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白水渺江湖,清明到窗戶。話說春秋時期,未遇時的晉公子重耳遭奸佞陷害,在外顛沛流離19年,此間介子推一直伴其左右,二人的關係用現在話說就是“幫我擋子彈的兄弟”。後來叛亂平息了,重耳回到晉國,搖身一變成了春秋五霸之首的晉文公。出於感恩,他大加封賞“曾經幫助過我的那些人”,就連掃廁所的老大爺都賞了,卻唯獨忘記“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介子推。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後來,晉文公率眾去找,發現傲嬌的介子推一氣之下,攜老孃隱居深山,避世不出。於是乎,更傲嬌的晉文公三顧不成,採納了謀士出餿主意,下令放火燒山,“小樣兒,我就不信你不出來”,大火一燒就是三天三夜,介子推遠比晉文公想象的還要傲嬌,最終搜山的士卒發現了介子推和他老孃的屍體。

得知此事的晉文公懊悔不已,為了彌補,或是懺悔,亦或者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頒佈法令,將這一天設為“寒食節”,全國百姓在這一天裡不能起火做飯,必須吃冷食。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轉過年來,晉文公去介子推墳前掃墓,發現墳旁邊被燒死的柳樹,竟奇蹟般地長出新芽,遂將其命名為“清明柳”,然後就有了“清明節”

“吃寒食”這一設定,其實沒過多久,晉文公就後悔了,畢竟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太擅長吃生的,更不喜歡吃剩的。後來有了“青團”這種食品,春秋時期的古人認為,青團可以包住介子推的魂,吃掉青團,就能變成品德高尚的人。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但是!到了西漢年間,民間從過清明寒食吃青團,逐漸變成了清明寒食吃餃子,因為“嬌耳”的問世,最初是張仲景用來治病的,而後“嬌耳”演化成“嬌子”,象徵著“祈福安康”。至今,特別是我國很多北方的城市,恨不得過什麼節都吃餃子,因為無論什麼節,“祝你身體健康”總是沒錯的,所以,清明吃餃子!老鐵!沒毛病!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從漢朝開始,寒食的習俗逐漸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比清明提前那麼幾天的節日,俗稱“三月三”,學名“上巳節”,因為春歸大地,萬物復甦,古代的取暖很落後,整個冬天憋家裡三個月什麼感覺?你懂嗎?你懂……好吧。

上巳節,一句話概括就是:春天來了,你該出門伸個懶腰了!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假設你穿越回了漢朝或者魏晉,三月三,你出門了,你可以去廟裡祈福還願,再或者你可以去裁縫鋪訂製一件新衣服,寒冷的冬天過去了,你是胖了呢?還是更胖了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你最應該做的,就是隨便找一條清澈的河,因為你會看到很多漂亮的小姐姐,光著腳丫在河邊嬉戲,如果遇見特別聊的來的,你們可以約會,再然各回各家,如果你爹同意,她爹也同意,這個時候你們就可以結婚了。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再到唐玄宗時期,“清明節”又回來了,特別是中唐之後,乃至宋元,假設你穿越回了這段歷史,然後你建功立業當官了,每到清明,朝廷會恩准你七天假期,和現在黃金週沒區別。不過,這個時候清明不是祭拜的日子,想要祭拜,請選擇清明前幾天或者清明後幾天。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細雨滋潤後的大地生生不息,每天都是踏青的好日子,

唐朝的清明節,仍然延續魏晉上巳節傳統,所以,這段時期的河邊,你仍然可以看到漂亮的小姐姐。可惜到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普及,“光腳、衣衫不整”此等風化!成何體統?於是清明節河邊的小姐姐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沒關係,你可以去有秋千的地方,或者有風箏的地方,一樣可以看到漂亮小姐姐。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清明節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青年男女踏青約會的託詞,把它理解成情人節,也並不過分

。當然非單身、或者非青年也是可以參與的,比如,32歲的王某在清明時節,隨眾好友,郊遊踏青飲酒對詩,不亦樂乎之際,乘興寫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這位王某,學名羲之。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清明節就是寒食節,有唐以來,文人墨客傻傻分不清,隨便找一篇提到的“清明”或“寒食詩詞,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

這類作品實際指的並不是清明節當天,而是指代清明前後這段時間範圍,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唐代宗惹的禍。

古代“清明節”實際是“情人節”,清明你吃餃子嗎?

很長一段歷史,清明節甚至比過年還要熱鬧,此間廟會、燈會、蹴鞠等等大型活動,數不勝數。直到明朝初頁,勞模皇帝朱元璋,親筆寫下《大誥》,內容大致如下:“老百姓每天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如果老百姓幹了不該乾的!然後你完了,你的鄰居也一起完了!”在嚴肅體制的相互監督下,民間的“清明節”從此變得嚴肅了。

以上言論,據《後漢書·禮儀志》、《東京夢華錄》、《歲時雜記》、《文昌雜錄》、《酌中志》可考,本文作者:江湖他說,留言關注收藏點贊,支持隨意隨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