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數學教授用專業的數學知識,爲您解開世界名畫的成功密碼

說起藝術和數學,我們總會覺得,它們一個偏感性,一個偏理性,是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領域,但您還真別說,仔細研究研究,這藝術史和人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居然挺同步的。

這不,同濟大學的數學教授梁進老師,就在學校裡專門開了門《數學文化》的選修課,顛覆了數學在大部分人眼裡,那種死板又無聊的印象。

那麼,畫畫和數學,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彆著急,我們先從概念性的知識開始,一層層地來揭開那些隱藏的密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數學和藝術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他們總歸都是咱們人類智慧的結晶。誒,這可不是廢話,您看,數學研究的是所有和數量、空間形狀有關係的知識,所以,數學家不僅要有邏輯思維外,還需要形象思維,如果沒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光幾何這一塊就不容易掌握。

雖然說藝術家們進行創作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性的刺激,迸發出靈感來,不過,藝術家也需要邏輯思維。就拿畫畫來說,什麼時候畫什麼線條,顏色要怎麼搭配,怎麼讓畫面變得更有立體感,怎麼突出畫面的主題等等,那都屬於邏輯思維的管理範圍。

這也是梁進老師能從數學專業的角度,帶領大家賞析名畫的原因了,藝術家們藏在畫裡的密碼,和數學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我們再來看看,數學和藝術的交融,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吧。

嘿,這一看,它們倆的關係居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您看那些陳列在博物館裡,造型優美的瓦罐、陶器,那時候我們的祖先可不知道什麼數學、藝術的,但是,他們竟然已經用上了立體幾何的穩定性原理

一位數學教授用專業的數學知識,為您解開世界名畫的成功密碼

裝食物和水的瓶瓶罐罐,基本都是平底、大肚子、小開口的,能穩穩地放在地上,既能裝,還能避免髒東西掉進去。而且這些瓶瓶罐罐的外面,都被畫上了簡單又優美的圖形,起到了標記的作用,看起來也賞心悅目。

不過,說起數學對藝術的影響,大家最熟悉的還是黃金分割比。

傳說有一天,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被鐵匠鋪裡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吸引,認真聽了很久,一邊聽一邊記著鐵匠打鐵的節奏,然後總結出了一段節奏比律。這個比律,就是黃金分割比的雛形。

是不是很神奇?誰能想到,黃金分割比最開始居然是在鐵匠打鐵的時候被發現的。一百多年後,古希臘的另外一位數學家歐多克索斯,對這個從鐵匠鋪裡誕生的比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的研究結果,被寫進了歐幾里得的著作《幾何原本》,成為了黃金分割最早的論著。

後來,有人陸續發現,大自然裡好多生物的結構都符合黃金分割比,比如咱們的人體、楓葉的長和寬、蝴蝶的身體長度和翅膀寬度。

又過了一千多年,一組神奇的黃金分割數列被一位意大利數學家發現,人們用他的名字,把這組數列命名為斐波那契數列。可是,這個數列和藝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單獨看這組數列當然沒什麼意思,不過,法國數學家笛卡爾根據這組數列,畫出了一個長寬符合黃金分割比的黃金矩形。當他沿著黃金矩形的對角畫出弧線的時候,就得到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螺線。這條螺線也叫做對數螺線。

說到這條對數螺線,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幅世界名畫,那就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大家都知道《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曾經,還有一位作家寫了本風靡全球的小說,就叫《達·芬奇密碼》!那麼,《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背後,是不是真有什麼神奇指示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位數學教授用專業的數學知識,為您解開世界名畫的成功密碼

您看,蒙娜麗莎的頭和她互相托著的兩隻手,在整個畫面裡形成了一個黃金三角形。當我們把蒙娜麗莎的整個頭部用長方形框起來之後,用尺子一量,嘿,又是一個符合黃金分割比的黃金矩形。梁進老師在這個矩形裡畫出對數螺線後,就發現,蒙娜麗莎的頭、眼、嘴、鼻等位置,每一處都剛好在螺線上。

達·芬奇隱藏在《蒙娜麗莎》裡的密碼,就是黃金分割比和對數螺線!所以,在小說《達·芬奇密碼》裡,兇手第一次犯罪後,留下的線索就是一串打亂的斐波那契數列,暗示著隱藏了對數螺線的《蒙娜麗莎》。

那麼,有傳言說,達·芬奇的另外一幅著名畫作《最後的晚餐》裡藏著一幅藏寶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畫。梁進老師讚揚這幅畫是畫家應用透視技巧的登峰之作。畫面上,是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在一間房間裡吃飯,達·芬奇利用房間兩邊的牆和屋頂,構成了一個黃金矩形,並通過梯度的變化,讓坐在餐桌中間的耶穌成了整幅畫的焦點。其實在那個年代,大家吃飯都是圍繞餐桌坐著的,不過達·芬奇把所有人排成一排後,倒是一舉多得。既方便自己表現人物的神情動作,又讓畫面像是一個舞臺,觀眾也方便觀看。

一位數學教授用專業的數學知識,為您解開世界名畫的成功密碼

但是您注意到沒,畫面裡的十三個人或站或坐,他們的高低起伏,是有一定規律的。把他們當做十三個點連成線後,這條線的波動基本接近數學三角波形圖。從畫面上來看,這樣的波形讓靜態的畫面充滿了動感,把他們的情緒放大,傳播給我們。

所以,我猜這條線,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藏寶圖路線,不過,要對應哪塊地圖來看,就不知道嘍。

把數學知識用來畫畫的藝術家,可不止達·芬奇一個,在早期著名的畫家裡,拉斐爾用幾何框架構圖的能力,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發展到後來,使用幾何形狀和黃金分割比構圖,就變成畫家們都會的技巧了。

不過呢,藝術發展也有超過數學的時候。工業革命那會兒,有一些畫家發現,可以用一塊塊顏料塗出大概的輪廓,用來表現光影的變化,而且還能讓畫面別有韻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奈畫的《睡蓮》和《印象·日出》。

一位數學教授用專業的數學知識,為您解開世界名畫的成功密碼

這時候,數學界還處在追求精準的階段,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慢地就多了些沒法劃清界線的信息,這時候,印象派的模糊畫法反倒啟發了數學家們。為什麼一定要把所有信息都分清楚呢,分不清的就放一起唄,所以,模糊集合、模糊邏輯等理論就發展起來了。

其實,從遠古時期到現在,數學和繪畫、科學和藝術,都做不到完全分割開。畢竟,它們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通過樑進老師的引導,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畫裡的數學知識,但是,誰能說得清,是數學讓畫變得精美,還是畫家突破學科的限制,發現了美的真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