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方歐洲國家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搶手紙?

勤求古訓


不只是疫情,任何一次重大危機事件發生時都會發生搶手紙現象,主要原因就是剛需、擠兌。

剛需

手紙是剛需,家庭生活中使用範圍廣,存儲不擔心保質期的問題

擠兌

1、疫情發生,大家只能少出門,一次購物儘可能備多一些消耗量大的日用剛需品。

2、消費隨從,見人買,我也買,反正不貴,又是剛需,無保質期問題。

3、商品體積大,商家不可能在商場裡囤備太多,每個人只要比平時多買一份就會馬上形成空架。商家無法第一時間補貨,造成心理恐慌。

4、恐慌心理下發生聚集效應,產生超額購買,發生擠兌,不只是手紙,所有剛需、日耗量大、保質期長的日用商品和食品都被波及。


倫敦橋上的老歌


我是兒童故事撰稿人王叔,我來回答一下。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加強出行禁令,大眾不得不呆在家裡。於是,末日生存手冊裡的物資囤積變為了現實。連英國首相在19日都被人們拍到,囤積了一車的衛生紙。此前也有媒體報道,澳大利亞民眾瘋搶衛生紙,倆男子甚至拔刀相向。

就像中國人搶雙黃連、搶板藍根一樣,或許人們能夠理解這背後的心理因素。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何偏偏是衛生紙呢?西方國家的民眾在疫情期間搶廁紙,王叔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在西方國家,紙巾是剛需。

不僅廁所要用到,廚房也要用到。一般西方人家庭的廚房是沒有抹布的,他們清理廚房使用的全部都是廚房用紙,所以,如果沒有紙巾可以清理廚房,想象一下,居家隔離的一個月,西方人家裡的廚房會變成什麼樣子,為此,他們才會出現搶衛生紙的狀況。


2.恐慌。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看到貨架上空空蕩蕩,別人都在購買衛生紙,再加上社交媒體上發佈的種種視頻,這給當地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緒。

3.謠言。

據說搶衛生紙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工廠要全部停工,而全球90%的衛生紙都是中國生產的;更有謠言稱,衛生紙和口罩是同一種原料,原料都拿去做口罩了,勢必會引發衛生紙短缺 ,所以,導致歐美國家的衛生紙幾乎一夜被搶光。雖然美國官方也發表聲明說衛生紙供應充足,呼籲民眾不要搶購,但這並沒有緩解民眾的恐慌情緒。

4.西方國家深度的經濟交融和去工業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人可能不解,不就是一卷衛生嘛,又不是高科技,本國真的就不能生產了?你還別說,在全球經貿一體化的情形下,即便是歐盟內部各個發達國家,他們很多商品,完全都是依賴進口。法國人吃荷蘭的乳製品,德國人吃丹麥的魚肉罐頭,英國人用法國的衛生紙,在歐洲,各國依據不同的產業優勢,然後利用經貿互補的模式早已定型。

就拿衛生紙來說,歐洲四家最大的生產商:寶潔、愛生雅、金佰利、佐治亞-太平洋,除了愛生雅是瑞典的企業之外,其餘四家都是美國企業。而且本著就近原則,這些廠商的生產地,通常也都設立在原料相對充足的國家。愛生雅公司曾在俄羅斯Sovetsk市一次的投資就達12億瑞典克朗。

這樣的經貿體系雖然能夠發揮各國最大的產業優勢,可一旦出現類似新冠肺炎的全球危機,從生產再到進出口都會遭到波及。還以歐洲為例,雖然歐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它畢竟不像我國以及美國這樣,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旦出現真正的危局,每個國家都會各自為政,以本國利益為重。

現在,意大利、德國、法國的病例早已過萬,德國和波蘭等國家也宣佈關閉過境口岸。疫情期間工人可能會被隔離而停產,原料的運輸也將受到一定限制,產業分佈在不同國家,協調過程將比較漫長,危機面前,供應鏈甚至會直接斷掉。


不確定因素在增加,民眾的恐慌情緒將會跨越國界,於是,整個歐洲大陸都在搶衛生紙了。

5,西方民眾對紙巾有巨量的需求。

西方國家是傳統的衛生紙消耗大戶。比如美國人,衛生紙消耗量全球第一,他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抹布為何物。而在歐洲,21世紀總體消耗衛生紙的數量增長了40%。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衛生紙的用途擴大了,如今許多歐洲人將衛生紙用於擦手、擤鼻涕以及擦東西之用。

