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自1860年至1945年期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通過與滿清當局簽訂條約在天津境內所佔據的“國中之國”。各租界區之間,文化、制度、建築風格甚至法律都不盡相同,也是西洋文化和中國傳統及地域文化的承載體。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長達85年的租界歷史,留下了大量帶有其文化符號的建築,形成今日津門“萬國建築博覽”之奇觀。雖然部分建築在唐山地震中損毀和在城市發展中被拆除,但是多數大型單體租界建築仍舊保留了下來,仿似訴說著那個輝煌的老天津、那段只屬於天津的繁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租界裡的俱樂部。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我們先說英國俱樂部,又稱英國商會俱樂部,亦稱英國球房。它在各租界中建造最早,坐落在英租界中街(今和平區解放北路201號)。1904年,英租界董事會董事長德璀琳發起興建天津英國俱樂部。俱樂部為2層建築,紅磚砌築,棕紅色鐵皮屋頂,大樓正面附牆立有十餘根細長的愛奧尼亞柱式,拱券門窗,具有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內部有網球、檯球、舞廳、酒吧、餐廳、浴室等設施,設施豪華,成為當時租界社會的藝術中心,也是天津英僑上流社會社交場所。天津英國俱樂部大樓目前為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使用,保存完好。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在1886年,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在佟樓以南“養心園”一帶籌建賽馬場。1900年,賽馬看臺被義和團焚燬。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後,修復重建賽馬場,命名為“天津商賽馬會”,位於現在天驕園高檔小區一帶。在賽馬會旁建立了“鄉誼會”,又稱新英國俱樂部。(如今的幹部俱樂部)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英國鄉誼俱樂部建於1925年,由當時英商景明公程司設計,為混合結構庭陸軍式二層樓房,立面呈對稱形式,造型穩重,紅磚飾面,具有濃郁的英國田園風格。是外國僑民和上流社會娛樂消遣的場所,包括劇場、室內游泳池、乒乓球室、保齡球室、圖書館、舞廳細木彈簧地板別處少見。電影《風聲》曾在該樓中拍攝。室外還建有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南部水塘可供划船、溜冰等活動之用等多項設施。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1933年,俱樂部與英國賽馬會合並改稱馬廠球房。賽馬會所在地初期並不屬英租界,乃由馬會出資,從英租界至賽馬場修建了一條馬路,取名馬廠道(今馬場道)。1926年,馬廠道也由土路先後改建為石渣路和柏油馬路。馬廠道最初由中國警察站崗,後英商賄賂有關當局改為英租界巡捕站崗,使賽馬場和這條路成了英租界的一部分。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1941年12月,英租界被日軍佔領,英商賽馬會由日偽天津賽馬俱樂部接收,賽馬會旁的鄉誼俱樂部改為國際俱樂部。馬廠道也改稱興亞二區7號路。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商賽馬會改為美軍的軍官俱樂部。1947年美軍撤出,由“鄉誼會”收回。興亞二區7號路複稱馬場道,期間曾短暫改名為“海寧路”。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我們再說說法國俱樂部,也稱擊劍俱樂部(或劍會館),法國俱樂部在宣統三年(1911年)及1931年兩次重建,坐落於法租界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29號)。由天津法租界公議局於1931年出資建設的法國僑民的娛樂場所,內設酒吧、劇場、舞廳、檯球廳、地球廳等,建築後院原有小花園廣場,露天舞臺等。建築面積約2941平方米,為半地下室一層磚混結構娛樂建築。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該建築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鏤空花飾金屬門建於臨街轉角處,正門兩側有逐段收分的豎向線條和附牆多邊形壁燈柱,甚為別緻。一樓內部為八角形大廳,屋頂中央設有彩色玻璃窗,是一座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法式建築。中央大廳設有舞廳、酒吧、球房等,還可進行擊劍、拳擊、小型演出等活動。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建築外形簡潔,門、窗戶等元素尺度得當,鐵藝精美,體現了十九世紀末新工藝藝術運動的特色和現代建築的萌芽。法國俱樂部為當時法國商會也在此駐紮,因此這裡也是法國商人聚會的場所。該俱樂部的健身房設在英租界達文波路(今建設路93號),設有體操器械和俄式摔跤、橄欖球的訓練、比賽場地。解放後,法國俱樂部曾為天津青年宮,現為中國金融博物館。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我們再說說美國俱樂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美國於1862年4月在毗鄰英租界處獲得一塊佔地約為131畝的租界,東臨海河,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接英租界的博目哩道(今彰德道),南至開灤衚衕(今開封道東端)。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美租界劃定後,一直由美國領事兼任管理,並沒有主動進行經營。1880年10月,美國駐津領事照會津海關道,表示準備將美租界交由清政府管理,津海關道當時並未接收。1896年,美國政府再度聲明放棄美租界。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此時,清政府本有意將該地區劃歸德國管轄,但英國也有意於此地,並提出強租要求。清政府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處理,該問題再次擱置下來。美國政府於1901年11月,宣佈放棄在華的租界。美國在英國協商後,將美租界併入英租界。美國在天津的租界雖然不存在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在天津的權益消失。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1937年前後,美國人在天津設立的銀行、洋行及工廠多達158家,僅次於日本和英國。不僅如此,美國在天津還一直有駐兵,總計約有一千餘人,被稱為美軍第十五步兵團。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美國兵營(也稱美國營盤)最初設於英租界今大沽路、煙臺道交口,後轉移到馬場道與廣東路交口(天津醫學院河西分院)。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美國俱樂部位於英租界維多利亞路與寶士徒道(解放北路與營口道)交口,該建築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平面為半弧形,首層作拱券式門窗。二層由十餘棵圓柱承託挑簷,形成敞開形外廊式陽臺,並配以牛腿花飾護欄。灰色水泥牆面,門窗上部飾有各種花飾、浮雕。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整座建築古樸、典雅,具有英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美國俱樂部於1924年建成,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內設酒吧、球房、咖啡廳、餐廳、賭場和彈簧地板舞廳。最初是英國人納尼斯出資,納尼斯的朋友英國人羅士博負責經營的專供外國駐軍娛樂的場所。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1945年由美國海軍接手改為美國海軍俱樂部。美軍進駐天津後,為取悅美軍,當時的天津成立了招待盟軍委員會,下令對美軍購買物品一律給與適當便利,並責令全市各娛樂場所時刻準備殷勤招待。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進駐天津的美軍士兵大多來自沖繩、琉球及一些荒島地區,與城市闊別多年,又頗有些積蓄,加之當時給予的種種便利,進津後以舞廳為首的娛樂業空前興旺。194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全部由天津塘沽撤離。新中國成立後,此建築曾用作天津市教育局的教師之家,現使用者為保險合作社。


說說天津衛——租界內的外國俱樂部(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