺蹟還很清楚。內、外城牆之間有東、南、西、北四條城壕(即護城河)。在城周各處還保存有許多燒磚築城的磚窯(稱古窯群)。

潘仙祠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由於高州府在歷史上是粵西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同時是廣東四大文教之鄉,清代廣東僅有的三名文狀元就有一位是當時高州府吳陽(今吳川市)人林召棠。歷史上北京賈家衚衕14號為當時京城的高州會館(已破損現為民居),清乾隆年間,粵商們在京師建立會館的高州商人主要經營米、鐵器等,由其開設的商號則被稱為“高州行”。清朝至今高州府籍居民在海外也建立了很多的高州會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臺灣等皆有,馬來西亞最多。這些會館對旅外的高州人保持中華文化傳統、聯絡鄉誼鄉情、維護華人的權益都是有很大的作用,是同鄉會性質的會館,這與古代的會館有相似的功用。

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

上千年曆史的古縣茂名,為什麼還有人說茂名是從湛江分離出來?

備註:

【1】茂名: 隋朝開皇18年(公元598),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縣,唐太宗貞觀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潘茂名不但是嶺南道教的先驅,他與古代先賢神農氏一樣,德高望重,讀易明詩,雲遊四方,遍嘗百草,懸壺濟世,煉製丹藥,救治當時流行瘟疫,救活眾多百姓,深受粵西人民敬仰,為世世代代傳頌。是以潘茂名之名命縣名,用以紀念潘茂名對粵西人民之恩德。中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唯有潘茂名一個。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

【2】高州: 高州的前身為高州府、高州路、高涼郡。高州府,府治茂名縣(今廣東高州城),故高州有府城之稱。

【3】電白: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在俚族人首領冼太夫人帶領其俚族人(原百越人,隋唐文獻稱“俚人”)聚居地區中心置立高州,此為高州之始,州治設於今縣境長坡鎮舊城村。梁大通中(530年)置電白郡,郡治附於高州治內。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電白縣治徙於神電衛(今電白縣電城鎮),原電白縣西北部地域劃入茂名縣。從此,原設於舊城的高州州治和電白縣治逐漸荒廢,演變為今天的高州長坡舊城遺址。

【4】吳川:古時境內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江)之水(鑑江、袂花江、梅江),故曰: 吳川。 (古名:又名吳江。注:歷史上屬高州府;廣義上的吳川境地包含今坡頭區、麻斜、特呈島、南三島、硇洲島和調順島,吳川話分佈區涵蓋坡頭、南三等地。)

【5】廣州灣:"廣州灣"起源於清朝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汛以南的一個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區域,法國租借的廣州灣包括當時分屬高州府吳川縣坡頭區、麻斜、特呈島、南三島、硇洲島和調順島,和雷州府遂溪縣管轄的麻章、霞山、赤坎、東海島、東頭山島。

【6】南路行署:轄高州六屬,雷州三屬,欽廉四屬和兩陽,即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靈山、合浦、欽縣、防城、陽江、陽春15個縣和梅菉一個市等地區,治所茂名縣(高州城)。建國後廣東南路的一部分縣如欽州、合浦、北海、防城、靈山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