歐洲紙製品研討會調查顯示,英國每人每年平均用掉大約17.6公斤衛生紙,高於歐洲各國每人每年平均消耗的衛生紙的量。在經濟發達的西歐,每人每年平均消耗12.4公斤衛生紙。相比而言,經濟欠發達的新歐盟成員國,每年消耗的衛生紙數量要小很多。在新歐盟成員國中,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居民的衛生紙年消耗量每人每年只有3.9公斤。以勤儉節約而著稱的德國人在衛生紙消耗方面,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作風,德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只消耗1.3公斤的衛生紙。


平日裡用紙量就很大,疫情期間可能會更甚。

作為一種高風險傳染病,新冠肺炎帶給人類的啟示就倆字:消毒。日常生活中除了各式各樣的消毒水之外,能給公眾乾淨暗示的,就是衛生紙了。除了居家用消毒水洗刷刷,還要用衛生紙拼命擦擦擦。這種一次性的消耗品,滿足了公眾“認為病毒已經被消除乾淨了”的安全預期。而疫病流行期的安全需求,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大了公眾對衛生紙的依賴。尤其像歐美這樣的傳統用紙大戶,依賴程度會更高更過分。

此外,相對於其他生活用品,衛生紙更加便於保存。這些平常用紙就毫不節省的西方人,面對接下來不能出門的居家生活,他們怎麼能夠忍受沒有衛生紙的陪伴呢?傳統用紙大戶,加上此次疫情爆發,在居家隔離之前,最終促使衛生紙成為西方民眾搶購的熱銷品。

從報道的情況看,搶購衛生紙的都是相對發達的西方國家。一方面說明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民眾的消耗量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信息流高速便捷,從而使得每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其曝光機率和曝光程度也會更高——這反倒放大了公眾的恐慌情緒。

結論:

綜合以上因素,就不難理解西方人在疫情期間,不愛紅裝愛武裝,不搶口罩搶廁紙了。這是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導致的啊。

綜上,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啟發,謝謝!

【如有疏漏,敬請斧正!

我是兒童故事撰稿人王叔,敬請關注。謝謝!】


聽王叔叔講故事


為什麼有些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搶購手紙?

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有些日本以及西方國家的民眾開始囤積大量的衛生紙;其實也不僅僅是衛生紙,還有其它的各種物資,比如口罩,個人防護用品,消毒液;

在印度,還有更加稀奇古怪的東西部民眾大量囤積;什麼東西呢?墓碑。為什麼會囤積墓碑呢?因為有傳言稱制做墓碑用的石料中藏有一種射線,這種射線可以殺滅新冠病毒,因此印度人家都以能夠搶購到一塊墓碑而沾沾自喜。

為什麼會這樣?無非就是兩個字——恐慌。

在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疫情面前,最無助的就是一般民眾,無論是否是空穴來風,任何傳言,都會引起恐慌,如果有關方面不能迅速澄清事實,這種恐慌將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舉個例子。最先搶購衛生紙的是日本民眾;為什麼呢?無非就是擔心供應鏈斷裂,沒有生產衛生紙的原材料進口,因此超市裡的衛生紙貨架上空空如也。

那是中國疫情非常嚴重而日本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有傳言說中國是衛生紙原材料主要供應商,如果中國禁止出口原材料,日本以及全球的衛生紙產業鏈就會斷裂。

後來的事實證明,用不著日本政府的“安撫”,中國並沒有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大範圍停工停產,衛生紙原材料的供應鏈也沒有因此斷裂,這個恐慌也自然而然消失了。

不過,口罩以及防護服消毒液的搶購倒是世界性的;特別是現在西方主要國家都在疫情的影響下無法正常開工,而口罩防護服消毒液又是抗疫的必需品;所以常常都可以看到“截胡”的新聞。

恐慌,不僅僅是一般老百姓,比如說有人囤積大量的食用鹽;美國的華人擴散囤積槍支彈藥;有人開始囤積大米、麵粉;甚至還有不少糧食出口國開始暫時禁止出口糧食——

疫情當頭,誰不想保命啊!這就好比是溺水之人拼命想抓住的救命稻草——

人,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在自然災害面前往往都是束手無策;而且只要有個風吹草動,馬上就會產生蝴蝶效應,迅速擴散——有時候明明知道也許是傳言,但是大多數仍然堅持認為: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信息,老百姓哪有什麼辨識的能力!


