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執筆 | 政委工作室 小韓同學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全民抗疫需要全國上下一條心。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外國人可以與我們一起,平等地在中國工作、學習和生活。但是最近,一些外國人在我們的土地上為所欲為的報道層出不窮。


比較典型就有:


“上海‘洋女婿’隔離事件”,即某位“洋女婿”來到中國後必須按照規定進行集中隔離,但他本人卻不願意去。幾番交涉後,當地社區工作人員想到了妥協的辦法:既然他想居家隔離,那就讓他的妻兒和岳母先搬出來,以便這位洋人滿足居家隔離的條件。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上海涉事“洋女婿“)


“南京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3月27日,南京仙林社區的報道中包括瞭如下細節:給一定要吃新鮮麵包的老外保證每天4片面包送貨上門;給一定要喝桶裝礦泉水的老外一桶一桶地扛水上樓;給喜歡網購的老外一天送20多次快遞包裹;給全家需要隔離的老外的金毛狗找寵物旅館;給老外過生日的兒子送蛋糕上門,等等。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南京社區工作者與“老外“們)


以上兩則,主要是滬寧的當地社區所為,且後有報道表示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本身就很熱心,平時對社區內的其他老百姓也同樣貼心。所以尚可理解,只是宣傳故事沒講好。但是後面的事件就說不通了。


“西安老外拒戴口罩事件”:3月29日,這名外籍男子在西安市南飛鴻廣場因拒戴口罩要進入大樓,被防疫人員阻攔,繼而怒摔手機並辱罵攻擊防疫人員。西安雁塔分局民警接到報警後,將其帶離調查。經查,該外籍男子的行為擾亂公共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有關規定,給予其行政處罰,並處限期出境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在西安拒戴口罩並辱罵防疫人員的老外)


“廣州女護士被尼日利亞肺炎確診病人咬傷”:4月1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病區女護士請一外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男,47歲,尼日利亞籍)抽血檢查,該患者不予理睬,並試圖強行走出隔離病房。護士見狀將其阻攔,被其推倒在地毆打併被咬傷臉部。經法醫檢查,護士面部、脖頸處以及腰部輕微傷。廣州市公安局通報稱,涉事醫院已加強內部隔離區安保力量。同時,廣州警方已立刑事案件對此事進行調查,並進一步加強對醫院內部及周邊的安保工作。涉案嫌疑人目前正在警方監管下隔離治療,待其治療結束,警方將立即對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堅決依法嚴肅處理。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被尼日利亞籍患者打傷的護士)


“青島‘中國人出去!’事件”:4月1日,在嶗山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排隊檢測核酸時,幾名外國人強行插隊,在遭到正常排隊的市民譴責後,一名外國人將一名居民手中的單據扔在地上,並叫囂道:“中國人出去”。 對此,嶗山區公安機關連夜調查核實,並於4月2日上午會同相關部門,對涉事外籍當事人依法依規進行批評教育,警示其要嚴格遵守中國法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執行疫情防控有關規定。當事人對此表示誠懇接受,並就其不當言行向公眾致歉。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青島涉事外國人和其之後寫的所謂道歉信)


後面這三件發生在西安,廣州以及青島的事件,外國人都是主動施暴方,所以情況則惡劣得多。西安對涉事外國人是以限期出境這一“終極手段”為解決的。廣州的尼日利亞人則由於患有新冠肺炎,為了他人的安全著想,只能等康復之後再做處理。而青島的處理或許難平民憤。


畢竟,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對“中國人出去”這句話,是很敏感的。相關的歷史記憶,筆者不再贅述。但對於這樣一個撞到槍口上的外國人,這個三言兩語的所謂道歉信顯然不及格。小時候比較調皮的讀者,一定記得,按照我們中國默認規矩,十歲小孩子的檢討也不可能只要一百字。何況是這樣一個外國成年人。


來中國的外國人都是這樣不守規矩的傢伙嗎?完全不是。


眾所周知,我國境內有許多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這也意味著有不少來自這些企業母國的高管在華工作。外資企業為中國帶來了技術,資本,和廣泛的中高端就業崗位。其他的,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的優秀科學家,藝術家等等,近年來華工作生活的優秀外國人不在少數。這些外國人,

實實在在地為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我們不僅要歡迎他們,更要吸引更多這樣的外國人願意來到中國,無論短期長期。


可惜的是,目前的情況是開放的狀態導致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就去年2019年的數據來看,在華居住的外國人(工作生活等長期簽證,不含短期旅遊等)有一百萬人。這在我國十四億人口的數量下,僅佔0.07%。這個比例,是和我們鄰國朝鮮相當的。就是1400箇中國人之外多了1個外國人,這裡面來自韓國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國人還要佔絕對多數。這些周邊國家的外國人,外貌舉止都和我國類似,對我國的法律法規和生活習慣都相對理解和適應。


這與歐美國家的情況相距甚遠。以典型歐洲發達國家

英國為例,其人口的14%都出生在英倫本土之外(2018年數據)。在倫敦,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不是出生在英國的。其他的歐美國家也大抵如此。


真正樣貌以及文化生活習慣與我們差別較大的歐美,以及非洲拉美來的外國人,數量更少。但他們外貌和性格都與我國人民有很大區別。按照比例來看,絕大多數中國人極少有機會真正接觸交往這類外國人。這類外國人倒也不客氣,有淳樸的老百姓稀罕自己,他便妄圖在中國高人一等。這是所謂外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的一個因素:物以稀為貴。


另一個因素,則是部分基層政策的執行偏差。以一些來自亞非拉等地的外國留學生為例。這些人拿著我國政府的獎學金,卻做著不利於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事情,與真正為中國做出貢獻的外國人剛好相反。這與我國部分高校,需要“國際留學生比例”這一數字,體現自己的“國際化建設水平”,以提高自己在國內和國際的高校排名位次就有很大關聯。在其他領域,同樣也有類似的情況。


第三個因素,是我們國家的一些老百姓觀念沒有與時俱進。換句話說,我國現階段民間對外交往的主要矛盾是國家日益增長的國力某些人弱國心態之間的矛盾。在我國建國早期,由於國家安全的需要,我們對國門是嚴加把關的。那時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多半有官方或半官方背景,屬於少數精銳。而且由於我們當時在國防外交,技術,能源等方面的確有求於人,給予少部分外方官員專家一些便利情有可原。但現在的全球化時代,中國自身早已在國際舞臺有了相當的地位。外國人來華,多是民間身份,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給外國人任何超國民待遇了。


理性地講,對於某些國家來的外國人。我們這裡就直接引用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一句精彩總結就好了:


對待在華外國人,有些同胞實在是跪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