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节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据考证,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清明由它所处的时令得名,这个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周朝在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


清明扫墓自古沿袭、代代相守,早在西周时已有祭墓的习俗。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现在清明节扫墓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但缅怀祖先、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实质始终没变。


[榆林府志载:三月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作秋千戏。士女插柳毛、白杨芽、柏叶于鬓。出城拜埽,或选胜踏青饮酒。儿童竞放风筝,两日乃止。]


大意是说: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人们郊外用一根绳子和横板做成秋千,玩耍嬉戏。女人们的头上插上柳叶、柏叶等装饰;人们出城扫墓上坟,祭奠之余,寻找名胜古迹或自然风光优美之处,踏青游玩;娃娃们放风筝娱乐。

清明-饮食

青团子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螺蛳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寒食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

清明-习俗

祭祖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踏青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前后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家老少扫墓之余,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蹴鞠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放风筝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吐绿的时节,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清明-缅怀英雄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很多人选择勇敢“逆行”,他们不惧风险,毅然坚守在防控第一线!他们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正是因为这些逆行者,我们才可以战胜疫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疫情 “吹哨人”李文亮,

29岁的夏思思,

无法举行那场推迟婚礼的彭银华,

......

英雄,谢谢你们!

英雄,一路走好!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在这次疫情中牺牲的英雄,

祖国和人民会铭记,

历史会铭记,

我们会记得,

谢谢你们的努力和付出!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清明寄哀思,安全须谨记。

鲜花寄故人,文明树新风。

清明时节,文明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