閒看秋風999


有些荒誕的理由是:中國是廁紙原料的主要產出國,中國疫情來了,世界就沒得廁紙用了[捂臉][捂臉][捂臉]

正式一點的理由是:

1973年,正值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包括日本、美國、西歐在內的主要資本主義世界,實施了嚴格的石油禁運。石油價格飆升,所有物價隨之水漲船高,其中也包括廁紙。

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被籠罩在巨大的焦慮與危機之中。政府對汽油、電力和食品實施限量供應,民眾因此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短缺心理”。

1973年11月,大阪一家超市對衛生紙搞了降價,這本來只是場普通促銷,但超市也沒想到,顧客會為此蜂擁而來,超市廁紙瞬間供不應求。

見此情形,一些不明真相的民眾誤以為廁紙供應出了問題,人們跑遍超市買廁紙,搶購潮從大阪擴散到日本全境。

消息傳到美國,被一位共和黨議員Froelich注意到了。他結合自己聽到的一些關於“美國木漿紙減產”的線報,自行推理出了一條結論——“美國政府印刷局的打印紙快不夠用了”。

然而,接下來幾周裡,這條不權威的結論被不斷髮酵,先是演變為“軍隊和政府部門缺廁紙”,最終變成了:“全美都可能面臨廁紙短缺”。並被當做結論,寫進了政府稿件裡。

知此事的媒體一擁而上,爭相報道這件“民生大事”。而“可能”、“潛在”這種表示預測性的字眼,傳著傳著,就傳丟了。

隨後,知名脫口秀主持人Johnny Carson把缺衛生紙的新聞,寫成了段子,本想調侃一番,誰也沒想到,這個玩笑卻被幾十萬美國人當了真,徹底引爆了美國人的焦慮感。



乾了這杯快樂


根據statista在2018年的調查統計,美國人每人每年需要消費141卷衛生紙,也就是2-3天消耗一卷,是世界第一,而中國每人每年消耗49卷衛生紙,大約是一週一卷的量,遠低於這次發生搶購的那些發達國家。

美國超市

為什麼美國人用的手紙會是中國人的將近三倍。我自己測試過,的確是一週用一卷左右,這還是基於我的手紙強迫症,手紙每次使用必須三疊。如果美國人均每日上廁所頻率是中國3倍的話,那隻能說明美國是一個習慣性腹瀉之國。

更何況,西方各國的紙品區分很細緻。面巾紙,廚房紙,衛生紙,餐巾紙,一應俱全。在國外那麼多年,也沒見誰用衛生紙擦臉擤鼻涕。

但是這麼多用處,肯定是剛需。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泰勒表示,“當人們聽到有關疫情帶來未知風險與以及他們應該防患的措施的信息相互矛盾時,他們傾向於訴諸極端。”

澳洲的一名風險專家解釋,囤積廁紙是一種相對便宜的行為,人們喜歡在感到有風險時認為自己該做些什麼。

也就是說,搶購是“零風險偏誤”(zero risk bias)行為,人們更願意努力去完全消除一種潛在的風險,而不是做一些能使他們的總風險降低更多的事情。

聽上去還是有點難以理解。用大白話講,疫情之下,我總得做點什麼。心理安慰也好,實際起作用也罷,做點什麼,才能心安。

還有一種重要因素是跟風和從眾,就像我們以前搶鹽,搶口罩消毒液測溫槍一樣,大家都在賣,我也要買一點備用


廣州汝元


本身美國等西方國家手紙需求量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而且用手紙很講究,對品種要求也高,非常必致,屬於低消費,低風險。還有這些國家非常恐慌,搶鉤物資和生活必須品。


福明166467022


大災大難之前搶購日用品是人的天性,

對於西方人來說,每天消耗最多的不是食品,而是手紙

再加上很多媒體的誇張宣傳,造成手紙供應不足的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