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推薦偉大的科學家——被繪畫掩蓋光芒的達芬奇(三)

達·芬奇代表作品

中學教師推薦偉大的科學家——被繪畫掩蓋光芒的達芬奇(三)

著作

達芬奇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達·芬奇的《繪畫論》,可以按內容大致分為美學理論和繪畫的基礎科學兩部分。美學理論部分討論了繪畫的性質,繪畫和現實的關係,繪畫和其他藝術的異同等問題。而基礎部分則闡述透視學、光影學、人體比例和解剖學、人體的動態和表情以及自然現象等知識。

達·芬奇的美學思想,集中在歷來被稱為《藝術比較篇》的一部分筆記裡。將繪畫和詩、音樂、雕塑等藝術加以評比,本是文藝復興時代頗為盛行的一種文藝批評形式,阿爾伯蒂和佛蘭切斯卡的畫論也都有這樣的內容。原來,自古以來,繪畫由於和手工生產關係密切,不被認為是一門高尚的藝術,比其他藝術低一等。相反,達·芬奇卻證明繪畫高於其他藝術。但在我們今天看來,比高下完全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通過他把繪畫和其他藝術的比較,可以看出他對繪畫的見解。

達·芬奇根據“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知覺”這一個基本觀點分析繪畫和現實的關係,指出自然是繪畫的源泉,繪畫是自然的模仿者;又根據古羅馬以來,繪畫的發展史,指出如果畫家取法自然,繪畫便昌盛,不取法自然,繪畫就衰微,從哲學和歷史兩方面說明畫家必須以自然為師。

他還進一步用了很別緻的方法闡明繪畫怎樣反映自然,這就是他著名的鏡子比喻:“畫家的心應當像鏡子一樣,將自身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如數攝進擺在面前的一切物體的形象。應當曉得,假如你們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這就是說,繪畫是反映在畫家心裡的自然,借藝術手段再現;但他又指出,“作畫時單憑實踐和肉眼的判斷而不運用理性的畫家就象一面鏡子,只會抄襲擺在面前的東西,而對它們一無所知”。

他要求畫家不僅依靠感官去認識世界,而且要運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界的規律。所以,達·芬奇一方面是以自然為師;另一方面又十分強調理性的重要,要求畫家們具備透視學、光影學、人體解剖學等方面的知識,以之指導創作,忠實地反映自然萬物的形態,並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和自然競賽,創造出自然中沒有的形象。

和阿爾伯蒂一樣,達·芬奇熱烈歌頌眼睛和視覺。因為它是人的心靈和外界溝通的要道,是最準確的感官。所以,芬奇認為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最適於描繪物體的形態美,和揭示自然現象的規律;又因為人類大部分知識來自視覺,所以,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就成為人類認識自然和傳佈真和美的最有力的手段,成為一門科學。

乍聽之下,把繪畫和科學等同的看法,似乎奇怪。但若從達·芬奇理論的角度去想,也覺得可以理解。因為人類的各類表達手段,例如語言、文字、音響、攝影等等,都能夠既表現藝術性的內容又表現科學性的內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繪畫當然也不例外。特別在達·芬奇的時代,形態科學正在積累資料,肉眼是當時唯一的觀察利器,圖畫就成為記錄數據的重要手段。達·芬奇的人體解剖筆記,不是佈滿了圖畫嗎?他這樣做的時候,正是利用了繪畫的這一特點。只是在科學和藝術嚴格分家的今天,人們把繪畫的這一面排除出去罷了。有趣的是,當時人們對待繪畫的態度,和人們當初對待攝影術的情形有相似之處。有的人以為它不是藝術,是技術,有人則相反,又有人以為它是科學。問題不在於判斷它屬於什麼表達手段,而在於表達什麼,怎樣表達。

