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茶,起源于中国。直至今天,中国也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最多,饮茶文化最悠久的国家。

茶,又不仅在中国盛行,也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其实据统计,土耳其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超过3公斤,比第二名爱尔兰高出1公斤。

这只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真正意义上接受中国茶叶的西方国家,毫无疑问是英国。

今天,就讲一讲茶叶在英国的流行、发展史。

一、联姻,贸易与富可敌国

1662年5月13日,三周前离开里斯本的英国军舰驶入朴茨茅斯港。领航的军舰上载着葡萄牙国王胡安四世的女儿凯瑟琳

她来英国和查理二世结婚。查理二世经过了十多年流亡才登基为王,政局不稳;葡萄牙与荷兰为争夺巴西而激战。老牌海洋强国葡萄牙面对这位年轻的对手,忽然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

英国和葡萄牙都需要盟友,因此选择了对方,而结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联姻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朴茨茅斯的黄昏

从这点来看,凯瑟琳公主是工具。她似乎并不在乎,一上岸就给未婚夫写信,宣布自己即将到达伦敦。

但她绝对想不到,就在她写信的那个晚上,查理二世正在情妇梅因夫人家里吃晚餐。梅因夫人已怀上查理的孩子。

六天后,查理二世赶到朴茨茅斯,生气得差点取消了婚姻。

除了结盟,债务缠身的查理二世本是因一大笔嫁妆而缔结姻缘。葡萄牙国王答应给他50万英镑,还有海外殖民地孟买和丹吉尔。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加冕的查理二世

这是英国历史上公主入嫁带来的最丰盛嫁妆。查理二世想放长线钓大鱼,但凯瑟琳公主告诉他,嫁妆只有承诺的一半,即使这一半嫁妆也不是现金,而是糖、香料等商品。

这件事影响了英葡关系,但带来了长达200年的英葡联盟,也不妨碍凯瑟琳深受民众爱戴,而她也首次将茶带入英国王室。

据说在盛大的婚礼宴会上,凯瑟琳婉拒了王公贵族向她敬献的各种美酒,而是优雅地啜着一种神秘的“红色液体”。

出席宴会的法国玛丽王后对这种“红色液体”非常好奇但没有询问,派侍卫潜入王宫打探。侍卫不但没能弄到神秘“红色液体”,还被当场拿住。这是轰动一时的“红茶窃案”。

这件好玩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红色液体”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噪。

当然,动人的故事很可能只是戏说而已。在凯瑟琳到来之前,饮茶已在英国落地生根。

英国最早接触茶叶是通过荷兰。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一船茶叶从澳门运到爪哇,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膄运送茶叶的欧洲商船。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复制的东印度公司商船

两年后,荷兰从日本采购茶叶,次年运到欧洲。荷兰人也许是欧洲首先养成喝茶习惯的。

1650年,路易十三世的首席大臣也养成喝茶习惯,茶叶在法国流行开。据说路易十四世也有喝茶的癖好。

相比而言,英国人接受茶非常缓慢。1637年,“科腾商团”来到虎门,英国人第一次从广州运出茶叶112镑茶叶。直到1657年,伦敦才有第一家卖茶的咖啡厅。1658年,报纸出现卖茶广告。1660年,英国议会开始征收茶税。

两年后,凯瑟琳远嫁英伦。

凯瑟琳王后成为东方树叶的代言人,饮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时尚。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剧增,茶叶的供应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1650年,1磅(0.45千克)茶叶的售价高达6-10英镑,约合今天的500到850英镑。

1666年,伦敦茶价每磅超过2英镑。1685年后,英国可以利用葡萄牙实际掌控的澳门,直接与清朝开展茶叶贸易。对于迷恋饮茶的英国人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直到1705年,茶叶进口量大大增加后,每磅价格也近1英镑。贩运茶叶的商船利润差不多可达10倍。

