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讀起來大氣磅礴的君臣言論?

林文泉


(一)。唐太宗虛懷納諫。

李世民當皇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很注意虛懷納諫。他曾多次說過。人想看見自己的樣子,必須藉助於鏡子。而要知道自已的過錯,必須有忠直的臣下。如裡臣下一個個阿諛奉承,隨聲附合,那麼國家亡後,君主自然沒有好的下場。做臣子的又怎樣保全?如虞世基等,諂媚隋煬帝,以得富貴。結果煬帝被殺,虞世基也丟了性命。我們應當以此當戒呀。

我們知道,唐太宗知人善任,他手下的魏徵勇於進諫。魏徵死後,唐太宗面對遺體痛哭失聲。他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失去去魏徵,我等於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應該說,唐太宗虛心納諫,使上下一心,築就了唐朝繁榮倡盛的基業。

(二)。一鳴驚人。

說說楚莊王即位後。三年不發政令。每天打獵,吃酒,觀舞聽歌。全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並下了一道命令,有敢進諫者,殺無赦。他手下有個諫臣,叫伍舉看不下去,冒死進諫。莊王理都不理。伍舉見勸諫不成,就繞了個圈子,說大王息怒,我來不為別事,有人出道題,我猜不出,請您幫忙指教。莊王說,你說來我聽聽?伍舉說,楚國山上有隻大鳥,三年不叫不嗚,請問是個什麼鳥?莊王明白伍舉這番話暗指自己,便回答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鳥不飛則己,一飛驚人。

過了幾個月,一個叫蘇從的諍臣見莊王一切照舊,就冒險進宮,也去勸說莊王。莊王說,你不知道我的禁令嗎?蘇從說我當然知道。但為了國家清明,就是犧牲我個人的生命,我也心甘情願。莊王聽後,深為感動。從此決心改善朝政,把一塊奉承拍馬之人全都勉去,重用伍舉蘇從等人幫他處理國家大事,同時發展經濟,整軍備戰。當年就收復了南方許多部落。後經過十九年,到(公元594年),先後打敗鄭,陳,晉,宋等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可見楚莊王知恥而後勇,也真是大徹大悟之人了。


遼陽郭同建


悟空提出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篇課文來《鄒忌諷齊王納諫》,時間太長,只能說過大概意思。

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領域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各諸侯國內部也不斷進行著爭權鬥勢的鬥爭,在這種形勢下,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從不同的集團利益出發,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策略。

話說,鄒忌曾做過齊威王的國相,他在輔佐威王政治改革方面提出個一些好的辦法和主張,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與威王的一段對話。

鄒忌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償;上書諫寡人者,受中償;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償。″

此段對話,看起來似乎不那麼大氣磅礴,它是通過鄒忌自己親身體驗的生活瑣事啟發齊威王納諫,以小諭大,道理淺顯,說服力強。

齊王亦是開明君主,能採納群臣建議,後,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意思是說,只要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不用出兵打仗,國外的敵人就會被制服。

"戰勝於朝廷″是戰國時流行的軍事理論。

大家認為這段對話喻意如何?


鴻英22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這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給世人的話,以此警示皇帝,如果自己和臣子相處得不好,天下就容易易主


文章是自己的好


說到君臣言論,本人推薦一篇唐太宗和許敬宗的《君臣對》。

【原文】

唐時, 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皆有嘆,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株,父聽子遭戳,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選自《貞觀政要》)

【譯文】

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麼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貴如油,農夫因為它滋潤了莊稼,而喜愛它,行路的人卻因為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嫌惡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對月欣賞,吟詩作賦,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醜惡的行徑。無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個人滿意,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呢?我沒有用肥羊美酒去調和眾口是非,況且,是非之言本不可聽信,聽到之後,也不可傳播。君王盲目聽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殺戮;父親盲目聽信兒子的,可能要遭受誅殺;夫妻聽到讒言,可能會離棄;朋友聽信讒言,可能會斷交;親人聽到讒言,可能會疏遠;鄉鄰聽信讒言,可能會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軀,要謹慎對待聽到的傳言,舌頭上有龍泉劍,殺人不見血。哪個人在人前沒有說過別人?哪個人背後不被別人評說?”唐太宗說:“你講得很好,我會記住的!”

【賞析】

這是《貞觀政要》中所記載的一個片段,這段對話被刻在陝西耀州藥王山廟旁的一塊石碑上。唐太宗認為許敬宗是百官中最賢良的一個。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說許敬宗的壞話,於是,君臣之間便有了這樣的一番對話。

面對君王的疑問,許敬宗的回答可謂妙極。許敬宗並沒有直接為自己辯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現象來比喻人生,從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許敬宗的這番話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果在受到誹謗時,能牢記許敬宗的這段話,那麼不快之感便自然會瓦解冰消。的確,一個人若想取悅於每個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無愧於心,別人說長道短,無須理會。人若了悟到這一點,自然就省卻了許多的煩惱。這是許敬宗聰明的地方,也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的借鑑和參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無愧於心,完全不必去理會他人的評說。許敬宗的這番言論的確是至理名言,難怪古人要將他的這番話銘之金石了。

這篇《君臣對》,算的上是相當不錯了。


心有明叔一點通


蘇秦的(連橫說秦),李斯的(諫逐客書),賈宜的(過秦論)。當然了,還有許多。他們的言論都是中國古代文精華的一部分。


用戶3581497567527


嘉靖說: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摺裡勸朕只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


珂哥記事


求賢令


用戶1655495563825


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訴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看待為自已的手腳,臣下就會把君主看待為自已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待為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看待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待為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看待為仇敵。"





木山文


1.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太公很喜歡用釣魚來隱喻一些事情,通過釣魚餌料大小的使用,告訴周文王招攬人才要捨得投入,才能有更大收穫。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重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2.孟子與鄒穆公對話,孟子主張仁政,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

《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衝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3.鄒忌諷齊王納諫,通過詢問妻子、小妾、客人自己的美醜,來委婉告訴齊王,大家告訴他的可能只是他想聽的。齊王聽從他的建議,廣納良言。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4.隆中對,諸葛亮與劉備草廬相見,諸葛亮深處山中,卻能將天下形勢盡收,並指出了三分天下的趨勢,為蜀國建立打下了基礎。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5.這是一段唐太宗和魏徵的對話,僅僅兩句,但是把太宗對魏徵的重視和魏徵對明君應當如何都寫出來,兩人均有大氣磅礴的胸懷。

謂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

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在《資治通鑑》還有一個《唐太宗畏魏徵》的故事:

魏徵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嘗謁告上冢,還,言於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競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一個帝王畏懼臣子,很有意思。


多維元素z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