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講

今天我給你繼續講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呢,我先帶你回顧一下昨天講述的重點內容。昨天,我們學習了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如何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

首先,你知道了“要事第一”是大多數人最容易忽視的習慣,恰恰是高效能人士重視的好習慣。很多人苦於沒時間,很忙,關鍵是沒有做到“要事第一”。

其次,作者介紹了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的兩個方法:象限法和學會說不。象限法要求,首先要排除掉那些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然後減少重要緊急的事情,接著拒絕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將主要的時間花在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

說不,這是高效能人士專注的秘訣。他們採取的兩個方法是,學會授權和學會合作。有效授權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在授權時,不能僅僅做指令,而是要充分授權,信任對方,明確目標、規範、責任歸屬和獎懲制度,讓下屬既有充分的成長機會,又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學會合作,代表著人際關係的共贏,通過彌補自己的短板,來提升效率。

好了,截止到現在,我給你一共講了高效能人士的三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是專注於個人領域的成功,但遠遠不夠,除了個人領域的成功,一個人更大的成功是在公共領域的成功。高效能人士是怎麼做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和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從字面上你可以感受到,這兩個習慣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講

首先,我們來聊聊“雙贏思維”的習慣。

在工作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與其說合作,還不如說是壓迫。甲方利用不對等的地位強勢壓迫乙方在種種條件下讓步,因為利益或者其他,乙方只能打碎牙齒往肚裡咽和血吞,認了。但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和別人合作,對方老是想佔你便宜,要麼放棄合作,要麼最多跟他合作一次,肯定沒有下次了,佔便宜是人際交往的大忌。

作者總結了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你選擇哪種模式交往,就會得到對應的結果。這六種交往模式分別是:利人利己(雙贏)、兩敗俱傷(雙輸)、損人利己(一方贏,另一方輸)、獨善其身(一方贏)、捨己為人(一方輸,另一方贏)、好聚好散(無交易),凡是一方贏,另一方輸,這遊戲就沒法玩了,這不是雙贏,而是雙輸,是0。所以,綜合比較,利人利己的雙贏思維是唯一可行的人際交往模式。其實,在生活中,大部分事情,沒必要分個你輸我贏,首先要考慮有沒有雙贏的可行性。

那,什麼才是“雙贏”呢?就是合作雙方追求的共同目標,它鼓勵我們解決問題,是互相依賴,而不是互撕。在書中,作者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出了雙贏思維的精髓。他說:“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得到之得了不要以為就是自己被坑了,失去了。必就視為自己之失。”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種寬容的心態,是取得雙贏的前提。

舉個例子。在2001年的環法自行車賽上,美國天才騎手蘭斯阿姆與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烏爾裡,一前一後向最後的山峰衝去爭奪冠軍。突然,騎在後面的烏爾裡連人帶車衝進了路邊的山溝,騎在前面的阿姆沒有遲疑地停了下來,確定烏爾裡沒受傷後才繼續騎。無巧不成書,後來在2003的環法比賽上相似的一幕發生了,阿姆不小心被場邊的觀眾颳倒,騎在前面的烏爾裡放慢速度等到阿姆慢慢趕上來,兩人再次開始衝刺。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這樣的比賽沒有輸贏可言,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是勝利的雙方,擁有雙贏思維,才取得了雙贏的結果,這與他們彼此擁有的寬容心態是分不開的。

我們講,擁有雙贏思維的人,一定是個內心成熟的人,他擁有敢做敢當的精神,同時又有善解人意的品質。而見不得別人好的人,是不成熟的,同樣不會擁有雙贏思維,最終自己的結局也可能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作者看來,雙贏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五個獨立的方面:“雙贏品德”是基礎,接著建立起“雙贏關係”,由此衍生出“雙贏協議”,創造需要“雙贏體系”經營作為培養環境,通過雙贏的“雙贏過程”來完成。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講

要想取得雙贏的結果,就必須要有雙贏的過程。具體來講,書中給出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

第二步,認清自己和對方的主要問題和顧慮,這是要重點考慮和解決的。

第三步,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第四步,倒推考慮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和途徑。