供应不足,只能掺假

最常用来掺假的叶子是山楂树叶和黑刺梨叶。前者用来造假绿茶,后者用来造假红茶。但泡出来的汤不像是茶税,所以必须加入各种染色剂。比如铜绿,硫酸铁,普鲁士蓝,甚至羊粪

也有将二手茶叶重新干燥重新出售。二手茶叶被送往加工厂,掺入有树胶的液体,之后烘干,再使用玫瑰粉和石墨染色。

最可恶的是,这些假茶很少单独出售给公众,往往是混在真正的茶叶一起售卖。

利益之大,连宫廷侍女也经不起诱惑,不少人也有了副业,倒卖二手茶叶。

到了18世纪,连茶的源头中国也学会了造假。在英国消费的进口中国茶中,小种茶和工夫茶很少掺假,而红珠茶或春兰茶掺假最为严重。造假做法和英国人差不多。

所以,那个时代在英国光有钱也不行,喝到一杯纯正的茶还得靠运气。

凯瑟琳王后不必担心,她有自己的渠道可以获得真茶。进入伦敦的第三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下了第一笔订单,运回100磅茶叶。也许大部分都进了王后和贵族的胃吧。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凯瑟琳王后

可能东印度公司自己也没有想到,它能通过茶叶贸易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而且成为世界上

最有权势的公司——调动军队,发行货币,审判裁决,俨然一个超级大国。

这运气还要从1600年说起。

二、世上最牛的公司

1600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成立,声名赫赫200余年。

它每年分红可达股东出资的20%~50%,一次航运的利润最高可达15倍;

它提供大量资金贿赂王室,给政府提供高额税金,国债的10%都由它认购;

它拥有200多年的特许经营权,垄断对华茶叶贸易的90%以上;

它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可以和其他国家开战,签约,整个印度由它管理。

贸易垄断、国家支持、权倾朝野。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

在此之前,另一个东印度公司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启动资本就达到650万荷兰盾,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到东方航行所筹集到的资本金仅有3万英镑。

17世纪前20年,从欧洲出发到东方的船只约为250艘,一半都是荷兰船。17世纪五六十年代总量达到400艘,荷兰船至少占一半。17世纪40年代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仅在亚洲水域从事贸易活动的船只就有85艘,无可匹敌的掌控着东亚、南亚。

这是“海上马车夫”的余晖。

一海容不得二龙,英国东印度公司要崛起,怎么办?只有让政府出面。

1651年英国通过《航海条例》,向荷兰发起挑战。贸易竞争升级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败北,英国最终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英国东印度公司(下面简称东印度)的强大,一开始就与皇室/政府支持分不开。

公司刚成立,就得到英女王伊利莎白所颁发的特许状,赐予其独占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特权十五年。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东印度公司的纹章

1609年,詹姆士一世颁布特许状,重申保护公司的香料贸易垄断权;

1623年,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利。查理一世甚至出钱购买公司股票,成为公司股东;

1657年,护国主克伦威尔发出特许状;

1661年,查理二世进一步扩大了公司权利,包括宣战、议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独立处理与印度的关系等。

东印度公司还促使政府在1784年颁布“减税法令”,该法令取消了对茶叶的各种附加税,使英国国内茶叶价格下降,将欧洲其他国家商人逐出英国市场,确立东印度公司在东方,尤其在中国贸易的特权。

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的鼎盛时期也是从1784开始,直到1833年。有法令保护还不满足,东印度公司对内禁止公司职员进行私茶贸易,对外不择手段排斥其它国家来华购买茶叶,增派士兵沿途阻挠,使竞争者误失航期。

东印度公司的厉害之处当然不局限于茶叶贸易。在印度,它将扩张与权力运用到了极致。

1680年,查理二世将孟买租赁给东印度公司,先后建立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三个管区。东印度公司还取得关税豁免权;公司在孟买所铸的钱币,被准许在印度全境流通。

18世纪最初4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地区站稳脚跟,成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参与对外扩张。