研究空間關係的是透視學。達·芬奇把透視學分成三個分支:線透視、色透視和隱沒透視。分別研究物體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同該物體與眼睛的距離的關係。線透視經過布魯涅列斯基、佛蘭切斯卡等人的研究已經相當完備,不過他們沒有考慮到空氣的效果和眼睛看不清遠處物體這事實,其結果會使畫中遠景與眼睛看到的實況不符。達·芬奇結合著許多生動的實例,研究空氣和霧靄對遠景的色彩和形狀的影響,創立空氣透視和隱沒透視。有了空氣透視之後,畫裡的空間就不是真空,而是帶有大氣的空間了。由於遠景和眼睛之間隔有朦朧的氛圍,而不是一覽無餘,空間的深度感就加強了。

一個實體佔據一個三維的體積:物體的輪廓線包括了二維,第三維是物體的凹凸。透視學可以在二維的畫平面上表現大範圍的深度,但不能表現小範圍變化的深度(即凹凸)。凹凸感只有藉著物體的明暗變化方能表現。佛羅倫薩畫派認為物體的凹凸感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達·芬奇寫道:“繪畫的最大奇蹟,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和影,除了實際觀察外,還作理論性的研究。

例如,研究一個球體上的光和影。這種研究工作雖然抽象,但卻是一種基本功,徹底掌握之後可以觸類旁通。達·芬奇重視理論研究,由此可見一斑。在明暗處理上,芬奇偏愛豐富的層次,首創明暗轉移法即畫像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

他告訴學生,畫人像時最佳的光線是薄暮時分的柔和光,作戶外寫生時,如假想太陽為薄薄的雲層遮掩,可以使人像柔和。他的油畫《蒙娜麗莎》和素描《聖安娜》都是明暗轉移法的典範。傳記家瓦薩里說,達·芬奇的明暗轉移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這是很中肯的評語。

至於色彩,達·芬奇抱著佛羅倫薩畫派所共同的看法,認為色彩從屬於光影(暗色畫影,亮色畫光),因而未給予足夠重視。但儘管如此,他對色彩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例如,關於物體的顏色和光照、和周圍物體的顏色都有關係的觀察,在某種程度上為法國印象派色彩理論的嚆矢。

在盛期文藝復興,繪畫在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思想內容和主要形象都漸漸從神轉向人。正如當時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皮柯·德拉·米蘭多拉在一篇宣言式的講演《論人的尊嚴》裡所宣稱“人是世界舞臺上一件大奇蹟”,“人佔據著世界的中心”。

所以,反映到繪畫上,人也成為當代繪畫的中心。達·芬奇在論述繪畫來自經驗時說,神的本質,靈魂等問題完全和感覺背道而馳,在論繪畫的主旨時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主要的東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圖”,就是這種排除神學,以人為中心的時代精神的反映。當時的藝術大師們以極大的熱情研究人體的比例。在他們看來,人體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東西,所以,人體的比例必須合乎數學法則:各部分之間成簡單整數比,或與圓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幾何圖形吻合。

他們把人體的比例變成繪畫、雕塑和建築中和諧美的基礎。人體研究的第二個重要內容就是人體解剖,他們認為解剖學是真實表現人的形態時必須具備的知識。達·芬奇十分重視解剖學,研究這門學問前後有四十餘年。他認為人體解剖是瞭解人體動態的鑰匙。他譏笑有些畫家不結合人的動作去研究解剖,結果畫出的裸像,肌肉塊凸起,活象一袋蘿蔔。

人體動態表情和心理的描寫是達·芬奇的藝術的一個要素。達·芬奇認為“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連素描畫裡的線條也是點的運動的結果。他喜歡用波浪起伏的曲線去安排人物的姿勢,就和這一認識有關。對於人的手勢和表情,達·芬奇有這樣的看法:人在不做作時的動作、手勢和表情必定和這人的思想感情相適應。所以,他把動態、手勢、表情看成是繪畫裡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要求畫家筆下人物的動作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表現它們的思想感情。達·芬奇的這一人體動態理論對後世的藝術理論和實踐有深刻的影響。

風景和大自然研究同樣是達·芬奇畫論中重要的主題。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以自然為良師益友,從馬薩卓起,風景已是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達·芬奇更是盛期文藝復興時代大師中,最擅長以風景作背景的畫家。在畫論的這一部分筆記裡,我們可以找到達·芬奇對風景和自然現象的許多壯麗的描寫。

