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備受嘲笑的宋襄公,能與“齊桓晉文”並列“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個個都是大佬,正所謂:“南楚(莊),北晉(文),東齊(桓),西秦(穆),中(宋)襄公”。齊桓公九合諸侯,帶天子以伐不臣;晉文公漂泊半生,矢志不渝,勝強楚,退悍秦,合諸侯,霸中原。西秦穆公、南楚莊王都是跺跺腳,中原抖三抖的主。唯獨一個宋襄公國家小,力量弱,吆喝會盟沒人理,帶兵打仗輸到底。與其他大佬比起來,簡直弱的一批。那他何德何能或者說後人為什麼把他舉為“春秋五霸”之一呢?

為什麼備受嘲笑的宋襄公,能與“齊桓晉文”並列“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究其原因,恐怕要歸結於宋襄公身上的唯一亮點,也是他為後人嘲笑詬病的致命弱點:“仁義”!

這要從他一生中乾的幾件“大事”說起。

其一,讓國君位,成就美談。

王位對於任何一個男人來說,都自帶滿級的“誘惑之光”。而身為嫡長子太子的宋襄公卻要把王位的繼承權讓給你庶出的哥哥—目夷。要不是老爹宋桓公不同意,宋襄公就要改名字為“送王位”了。有人或懷疑,此演戲而,但是宋襄公上位後,一系列的動作確實“打臉很疼”

《左傳·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於是宋治。


為什麼備受嘲笑的宋襄公,能與“齊桓晉文”並列“春秋五霸”?

宋襄公

其二,信守承諾,平定齊亂。

齊桓公最後一次會盟諸侯時,曾託孤於宋襄公,讓其照應齊太子昭。齊桓公死後,五公子爭位,齊國大亂,桓公曝屍數十天。太子昭無奈逃入宋國,找宋襄公主持公道。宋襄公不顧國小勢弱,立馬聯合周圍幾個小國,先後兩次出兵挑戰春秋霸主齊國。並在甗(yan)地打敗齊軍,擁立太子昭為君,是為齊孝公。


為什麼備受嘲笑的宋襄公,能與“齊桓晉文”並列“春秋五霸”?

平齊亂


其三,泓水之戰,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圖謀中原霸權,起兵討伐投靠楚國的鄭國,結果被楚成王抄了後路,宋襄公班師回宋,在泓水之畔與楚軍遭遇。

此時,宋軍雖人數較少,又疲於奔命,但卻已整隊完畢,擺好陣型,隨時可以出擊。而楚軍人多勢眾,戰力斐然,卻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河。

天賜良機,半渡而擊之。

宋軍司馬趕忙進言道:“敵眾我寡,趁他們沒過河,請發動攻擊吧 。”

宋襄公:“不可。”

宋軍司馬:“……”

等楚軍上岸後,亂糟糟的還沒編成戰鬥隊形。宋軍司馬又進言道:“趁其未排好隊,快攻擊吧。”

宋襄公:“不可。”

宋軍司馬:“……”

楚國軍隊到底是訓練有素,很快就陳兵岸邊,做好戰鬥準備,楚成王長舒一口老氣。

正當此時,宋襄公拔出佩劍,大喊一聲:“進攻!”

宋軍司馬:“……”

於是“宋師敗績,襄公傷股”,自己的精銳護衛也損失殆盡。

宋襄公逃回宋國後舉國上下都怨恨他:不懂打仗瞎指揮,這下完了吧,損兵折將自己還差點被傷了命根子。於是宋襄公說出了那頓經典的,讓人詬病千年的話: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我宋襄公是堂堂大商成湯之後,怎能趁人之危,攻打沒有列好陣型的軍隊呢?我要戰便堂堂正正,君子之戰,雖敗無憾。

一年後,宋襄公死於箭傷。


為什麼備受嘲笑的宋襄公,能與“齊桓晉文”並列“春秋五霸”?

泓水之戰


春秋亂世,禮樂崩壞。諸侯混戰,殺伐不斷。君殺臣,臣弒君,父子相殘,手足相害。君不知臣忠,臣不知君義。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宋襄公無疑是此時的一股清流,滌盪於這亂世之間。他標榜的“仁義之心”恰恰是這個世間最缺少,也最渴望的東西。畢竟“仁義”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義大統。君王和士大夫們一邊嘲笑著宋襄公的迂腐,愚蠢,一邊又把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給予了至高的地位。

恩!這霸主的地位給於“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