1757年,东印度公司利用孟加拉的内讧,仅以70多人伤亡的代价,赢得了为“英国在印度的奠定基础”的普拉西战役。以后几年,东印度公司逐步占领孟加拉省。1846年占领克什米尔,1849年征服印度的最后一个土邦,整个印度都沦为东印度公司的领地。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范围(粉红色区域)

它在印度建立了一整套殖民统治机构,实行总督制,委任各级官吏,控制各个领地的行政、民事、司法等大权。

东印度公司由成立初期的贸易公司,摇身变为拥有军队、领土、宣战的权力机构,支配整个印度的命运。连马克思都说:“七年战争和英国对孟加拉的占领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

东印度公司不但和英国政府关系密切,还把这一套用在中国政府上。

初期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东印度公司主要借助公司在南洋的商馆,间接开展对华贸易。

162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清政府为了遏制郑氏力量,对台湾实行严厉的封锁政策。郑氏为了打破封锁,邀请东印度公司的商馆来做生意。一回生二回熟,东印度公司成了郑氏的朋友,登上台湾这条大船。

1699年,东印度公司终于打通清政府关系,获得直接进入广州开展贸易的权利,其对华贸易中心逐渐由厦门转到广州。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东印度公司贸易路线

和政府搞好关系,但和贸易伙伴,东印度公司另有高招。

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行商购买茶叶前,先预订一份合同,公司按照合同上茶叶的总价值,向行商预付50-80%的定银,以便他们在内地采购茶叶。这就是预付货款制度。

这种制度保证了东印度公司拥有充足的茶叶货源,甚至可以控制货源渠道,将其它国家商人从中国茶叶市场排挤出去。

中国行商常常未能如期如数交货,致使这些“没有清偿的预付款”变成行商的债务。行商拖欠越多,也就越来越依赖于东印度公司,甚至视茶叶预付款为救命稻草。中国行商逐渐失去了茶叶贸易的支配权,东印度公司的谈判空间越来越大。

茶叶贸易鼎盛的半个世纪(1784—1833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价值,占其所购货物总价值的比例保持在90%左右,占中国销往欧洲茶叶总价值的80%。

当时谁也没有想过,富可敌国的东印度公司熬不过19世纪。1834年其对华贸易垄断权终止,40年后东印度公司解散。

而一位曾受雇于它的英国人,创造出响当当的茶叶品牌,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就是川宁。

三、贫民的逆袭

​“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这句话是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说的。

19世纪末,随笔散文成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顶峰,而兰姆是其中别具一格的名家。他出身贫寒,因口吃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一生平淡无奇,但屡遭不幸。他因失恋一度精神失常,他的姐姐发疯刺死母亲,两人都终身未婚,相依为命。

但兰姆的文字,“把愤慨和幽默,渊深与朴素混在一起”,有人评价是“含泪的微笑”或是“止血的灵药”,他最出名的作品《伊利亚随笔》公认为英国随笔散文的典范。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兰姆画像,良心很好,表情拘谨

这些传世作品却是兰姆业余时间写就的。他从十四岁起,先后在南海公司(著名的泡沫)、东印度公司做了三十六年职员,直到五十岁退休。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东印度公司的账房里。他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是公司里的那些大账本

可能东印度公司的待遇实在不错,也说明以写作为生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事。

另一位与东印度公司有关系,出身与兰姆差不多的人,却选择了早早跳出来单干,终于创造出300年茶叶老字号“川宁”(Twinings)。

查理二世迎娶卡瑟琳之后13年,托马斯•川宁出生于离伦敦150公里处的格罗斯特郡。他家以帮人洗衣服为生。9岁的时候,他随全家来到伦敦,没钱上学,只能出去做生意。

在生意场历练了17年,26岁的托马斯遇到另一个托马斯——大商人托马斯•德阿斯,东印度公司成员——开始从事东西方进出口,接触到茶叶。

又当了5年打工仔,川宁决定出来自己干一番事业。1706年,他买下一家咖啡馆,迅速上架茶叶。当时茶叶很贵,税率又高,很多人认为做茶叶零售生意没有前途。但川宁就是有这样的魄力。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伦敦川宁店老照片