總而言之,達·芬奇的繪畫論,把他那個時代裡和繪畫有關的問題幾乎統統討論到了。他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藝術革新家,在構圖法、明暗法、透視法和心理描寫等方面有巨大的貢獻,又是歷史上有數的學識最淵博的巨人。那部彙集他畢生經驗寫成的畫論,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總結了他那個時代繪畫藝術的成就的百科全書。值得驚奇的倒是他的許多觀點在四百年後的今天看來,還有它的現實意義,可供我們借鑑。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痛心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

達·芬奇繪畫作品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於解讀。只有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但已被嚴重毀壞。

手稿分類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論雕刻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論生理,包括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慾望

論解剖學

論葡萄種植及釀酒技術

論動物學

論天文,包括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論地理,包括論水流、地質學、意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論哲學

小故事,包括寓言、謎語等

書信

被拍賣手稿

1994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達·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紀錄了達·芬奇在多個領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記載了他關注人體解剖的原因)。傳記作家麥克爾·懷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蓋茨苦笑道:“因為我需要它。”後來,比爾·蓋茨並未按慣例將《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為《蓋茨手稿》,而是恢復了它的初始名字——《萊徹斯特手稿》。這位被認為患有輕度自閉症的科學狂人是在通過購買行為來向那位生於500年前,第一個真正思考人和世界運轉機理的科學巨匠致敬。

現存博物館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成立了“列昂納多·達·芬奇博物館”,之後又成立了“芬奇的列昂納多博物館”。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中也有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專題介紹。

達·芬奇軼事典故

中學教師推薦偉大的科學家——被繪畫掩蓋光芒的達芬奇(三)

完成《基督受洗》

達·芬奇作品

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受聖薩爾賓諾教堂的委託繪製《基督受洗》,全畫的人物雖已畫完,但是還剩下背景沒有畫,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韋羅基奧必須在復活節前交畫。這時離復活節僅七天了,可是韋羅基奧又不願敷衍了事,他決定帶著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然後再畫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寒感冒,高燒不止。

由於任務緊迫,韋羅基奧只好命達·芬奇來畫背景。達·芬奇趕回佛羅倫薩,反覆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模仿老師的畫風,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全畫。第二天早晨,當達·芬奇揭開畫布時,他驚呆了。

原來,老師以達·芬奇作模特兒畫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師兄們刮掉了。他感到事態非常嚴重,時間又緊迫,他下定決心不辜負老師的委託,為了維護老師的榮譽,自己動手來補畫這個天使。他找出老師原稿,以自己為模特兒,對著鏡子,重畫天使。韋羅基奧康復歸來,看到畫作時,激動萬分,他伸出雙手緊緊抱住達·芬奇的肩膀興奮地說:“它是如此的完美,看來我以後只能去拿雕刻刀了。”從此達·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睡眠法

畫壇泰斗達·芬奇是一位刻苦勤勉、惜時如金的人,他創造的定時短期睡眠延時工作法甚為人們所稱道。這一方法是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 一晝夜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不足1.5(24/4.25*1/4=1.41)小時,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工作。

前幾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學家克拉胡迪奧·斯塔皮參照達·芬奇的方法,對一位航海運動員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類似睡眠試驗。經測試,受試者的邏輯思維和記憶運算等能力均完好無損。這說明達·芬奇睡眠法不僅能滿足機體代償功能的需要,而且還預示著利用人體生理潛力的廣闊發展前景。

然而,有趣的是,在20年前,一位畫家就這一方法進行了親身試驗,證實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時間,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時睡眠上來。談及各種原因,畫家不無幽默地承認自己並非天才,更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該如何打發。

達·芬奇睡眠法也被稱為多相睡眠、Uberman睡眠或多階段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週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多相睡眠的合理性:首先,自然界中幾乎所有動物的行為都是多相複雜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類嬰兒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長後,兒童才逐漸被斷絕了午睡的概念。此外,當人們與外界環境隔絕聯繫後——保證無法從自然因素(如陽光),或人為暗示(如鐘錶、電視節目)來判斷實際時間——將傾向於表現出更多的短暫睡眠行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發生的單相睡眠。最後一點,小睡打盹——即短時間的睡眠——比起長時間的睡眠來說,在提神醒腦方面更為有效。但是很遺憾,我們似乎都已“忘了”這種符合生理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維持著一成不變的9點睡5點起的作息習慣。

