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最近和很多大班的媽媽聊天,發現大家都陷入了入學前的糾結和迷茫。她們跟我說:“老師,不知道要不要提前讓孩子學點東西呢?心裡很矛盾。”


“擔心孩子提前學了以後,在小學課堂上專注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有小動作和分神...”


上小學前需要提前學知識嗎?


公辦小學,在一二年級主要學的是語文數學,三年級才開始把英語當做主要科目。而民辦小學,在一年級就會開始學英語,而且比較好的民辦,如中大附小、廣外外校、廣外附小等,在一年級就已經開始了比較難的朗文教材的學習。


那我們需要在小學之前給孩子學點東西嗎?


先說說數學:


一年級,學校的數學其實對孩子來說並不難,只要孩子稍微細心一點,不看錯,不漏題,考個九十、一百並不是很難。一年級下學期從講減法退位開始,差距會慢慢地拉開。如果大家只是單純地想應付一下學校的數學,即便是一張白紙一樣進入小學,只要跟著老師的教學節奏,有沒有做過學前儲備影響不大,孩子們都可以數手指,只要孩子認真聽課,認真做題考試一百分沒問題。


但是,如果你不是單純地只希望孩子應付一年級的數學,而是希望能夠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他能夠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取得不錯的結果。那學前的啟蒙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說的啟蒙不是讓孩子狂刷題,而是培養孩子的一些數學能力,培養他對數的感覺,對圖形的感覺,學會有序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等等。啟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無法通過一個月半個月時間進行突擊,沒有捷徑。從我接觸到的孩子來看,有過啟蒙與沒有過啟蒙,對數學的感知還是有比較大差距的。


我就拿計算來舉例子吧。想學好數學,得計算者得天下,計算的重要性應該不需要我額外強調了。上了小學之後,有的孩子計算反應很快,有的孩子會慢半拍,有的孩子心算很厲害,有的孩子需要掰手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這要從孩子學計算的邏輯說起:


數數(建立數與量的關係)→認識數→5以內計算→10以內計算→20以內計算→大數計算→豎式計算


其實孩子學計算,不應該是簡單粗暴地讓孩子記住5+3等於多少,而是從數理去理解。對孩子來說,第一步非常重要!


小學每天都有作業,並且語文是一個大頭,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也很少會花時間去幫助孩子建立數和量的對應關係,所以孩子可能出現計算薄弱的問題。


數數其實就是把抽象的數和具體的實物建立起關係的第一步。我遇到的很多孩子中,大多數孩子在中班就學會了數數,也有的孩子在小班時就能順暢地從1數到100。但是他們是否建立起了數和量的對應關係呢?並不一定。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只是記住了數的韻律,因為孩子對韻律的感知太強了,而並非真正的能夠在你說到“1”的時候想到1個蘋果,1個人...


習慣數手指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數與量的對應關係沒有建立好。當你說起5的時候,他的腦子裡並不能浮現出5個蘋果、5個人、5把尺子、5個雞蛋等實物的樣子,這時候孩子就會需要用實物去幫助理解,而能夠隨時帶在身邊的實物就是我們的手指。


我班上有個小姑娘,學數學的感覺很好,數感比一般的孩子要強很多,並且是明顯有差距的那種好。她媽媽說她的女兒沒有做過很特別的學習,小姑娘就是幼兒園時期總喜歡數樓梯,數水果,幫忙數碗筷,記車牌等...


我發現我班上還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外婆,是一位從教多年的小學教師,她會經常和孫女一起數豆豆,以此培養孩子的數感。


小小妹只是講了一個計算的例子,其實數學的範疇是非常廣泛的,和小朋友一起玩玩思維遊戲也很棒!


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


  • 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想培養孩子的數感,一定要讓孩子多去數實物!爸爸媽媽在家可以讓孩子數數,數水果,數小木棒,數樓梯等等~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找不同”的遊戲!以此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強調有序思考。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 可以一起玩數獨遊戲等等~16年廣外就考了類似的題目!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關於數學,還有比較多媽媽問:需不需要去學珠心算?


只能說,珠心算是一個計算工具,假如孩子真的有時間,家裡條件也允許,我覺得可以去學一學。但是其實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大部分是需要用數理進行計算的。可以看看下圖: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來源:http://www.dzkbw.com/books/rjb/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


珠心算是一種計算的工具,長時間不用之後孩子比較容易生疏。另外也有一些老師家長反映有的孩子剛開始會習慣用珠心算來進行計算,而不用湊十,需要糾正一段時間。個人感覺,學珠心算的必要性不大~還不如紮紮實實多數數,多做些思維訓練。


再說說語文:


其實關於語文,大魔王——拼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很多爸爸媽媽在上小學前知道拼音很難學,所以大家會刻意地去練習拼音。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關於拼音,小小妹的建議是,如果大家真的要學,一定要找專業一點的機構或者老師,如果爸爸媽媽自己發音都不準的話,我建議還是別教!語言這東西吧,想糾正會比較很難,因為孩子已經在原來的學習模式下形成習慣了。尤其是前後鼻音哦~