魄力是成功的第一步,但光有魄力也不行,重要的是另外三样东西。

第一是有明确的经营方针。

一开始川宁就走高端路线,品质为先

当时除了茶税高,茶叶走私与作假也很凶猛,要么没钱买茶,要么有钱难买好茶。

而川宁一直坚持高品质,不掺假,不但创始人是如此,其后代也是如此。

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名誉。当理查德•川宁成为接班人时,他被指定为伦敦茶业联盟的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首相提建议。这个精明的人于是做了件让茶叶彻底成为大众消费品的事。

良好的声誉也让川宁在1837年收获皇家茶叶供应商许可证,成为所谓的御用品牌。据说华盛顿生前一直也对川宁红茶喜爱有加。在美国独立后,华盛顿还是要求川宁供应给他茶叶。

高端路线也需要有更多高端粉丝的支持。川宁刚开的是咖啡馆,而当时女性是不允许进入咖啡馆的。川宁灵机一动,发明新的营销套路:马车停在馆外,仆人进来买茶,类似于“得来速”。一下子抓住贵妇人这个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群体,赚到第一桶金。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现在的川宁店,金狮标志旁边坐着两个留辫子的中国人

第二是掌握核心技术。

川宁崇尚稳定的口感。稳定的口感除了有可靠供应商做保障,还需要有过硬的拼配技术。

第十代传人斯蒂芬•川宁说:“培训调茶师,要5年的时间。要成为大师,需要一生的时间。像我的同事,他们从事这个行业都有二三十年了。尽管调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真正调制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我们在采茶的时候,今天采的茶我们放起来。10天后,在同样的茶庄,采同样的茶,味道还是会有微妙的区别。作为调茶师的任务就是,把茶叶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保证其味道始终如一。”

伦敦川宁茶店有数百种川宁茶,从茶包到散茶,琳琅满目。包括传统的红茶和绿茶,更有果茶、花茶和冰茶等现代人喜欢的口味。据说自1706年发展至今,川宁的调配师们已经调配出200多种口味的红茶。

第三是创造风口,站在风口。

18世纪茶叶走私严重,英国政府非常头痛,刚才提到的理查德•川宁提议,重税只能刺激走私,流失税款,惟有减税才能让走私失去动力,政府也能有更多财政收入。他推动英国政府出台了《折抵法案》,将茶叶税率降至12.5%。

茶叶黑市迅速萎缩,茶叶掺假也销声匿迹,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饮迅速流行起来。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不久翻倍,1815年英国政府的十分之一岁入来自于茶叶税收。当然,站在风口的川宁也大获其利。

英国人面临的下一个问题,不是茶叶怎么销售,而是茶叶怎样种植,生产。

这需要带头大哥、东印度公司出面。

四、带头大哥二次创业

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最宏大的著作是历时七年完成的《植物种志》,包含近6000种植物,用“双名命名法”统一命名。他将茶树定名为Thea sinensis,sinensis即中国。

遗憾的是1753年此书写成时,一代宗师林奈还没有见过活的茶树。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瑞典克朗上的林奈

早在1741年林奈就断言,既然中国和日本都能种茶,欧洲和瑞典也可以。他一再要求去中国的朋友帮他带茶种,但茶种含油量高,经过炎热的赤道地区常常发霉腐烂。他想了个办法,在航程中种植培育茶树苗。

《植物种志》问世十年后,1763年林奈才得到来自中国的茶树苗,成了第一个在欧洲看到活茶树的人。

但即使是拥有广博的植物学知识,林奈也没法养活茶树。它们一棵接一棵死去,18年后全部死光。

不光是瑞典,英国的环境也不适合茶树生长。另一个学术界大拿,英国人班克斯将眼光投向当时的英属殖民地印度

班克斯1778年出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是有名的博物学家。他一直期望从中国移植茶树,因为这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1788年班克斯撰写了一份报告,认为茶树可以在印度北部种植,他甚至想雇佣一些中国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班克斯也随团前往。英国访华使团觐见完毕,返程途经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处,购买数株茶树和种子,带到印度孟加拉种植。有一些种子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生根发芽,长势不错。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马戛尔尼

