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教孩子拒絕分享玩具,卻獲20萬網友點贊:這才是明智的父母!


前不久,Professor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熱門問題:“來做客的孩子臨走時帶走了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並一直哭,要怎麼開導?”


有位答主吐槽了自己的“聖母母親”:


我媽媽不僅把我的玩具私自送給別人,我不高興時,還說我自私,小氣!她說玩具都是她買的,我不能只顧自己開心,如果我不捨得和別人分享,她為什麼要買給我?


她說的很有道理,我簡直無法反駁。雖然我很不開心,但我覺得我的不開心反倒是一種不應該。漸漸地,我覺得一切看似屬於我的,其實都不屬於我,我擁有的一切可能都只是陪伴我一陣子,不可能一直陪在我身邊……


從這位答主的分享來看,母親的“強制性分享”,給他帶來了長久的傷害。


但一個國外的媽媽卻“反其道而行之”。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大聲說了“不”,並且將背後的原因發在了社交網站上,收穫了數十萬個贊。


她教孩子拒絕分享玩具,卻獲20萬網友點贊:這才是明智的父母!


這位媽媽叫Alanya Kolberg,她帶著兒子Carson在公園玩,有其它孩子過來要玩Carson的玩具,Carson很抗拒,便向媽媽求助。


媽媽告訴他:你如果不願意,就拒絕他們。


幾個遭到拒絕的孩子,回過頭就和媽媽們告了狀。公園裡的其他媽媽們向Alanya母子投來嫌棄的目光。Alanya讀懂了目光裡的含義:這對母子真沒禮貌!


但她同時在網絡上反問:“沒禮貌的人究竟是誰?是這樣做的孩子和自己嗎?還是明知別人不願意,卻仍希望別人能夠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呢?”


分享本應該是快樂的,然而,卻成為了很多孩子一生的陰影。


很多父母都希望培養出一個大方、熱情、樂於分享的孩子,這樣以後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但不願分享,就意味著孩子自私、不懂事嗎?當然不是!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要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必須得順從或放棄的世界。



她教孩子拒絕分享玩具,卻獲20萬網友點贊:這才是明智的父母!


綜藝節目《放學後》裡有這樣一件事,主人公高子皓的表妹來家裡做客。


小客人看上了高子皓手上正在玩的抱抱毯,也想玩。但是,高子皓轉過身去,明顯不願意給。


“給妹妹一下!”高媽媽衝他吼了一聲。


“不,這是我的。” 小男孩死活不肯撒手。


“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自私,妹妹玩一下就還給你。” 媽媽一把奪過來,給了妹妹:“你要學會分享!”


嘉賓包文婧點評說:“孩子分享之前要多溝通,當他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強制要求分享,只會讓孩子產生叛逆。”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2歲多時便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因此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


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當孩子不會主動分享時,我們常常覺得這個孩子小氣、自私。其實,這只是孩子物權意識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無法理解“借”的意思。在他們眼裡,玩具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被借走了,就再也不屬於自己了。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Laura Markham在她的暢銷書《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平和父母,快樂手足》)中提到: 強迫孩子去分享,不僅不能真正教會孩子分享的真諦,還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



她教孩子拒絕分享玩具,卻獲20萬網友點贊:這才是明智的父母!


杜威說:“教育是生活的本身。”


讓孩子懂得分享的真諦,懂得分享的意義,絕不採用簡單粗暴的強制分享。


演員孫儷曾經用一個橘子潛移默化地教兒子理解什麼是分享

她問兒子:“橘子裡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孩子搖了搖頭。


孫儷指了指周圍的人告訴他:“就是說,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


除了給孩子做正面指引,我們還可以藉助恰當的時機,讓孩子自己體會分享的妙處,讓他們嘗試做出分享。

在這一點上,謝楠的做法值得借鑑。

面對不願意分享玩具的吳所謂,她說:“你可以說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吳所謂一聽,立刻高高興興地和大家一起分享起了玩具。


站在孩子的角度,分享不分享,只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說過: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問嗯哼願不願意把不常玩的玩具捐給更需要的人。


嗯哼立刻表示不願意,於是霍思燕繼續開導兒子:“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但如果在願意的情況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對吧?”

沒想到嗯哼的反應更大了,甚至生氣的摔了玩具。


但是霍思燕並沒有生氣,而是安慰兒子說:“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過了一會兒,嗯哼冷靜下來之後,主動說:“媽媽,我來決定要不要捐。”

我們要給孩子說“不”的權利,比起當下的分享,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著獨立思考及做決定。


在分享這件事上,希望父母們能脫去假客氣的外殼,讓孩子真正體驗分享的快樂。


她教孩子拒絕分享玩具,卻獲20萬網友點贊:這才是明智的父母!


Professor點評: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讓孩子感受分享的溫暖和美好,才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初衷。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