相比於拼音,我覺得語文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識字量。我班上的一年級家長,幾乎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識字量的重要性!中大附小從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開始,考試不讀題,試卷上不標拼音,學校默認了大家的認字能力是一種標配。如果不在學前積累識字量,那麼孩子確實是會比較吃力。


如果孩子的識字量很少,不認識字,又看不懂老師寫的,可能連把作業抄回家都很困難,包括每天都要回家讀課文,如果不認識字,讀課文就要耗費上大半個小時甚至一小時時間。假如孩子一直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了什麼成就感,很快就會失去對這個學科的興趣。


大家如果能在孩子沒有那麼多課業壓力的時候把識字這一關過了,孩子上課的效率和寫作業的效率也會極大地提高。孩子不累,爸媽也輕鬆。


注意啦~識字和寫字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建議大家識字,但是不建議大家過早地讓孩子寫字!


現在親子閱讀盛行,但是很多爸爸媽媽只是單方面地給孩子讀故事講故事,而並不會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認字。孩子的韻律感很強,就像我的小表妹,她能順利地背出很多的古詩,但是她並不認識字。


我班上有的媽媽給我推薦了指讀的方法,她用指讀的方法給孩子講故事,並不是刻意讓孩子認字,但是低齡的孩子對字形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孩子確實能夠慢慢地自己認識。


有的媽媽給我推薦了一些寫字卡遊戲,小小妹也覺得棒棒噠!就是爸爸媽媽孩子一起,玩識字卡!誰最快認出來誰可以加1分,誰最後贏了可以約定一下獎懲規則,把識字變成遊戲我覺得也未嘗不可。


學齡前英語,明天小小妹再給大家說吧!因為英語可以推薦的資料比較多,明天整理好再跟大家分享。


學過之後,孩子會不會在學校就不想學?


孩子學過之後,會不會對學校的知識就沒有興趣了?會不會上課不認真?


小小妹覺得這個要看孩子的情況來具體操作,確實會有一部分的孩子會出現這種學過了就輕視的現象,上課會走神。但是目前為止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沒有這種情況。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引導,孩子的態度還是很重要的。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學習都是能聽懂才更願意聽,願意聽才會學得更好,學得更好就能更有信心,其實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小小妹曾經就和班上的一個孩子講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後來孩子的走神情況確實有所好轉,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達芬奇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畫畫,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歐洲的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拜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費羅基俄為師。


費羅基俄是個非常嚴格的老師,學習的第一天,他讓達芬奇畫蛋。讓他橫著畫,豎著畫,正面畫,反面畫。

達芬奇畫了一天就厭倦了,但是老師卻一直讓他畫蛋,畫了一天又一天。


達芬奇想:畫蛋有什麼技巧呢?於是向老師提出了疑問。

費羅基俄回答說:“要做一個偉大的畫家,就要有紮實的基本功。畫蛋就是鍛鍊你的基本功啊。你看,1000個蛋中沒有兩個蛋是完全一樣的。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態也不一樣。通過畫蛋,你就能提高你的觀察能力,就能發現每個蛋之間的微小的差別,就能鍛鍊你的手眼的協調,做到得心應手。”

達·芬奇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更加認真地學習畫蛋,天天對著蛋畫,努力將各種繪畫技巧融於其中。

3年以後,達·芬奇的手彷彿有了感覺,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畫什麼就像什麼。


總結一下:


1. 該啟蒙的還是需要啟蒙的!啟蒙並不是提前給孩子壓力,而是引導孩子快樂得接受新事物,新知識,也能更好得幫孩子度過小學入學的適應期。


2. 快樂和學知識並不是對立的,快樂教育並不是什麼都不學,“零基礎”不等於“零準備”。真的完全“零基礎”,入學後也沒你想得那麼輕鬆。

關於快樂學習。小小妹在昨天的文章中分享了三個小建議,可以參考一下哦~

(1)鼓勵法“每次一句你真棒!”

別小瞧了這句話,可是有大量實驗依據的!科學實驗表明,經常對著一盆植物說好話,植物會長得更好!而另一盆同樣的植物,由於一直聽壞話,就越長越蔫兒了。不信你可以百度一下哦~植物都能如此,可況是人呢?所以多多鼓勵你的孩子,讓她知道原來我這麼好,我還可以變得更好!只要你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2)比賽法“多多和孩子比賽學習!”

讓孩子感覺不是自己在完成任務,尤其是比賽能激發孩子的鬥志,偶爾要適當得不漏痕跡的“輸給他”,慢慢得你會發現其實你激發了孩子的能動力,這可是大大提高孩子學習效率的妙招哦!


(3)自立法則“在規定時間內自己做主,讓孩子體驗自己做主的樂趣!”


比如有的孩子很拖拉,你可以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如果沒做完就要承擔後果,不僅限於學習方面,更多的是生活方面。尤其是對時間的管理。越自立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就能把握得越好,等以後進入社會也能很快適應。所以不要怕孩子太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觀念越早灌輸給孩子越好。是真正愛他的另一種表現。

3. 完全放任不管不行,瘋狂拔苗助長也不行,只有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潛移默化,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讓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擁有面對未知的能力。


4.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童年,關鍵還是看家長的視野和格局了。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上小學前還要提前學這些?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