幾種不同的多項睡眠方法:最有名的也就是達·芬奇使用的睡眠方法叫做Uberman睡眠計劃,由此延伸出來的其他不同形式的睡眠計劃還有:Everyman睡眠計劃,Dymaxion睡眠計劃。多相睡眠的調整:這種睡眠方式在開始的一至兩週內是很難接受的,測試結果表明受測者並沒有受到這種將睡眠分散成若干個小睡眠片斷方式的影響,但是,多睡眠方式需要一個計劃表,這樣才能夠協助完成。

相關事件

中學教師推薦偉大的科學家——被繪畫掩蓋光芒的達芬奇(三)

圖為瑞士警方查獲的油畫

2014年10月,瑞士警方在圖爾吉市(Turgi)一處私人銀行的保險櫃中查獲了一幅油畫,而它很可能是出自達芬奇之手的真跡,此前已經失蹤數百年,價值無法估量。

這幅油畫長61釐米,寬46.5釐米,是一位貴婦的肖像畫,她身著黑紅相間的華麗衣裳,並且頭頂王冠。根據記載,如果此畫確為達芬奇所繪,那麼畫中的女人應該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侯爵德埃斯特,創作時間為1500年前後。

瑞士檢查機關表示,發現油畫的銀行屬於一個意大利家族,其成員長期居住在意大利南部和瑞士的德語區。2013年8月,這幅油畫通過非法交易途徑進入瑞士,當時的售價為9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71億元)。不久之後,此畫的價值迅速攀升至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47億元),更有媒體報道稱其價值高達數億歐元。

據悉,當時油畫的買家已經對畫作進行過鑑定,認為此畫的創作時間應在1460—1650年之間,排除了現代仿品的可能,同時也與達·芬奇(1452—1519年)生活的年代重合。但此畫是否就是達芬奇所繪,還有待進一步確定。瑞士官方消息稱,目前此畫被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2017年9月,法國政府就與當時的意大利社會黨政府達成協議:意大利將借給盧浮宮大部分達·芬奇藏品,幫助法國完成今年10月的達·芬奇回顧展。作為交換,盧浮宮同意在2020年,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逝世500週年之際,將館藏作品借給羅馬的奎里納勒博物館。2018年5月,五星運動和北方聯盟這兩大民粹主義政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組建意大利政府。此後,意政府官員多次表達了對藏品交換協議的不滿,認為是對意大利國家文化的背叛,並指責法國將達·芬奇的部分油畫作品“佔為已有”[12] 。

據《衛報》報道,2019年10月8日,威尼斯一法院裁定暫停向巴黎盧浮宮借出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意大利文物組織Italia Nostra認為,目前保存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維特魯威人》畫作“太脆弱,無法運輸”,如果長期陳列,有可能被盧浮宮的燈光損壞[12] 。

在達·芬奇祖父瑟·安東尼奧的日記裡寫到:“4月15日,星期六,我的一個孫子誕生。”4月15日這個日期是按照儒略曆記載的。佛羅倫薩地方時下午6時40分日落,日落後三小時大約是晚上9時40分,按照現在的計算方法應該算是4月14日。把這個日期轉換到新的歷法應該加9天,所以按照現代的歷法達·芬奇是在4月23日出生的”。

最新發現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為世界留下了眾多不朽的畫作,他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繪畫作品為人們熟知。近日,專家在達·芬奇的另一件珍貴繪畫作品上收穫了意外的驚喜。

專家們在一件畫作上發現了達·芬奇的指紋墨跡,這令他們倍感興奮。專家表示,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瞭解達·芬奇作的創作過程。

這張作品圖紙左側邊緣留有一個紅棕色墨跡的拇指指紋,據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達·芬奇是左撇子的緣故。英國皇家收藏信託公司印刷及繪畫作品主管馬丁·克萊頓(Martin Clayton)透露,“指紋的位置很符合一個左撇子拿東西的習慣,紙張背面的相應位置也留下一個食指指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