但班克斯的种种努力,都没法说服当时最牛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展茶树的商业种植。

1711—1810年,英国政府从中英茶叶贸易中获得税收达7700万英镑,到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在鼎盛时期控制着世界茶叶三分之一的贸易额。

东印度公司靠中国茶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没有动力自己种茶。

情况在1833年发生转变。东印度公司失去了对华贸易垄断权,不得不面对其他公司的自由竞争。能在自己控制的印度种植生产茶叶,是迫切的替代方案。

1834年1月,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茶叶委员会,并派出秘书戈登前往中国,采购种子和工具,招募专业工人。

6月,戈登与其同伴从加尔各答出发,前往中国。他们历尽艰辛,想办法买到一大批优质的武夷茶籽,据说是制作上好红茶的茶树种类,并于1935年寄回加尔各答。

戈登运回印度的茶籽数量非常大,在加尔各答植物园中发芽的就达8万棵。20000棵被移植到最有希望的阿萨姆地区,但一年后仅剩下了55棵。

也许是水土不服,或是技不如人,但时间不等人,英国人不得不关注印度本土的茶树。

早在1821年,英国人

布鲁斯定居阿萨姆,当了上门女婿。在当地人帮助下,他找到生长在阿萨姆的野生茶树。1836年布鲁斯被任命为茶树种植园总监,后三年他在阿萨姆地区又发现120个本地茶树林。靠着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贿赂,他说服本地部落首领合作开发。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现在的阿萨姆茶园与采茶工

这些茶树和中国茶树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这是区别于中国茶树的阿萨姆种。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年云南景颇族人带过去的。但毫无疑问,在阿萨姆发现的茶树是大叶种,

有的能长到十几米高。即使修剪过的茶树也高达2米,茶园就像一片果园。

当地人是把茶叶当蔬菜来吃,炒制茶叶还得靠中国人。中国茶师1836年进驻阿萨姆,布鲁斯和他们一起,当年就制作出少量茶叶。1838年向伦敦运送了第一批12箱阿萨姆茶。英国人的爱国热情被点燃,第一单拍卖价就高达每磅二十一先令,合现在130美元,最后一单更是拍出每磅34先令的高价。

风险资本闻风而动。拍卖结束后一个月,伦敦商人筹资50万英镑成立阿萨姆茶叶公司,资本金以50英镑为一股,10000股没几天就被认购一空。东印度公司还同意将其名下三分之二的阿萨姆茶园转租给该公司,免除十年租金

但英国人没有把宝全部押在印度本土茶树上,东印度公司一直希望从中国移植优良的茶种、茶苗,而茶叶品质的提高也需要更全面的引进中国种茶、制茶技术。

于是东印度公司开出年薪550英镑,寻求具有冒险精神又有专业经验的“

植物猎人”。他应该是中国通,能够刺探中国茶叶生产机密,分辨茶种好坏。

一个36岁的中年人进入东印度公司的视线,他就是日后被称为“茶叶大盗”的罗伯特•福琼。

五、年轻霸主与垂暮帝国

1848年6月20日,36岁的罗伯特•福琼从南安普敦出发前往香港,目标只有一个:把最好的茶树、种子与制茶师带回印度。

这也是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的命令。

罗伯特•福琼是植物学家,曾在爱丁堡附近花园中学习园艺,后来到伦敦皇家植物园工作,1842年担任伦敦附近奇斯威克园艺协会温室总监。

他也是冒险家。1842年园艺协会派他去采集中国植物样本,他带上1把猎枪和2把手枪从上海前往舟山。罹患伤寒,途中依然击退海盗,顺利抵达。

1842年到1845年,他在中国生活4年,学会中文和用筷子吃饭,寻访舟山、宁波和福州等茶区,发现绿茶和红茶是同一种茶叶以不同加工方法制作

他是第一个有此认识的欧洲人。在此之前,即使是瑞典伟大的植物学宗师林奈1762年修订的《植物种志》,也将茶树分为红茶和绿茶两种。

所以1848年,福琼是有备而来。

他早知道中国最有名的绿茶产自黄山,最有名的红茶产自武夷山。

他先顺利得到黄山的茶种,养在专门的育种箱里送去加尔各答。随后在武夷山耐心待了3年,不但获得优良茶种,还详细记录武夷山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成本与贸易路线,更难得的是得到多名熟练的制茶工人

