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学教授用专业的数学知识,为您解开世界名画的成功密码

说起艺术和数学,我们总会觉得,它们一个偏感性,一个偏理性,是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领域,但您还真别说,仔细研究研究,这艺术史和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居然挺同步的。

这不,同济大学的数学教授梁进老师,就在学校里专门开了门《数学文化》的选修课,颠覆了数学在大部分人眼里,那种死板又无聊的印象。

那么,画画和数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别着急,我们先从概念性的知识开始,一层层地来揭开那些隐藏的密码。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数学和艺术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他们总归都是咱们人类智慧的结晶。诶,这可不是废话,您看,数学研究的是所有和数量、空间形状有关系的知识,所以,数学家不仅要有逻辑思维外,还需要形象思维,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光几何这一块就不容易掌握。

虽然说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性的刺激,迸发出灵感来,不过,艺术家也需要逻辑思维。就拿画画来说,什么时候画什么线条,颜色要怎么搭配,怎么让画面变得更有立体感,怎么突出画面的主题等等,那都属于逻辑思维的管理范围。

这也是梁进老师能从数学专业的角度,带领大家赏析名画的原因了,艺术家们藏在画里的密码,和数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和艺术的交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吧。

嘿,这一看,它们俩的关系居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您看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造型优美的瓦罐、陶器,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可不知道什么数学、艺术的,但是,他们竟然已经用上了立体几何的稳定性原理

一位数学教授用专业的数学知识,为您解开世界名画的成功密码

装食物和水的瓶瓶罐罐,基本都是平底、大肚子、小开口的,能稳稳地放在地上,既能装,还能避免脏东西掉进去。而且这些瓶瓶罐罐的外面,都被画上了简单又优美的图形,起到了标记的作用,看起来也赏心悦目。

不过,说起数学对艺术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还是黄金分割比。

传说有一天,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被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认真听了很久,一边听一边记着铁匠打铁的节奏,然后总结出了一段节奏比律。这个比律,就是黄金分割比的雏形。

是不是很神奇?谁能想到,黄金分割比最开始居然是在铁匠打铁的时候被发现的。一百多年后,古希腊的另外一位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对这个从铁匠铺里诞生的比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被写进了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成为了黄金分割最早的论著。

后来,有人陆续发现,大自然里好多生物的结构都符合黄金分割比,比如咱们的人体、枫叶的长和宽、蝴蝶的身体长度和翅膀宽度。

又过了一千多年,一组神奇的黄金分割数列被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发现,人们用他的名字,把这组数列命名为斐波那契数列。可是,这个数列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单独看这组数列当然没什么意思,不过,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根据这组数列,画出了一个长宽符合黄金分割比的黄金矩形。当他沿着黄金矩形的对角画出弧线的时候,就得到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螺线。这条螺线也叫做对数螺线。

说到这条对数螺线,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幅世界名画,那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家都知道《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曾经,还有一位作家写了本风靡全球的小说,就叫《达·芬奇密码》!那么,《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背后,是不是真有什么神奇指示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位数学教授用专业的数学知识,为您解开世界名画的成功密码

您看,蒙娜丽莎的头和她互相托着的两只手,在整个画面里形成了一个黄金三角形。当我们把蒙娜丽莎的整个头部用长方形框起来之后,用尺子一量,嘿,又是一个符合黄金分割比的黄金矩形。梁进老师在这个矩形里画出对数螺线后,就发现,蒙娜丽莎的头、眼、嘴、鼻等位置,每一处都刚好在螺线上。

达·芬奇隐藏在《蒙娜丽莎》里的密码,就是黄金分割比和对数螺线!所以,在小说《达·芬奇密码》里,凶手第一次犯罪后,留下的线索就是一串打乱的斐波那契数列,暗示着隐藏了对数螺线的《蒙娜丽莎》。

那么,有传言说,达·芬奇的另外一幅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里藏着一幅藏宝图,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梁进老师赞扬这幅画是画家应用透视技巧的登峰之作。画面上,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间房间里吃饭,达·芬奇利用房间两边的墙和屋顶,构成了一个黄金矩形,并通过梯度的变化,让坐在餐桌中间的耶稣成了整幅画的焦点。其实在那个年代,大家吃饭都是围绕餐桌坐着的,不过达·芬奇把所有人排成一排后,倒是一举多得。既方便自己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让画面像是一个舞台,观众也方便观看。

一位数学教授用专业的数学知识,为您解开世界名画的成功密码

但是您注意到没,画面里的十三个人或站或坐,他们的高低起伏,是有一定规律的。把他们当做十三个点连成线后,这条线的波动基本接近数学三角波形图。从画面上来看,这样的波形让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把他们的情绪放大,传播给我们。

所以,我猜这条线,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藏宝图路线,不过,要对应哪块地图来看,就不知道喽。

把数学知识用来画画的艺术家,可不止达·芬奇一个,在早期著名的画家里,拉斐尔用几何框架构图的能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发展到后来,使用几何形状和黄金分割比构图,就变成画家们都会的技巧了。

不过呢,艺术发展也有超过数学的时候。工业革命那会儿,有一些画家发现,可以用一块块颜料涂出大概的轮廓,用来表现光影的变化,而且还能让画面别有韵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奈画的《睡莲》和《印象·日出》。

一位数学教授用专业的数学知识,为您解开世界名画的成功密码

这时候,数学界还处在追求精准的阶段,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慢地就多了些没法划清界线的信息,这时候,印象派的模糊画法反倒启发了数学家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信息都分清楚呢,分不清的就放一起呗,所以,模糊集合、模糊逻辑等理论就发展起来了。

其实,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数学和绘画、科学和艺术,都做不到完全分割开。毕竟,它们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通过梁进老师的引导,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画里的数学知识,但是,谁能说得清,是数学让画变得精美,还是画家突破学科的限制,发现了美的真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