如果經過以上四個步驟,還是無法達成共識,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乾脆放棄合作,尋求其他機會也是很好的選擇。

好,以上這些內容就是高效能人士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視的習慣“雙贏思維”,當你培育自己的雙贏思維的時候,你會發現人際關係變得更容易了,再也不是非要分個你輸我贏了,整個人也會從容許多,希望你在以後的合作和交往中時刻遵循這一習慣。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高效能人士的另外一個習慣“知彼解己”。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作者承認最難的是習慣五“知彼解己”,連他自己都很難做到。什麼叫“知彼解己”呢?作者認為,就是首先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注意一點,知彼解己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強調理解才是溝通的前提。這裡的理解包含了理解對方和理解自己。

我們聽過一個詞,叫“同理心”,指的是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你可以理解為在溝通時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理心強的人,能夠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甚至是隱藏的真實想法,並且能夠給予對方想要的幫助。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同理心差的人,是我們常說的“笨人”,情商低。比如女生和你一起出去,颳風了說很冷,你很紳士地脫下外套給女生披上,滿懷希望的等著誇獎貼心,可你等到的卻是不理不睬。你不理解女孩子說冷,並不是真的冷,而是想讓你抱抱她。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講

像這樣情商低的男生怎麼改變呢?書中提到,做到知彼解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移情聆聽”。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你在聆聽時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有人說,我在溝通中也注重聆聽,比如我常會積極回應對方,說著“是的”、“是嗎”“真糟糕”這樣話,表達我真的在認真的聽。作者把這種聆聽稱作做“回應性聆聽”,看似認真在聽,但實際沒有什麼效果。而“移情聆聽”這個方法的關鍵詞,是“理解”,也就是說聆聽時要尋找關鍵信息。

傾聽不能只是聽,而是要解讀你聽到的信息。尤其是沒有主要話題的溝通,關鍵信息往往散落在其中,這種情況下,你要學會尋找關鍵信息,如果對朋友所說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可以用適當的提問,來確認朋友的意思。特別是中國人說話繞來繞去,一個事說成了兩個事,兩個事變成了四個事,總有另外一層意思。你多問幾句,會更清楚對方的真實想法。

舉個例子。今年網上有個視頻很火,是馬雲到俄羅斯參加會議,與普京溝通的情景。在馬雲滔滔不絕闡述合作雙贏理念時,看起來非常威嚴的普京帶著同聲傳譯耳機頻頻點頭,不時針對疑問與馬雲進行溝通,這就是一個“移情聆聽”的正確示範,因此雙方溝通非常愉快和富有成效。所以,只有做到“移情聆聽”才能真正瞭解對方的想法,同時也真正地瞭解了自己,這樣才能做到有效溝通。

好了,以上就是這本書第三部分的主要內容:高效能人士踐行的人際關係的兩個重要習慣,“雙贏思維”和“知彼解己”,我來給你總結一下:

首先,雙贏就是合作雙方追求的共同目標,損人利己和捨己救人都不是雙贏,而是雙輸。

作者認為要想取得雙贏的結果,就必須要有雙贏的過程。而做到雙贏有四個步驟。第一步,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第二步,認清自己和對方的主要問題和顧慮。第三步,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第四步,倒推考慮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和途徑。當你培育自己的雙贏思維的時候,你會發現人際關係變得更容易了。

其次,作者認為,“知彼解己”是人際交流的關鍵,意思就是首先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書中提到,做到知彼解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移情聆聽”。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你在聆聽時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而不是僅僅做回應式的聆聽。

明天,我會繼續給你講解本書的第四個部分:高效能人士的最後兩個習慣,“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你平時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中,有沒有“雙贏思維”或者“知彼解己”的習慣?如果沒有,就按照今天的講述慢慢地錘鍊自己吧,希望你能擁有一個健康的人際關係,享受與人交往的快樂。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你有什麼想總結的,或者今天的內容讓你想到了什麼關於自己的故事,可以在下面寫下你的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一點一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