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有清一朝,乾隆帝创造了两条记录:一是在位时间最长(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作太上皇揽政三年,实际揽政六十三年之多);二是在清王朝首开禅让制,这在清朝及以前的大宗朝代也是少有的。正是以这两条记录为主线,才最终导致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的继位。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四选一?其实,乾隆的选择更少。皇八子永璇,他的长寿几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气和处事方式都不讨乾隆欢喜,加上他患有脚疾这样的生理缺陷,几乎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储时年仅八岁,不但有着早夭的风险,且太过年幼还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并没有明显弱项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永璘显然是竞争不过亲哥哥永琰的。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其实,乾隆在选继承人上面还是挺悲剧的,乾隆先后共立了两个太子,结果这两个太子最后都夭折了,没有活到成年,(这在古代就意味着福薄,没有龙命在身),连续死了两个太子以后,乾隆爷没有立太子了。而乾隆后来最喜欢的第五子(是所有皇子里面最早封亲王的存在),在受封亲王以后,没过多久也死了。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选择永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放权。乾隆虽然86岁退位,坐上太上皇的位置,但是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所以选择对他言听计从的永琰更符合他心中权力在握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