这些来自中国的种子与技术,后来在印度多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包括现在赫赫有名的大吉岭与阿萨姆

做了这么多年铺垫与积累,19世纪中叶印度茶成了众所周知有利可图的潜力股

当地政府也推波助澜,以优厚的条件提供土地。四分之一的承租土地永远不用支付租金,四分之三免租15年。

只要想种茶,头几年几乎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就能获得最为宝贵的土地。狂热的人们开始瓜分土地,抢购股份。在这些投机者眼中,经营茶园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阿萨姆以南的卡察地区,1862年到1863年,开垦新茶园的申请多达50万英亩。泡沫很快在1865年破灭,茶园股份抛售之风突起,茶叶价格跌去三分之一,多数新建茶园都亏本运营。

但一两年的退烧之后,印度茶很快重新进入快车道。

印度茶在价格上本来就有先天优势。它进入英国市场是免税的,而中国茶要缴纳35%的进口税。

印度茶也有后天优势,就是普遍成规模:大片土地,数百劳工,产业化经营,效率比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高很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

18世纪60年代,揉捻机出现,效率提高75%。70年代,烘干机诞生,比用炭烘干的速度快了一倍。后来又发明出茶叶解块机、分拣机、打包机……

机械化制茶使得印度茶产量大增,对英国出口量也迅速增加。1860年达到270万磅,10年后增为1300万磅。

英国渣打银行等资本力量也加大了对印度茶业的投资。30年以后,种茶、制茶仅有50年的印度,超越有数千年制茶史的老大哥中国。

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达到顶峰3亿万磅,随后急转直下。

2年后,印度茶产量升至8600万磅,这一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量首次超过从中国进口量。

又过10年,1899年中国仅出口英国2400万磅,而印度猛增为1亿3000磅。

第二名也比中国高6500万磅,它就是与印度隔海相望的岛屿,晚于印度30年开始种茶的锡兰。(1972年改名为斯里兰卡)

如果说印度茶的强势崛起是蓄谋已久的人力所为,那锡兰茶能异军突起,则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害

受害者就是9世纪兴起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咖啡

六、两大对手,百年纠葛

2018年世界杯,各队都运来大量本国食物来保障队员吃得习惯。德国队空运了12吨物资,最重要的当然是啤酒和香肠,光啤酒就有1万8千升,不知道德国人是不是醉醺醺的上场。

相比而言,南美人的饮料神秘而实用。

第二个比赛日迎战埃及队之前,乌拉圭队的后勤保障团队运来180千克马黛茶

马黛茶是南美人的最爱。苏亚雷斯喜欢,梅西也是杯不离手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300年前,茶叶征服“日不落帝国”

马黛茶却非真的茶,它不是山茶科植物,属于冬青科,但和茶一样可以提神醒脑

这要归功于马黛茶中的生物碱——马黛因。马黛因可使肌肉及周边血管放松,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抵抗身体和精神疲劳。和天生热情奔放的南美人正好合拍。

实际上许多让人兴奋的饮料中都含有

生物碱。吗啡、麻黄素、可卡因、尼古丁都是生物碱家族成员。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从四千多种植物中提取出一万多种生物碱,其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尝到的就是咖啡因

可口可乐里添加了咖啡因;巧克力中除了另一种生物碱——可可碱外,也含有咖啡因;茶里让人兴奋的成分也是咖啡因。但顾名思义,咖啡因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当然首先是和咖啡有关。

