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清明節:“互聯網+祭祀”值得提倡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中國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每年的清明節期間,各地群眾都會前往墓地陵園祭奠逝去的親人。但清明節掃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凸顯,在綠色低碳環保發展理念盛行的今天,採取“互聯網+祭祀”方式,以一顆誠摯的心來祭奠逝者的祭奠方式,值得提倡。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從古至今,整修墳墓、掛燒紙錢、供奉祭品都是清明節祭奠的傳統方式。但是,燃燒祭品,無論是製作過程還是燃燒過程,都會造成環境汙染,燃燒後產生的殘渣和紙灰不僅難以清理,燃燒導致的大量煙塵汙染環境,還影響城市衛生和城市整體形象。加之每年清明節前後大多地區氣候乾燥,發生火災的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往年清明節曾多次因部分群眾掃墓不當而引發山火,這些因掃墓引發的火災,不僅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也讓涉事個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隨著健康環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互聯網+祭祀”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對於離家千里的遊子而言,未嘗能夠在每年清明之際歸鄉祭祖,通過“互聯網+祭祀”,為逝去的親人在網上獻上幾束鮮花,點上三炷清香,點上幾支蠟燭,寄託親情和哀思,是慰藉心靈、值得提倡的新風尚。

當前,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地方都暫時實行公墓、骨灰堂等骨灰安放場所封閉式管理,暫停一切群眾性現場祭掃活動,提供“雲祭掃”、集體祭掃、代祭掃等多種便民服務,不僅能滿足群眾表達哀思的需求,也是鼓勵民眾多元化表達哀思的方式。尤其是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雖然中國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但仍有本土病例零星散發和境外輸入病例,我們依舊不能放鬆警惕之心。減少出行,減少聚眾,利用“互聯網+祭祀”,是這個特殊的清明節追思逝去親人最好的方式。

清明節的祭奠活動,是一種緬懷逝去親人的表現。孔子曾在論孝道中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禮儀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傳統祭掃的節日我們應當傳承,因為這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和傳統。但時代也在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環保理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的今天,祭祀逝去親人的習俗也應該與時俱進,寄託哀思並不單純依靠於形式,而是通過祭奠祖先、緬懷親人的行為本身及過程表達情義,真心誠意地將逝者銘記於心。(中國西藏網 文/李志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