据说咖啡是这样发现的:非洲牧羊人发现他的羊吃了某种灌木的果子,就特别兴奋。牧羊人也尝了几颗,过后就神清气爽。这种果子是咖啡豆。

咖啡原产于非洲,但最早把咖啡当药物使用的是阿拉伯人,这是公元8世纪的事。11世纪兴起了水煮咖啡。15世纪以前,阿拉伯人长期垄断咖啡的生产和销售

直到17世纪咖啡才传到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到了18世纪初,光巴黎就有近400家咖啡馆,据说巴尔扎克每天要喝60杯咖啡,在写《人间喜剧》时共喝了6万杯。

同样是能让人兴奋舒爽的饮料,茶和咖啡之间的竞争已存在几百年

它俩首次相遇是17世纪的事。就贸易额而言,咖啡贸易额在2007年达到135亿美元,约为茶的3倍多,但在攻城略地上,茶和咖啡是互有胜负,伯仲之间。

在饮用方面,英国、土耳其、爱尔兰、印度,还有中国是茶的领地,而咖啡在法国、意大利、美国无疑是统治地位。

咖啡与茶的产区界限越来越模糊。肯尼亚、巴西、厄爪多尔这些传统咖啡种植国开始种茶;而茶的发源地中国云南也开始发展咖啡种植业。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30万亩,增长到2015年的140万亩,产量也突破10万吨。雀巢、星巴克、麦斯威尔都来云南采购咖啡。

但在150年前,茶却在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大获全胜,不但将咖啡驱赶出锡兰岛,而且直接改变世界茶业的格局。

锡兰具有发展茶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它距赤道较近,属热带季风气候,山区湿润多雨,常有漫山云雾,地形利于排水。茶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月月收获。

1796年英国殖民者侵入锡兰,取代荷兰开始殖民统治,咖啡产业在七八十年间发展起来。到1864年,咖啡种植面积12万公顷,年出口量达50万吨,是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

茶叶种植在咖啡业的重压下萌芽。1852年,16岁的苏格兰人泰勒来到锡兰的科伦坡。1866年他用中国武夷种茶树鲜叶试制红茶成功,运销伦敦。1867年泰勒开辟了第一个茶园卢尔康德拉茶园,占地20英亩。他的目标是做出能与中国茶相媲美的茶叶。

慢慢尝试,不温不火。

1869年机会来了,咖啡锈斑病传到了锡兰,只要染上这种病的咖啡树叶片背面就会出现锈斑,最后枯死。锈斑病来势凶猛,无法医治,大批咖啡种植园主不得不毁掉咖啡改种茶树。

病害很快蔓延全岛,茶叶也很快替代了咖啡。

1875年,锡兰植茶面积为1080英亩,1880年达到14266英亩,5年增加12倍。而泰勒的茶园也扩张到数百英亩。

20年后,1900年锡兰茶园面积增至39.2万英亩,产茶14750万磅。同时紧跟带头大哥印度完成了制茶机械化与销售全球化

至20世纪初,锡兰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茶叶生产、出口地区。

而在这场新老更替、后者居上的“战争”中也催生了现今茶叶巨头——立顿

七、广告之神的逆周期扩张

1881年圣诞节前夜,一块巨大的奶酪从美国运到苏格兰格拉斯哥。

200个工人花了6天挤了800头奶牛,才制作出这块奶酪。广告传播效果显而易见,格拉斯哥全城的人都知道这块奶酪属于谁,什么时候会运到,哪艘船负责运输。数千人排队观看它从港口卸载,再跟随它去了城中的杂货店。

下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怎样把这个庞然大物卖出去

当然这对于此奶酪拥有者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事。他放出消息,会将把奶酪切分成小块,随机放入硬币,看谁运气好。

大众狂热的情绪又被点燃,短短两个小时,奶酪被瓜分一空,现场人实在太多,甚至需要十几名警察维护秩序。

遥控这一切的汤姆斯•立顿,这一年33岁。

他是格拉斯哥本地人,在父母开的食品店长大,而他让人叹为观止的广告创意是从美国人那儿学来的。

他16岁想去美国,没有钱,就在远洋轮船上打工。进入纽约,在美国待了5年。新大陆给的冲击,让他领悟到广告的诀窍。他在自传里写到:“这里的食品并不比格拉斯哥好,但美国人非常注意全部展现产品的优点……把客户吸引进来,让他们满意,以便能不断重复购买。”

随后他在格拉斯哥开了第一家立顿杂货店。聘请当地漫画家画漫画,每周他都把新的漫画贴在橱窗上。许多人都被吸引过来,养成每周一看更新的习惯。这是最早的流量经营,玻璃橱窗就是自媒体。

现在看来这些方法太常见,不值得一提。但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很少有人会做真正对购买者有引导性的广告,所以经常有人说立顿是广告运动的领导者。

有流量是第一步,提高转化率是第二步。

立顿善于广告,乐于营销,但他没有忘记产品的性价比是第一位的。他说:“我最在意的还是进货与库存。我从爱尔兰进货,采购价很低。开业第一天,这么低的价格连竞争对手都注意了。第一天收入是200多英镑,我父母的店铺从来没有这么高的营业额。”

不出几年,立顿开了几百家连锁店,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大宗商品之王——茶叶。

其实,早就有茶商和立顿沟通,希望在他的渠道售卖茶叶,但立顿最在意是茶叶价格是否达到了普及的程度。立顿一开始就

做工薪阶层的生意,他不希望茶价高昂,在茶叶还是标榜自己生活品质与情趣的工具时,他不会轻易行动。他在等待,等待茶叶和火腿、黄油、鸡蛋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

直到1888年,立顿认为时机已到,推出自己的红茶,并改变了购买流程。

当时上流社会都是先下订单再送货,普通民众则是到店铺买散装茶叶。从订购到称量,再到打包,需要不少时间。而立顿商店出售袋装一磅、半磅、四分之一磅的红茶,大大节约等候时间。同时,他直接从拍卖市场购买茶叶,避免中间商赚差价,常常能以低于别人一半的价格售卖。

1889年,立顿一年销售出400万磅茶叶,1890年达到600万磅。

更大的企图在他心中萌生,而机会恰好送到他跟前。

锡兰早期茶叶种植园与印度不同。印度茶叶主要靠阿萨姆公司推动,公司具有完全垄断权。印度其他茶园也由大公司开发。而锡兰主要是原先种植咖啡的小种植园主开发。种植园破产后,它很可能被银行接管,但这些金融机构不会过深介入生产,一旦金融危机,他们就想快速

脱手这些资产

1890年,立顿从伦敦银行家口中得知,锡兰茶园正在招募新的园主。他低调的离开英伦,声称去澳大利亚,中途在锡兰停留,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多处茶园

立顿又祭出他的广告杀器,口号是“从茶园直接到茶壶”。潜台词就是,自有茶园保证质量,没有中间商自然价格低廉。这一广告大获全胜,很多消费者甚至以为锡兰茶园都在立顿名下。

其实,立顿当时只购买了15%的锡兰种植园,他的大部分茶叶都是从印度购买。但这不妨碍立顿逐渐成为红茶的代名词

2年后,立顿开始全球化。首先在美国设厂,在印度设立分店,并进入远东市场。广告语还是“只有拥有自己的茶园才能出产最好的茶”。

在我看来,广告归广告,立顿茶能做大,标准化更为重要。不限于产地、季节,全球采购,合理拼配,消除产地和季节造成的口感差异,保持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设想一下,如果立顿把茶叶产地精确到一个个山头,采摘时间精确到“明前”、“雨前”,同价位的茶叶,其色、香、味、形的差别很大,不能批量供应,极易受气候影响,同品质的茶叶一年一个价。

它还能做这么大吗?

中国茶叶怎么样做大做强?只有一点:让茶叶回归成饮品与大众消费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