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是如此的慘烈,那麼後來五胡的結局如何呢?

llsj1990


五胡亂華的那段歷史中,社會動盪,到處都在打仗,西晉八王之亂時期國力衰弱,塞外眾多少數民族趁機建立多個政權,開始和南方的漢人政權對峙。五胡亂華嚴格的算起來,開始時間應該是在西晉滅。東晉建立之時,中原已經淪為胡人之手。

在那斷歷史中,各民族大肆的屠殺漢族人,他們將漢族稱之為兩腳羊,這個兩腳羊是指能夠吃的食物,毫不誇張的說,在當時漢族差一點滅族,冉閔後來發佈了殺胡令,號召天下人都站起來殺胡,雖說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對這件事評價並不好,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殺胡令的確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否則漢族恐怕真的就危險了。

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胡人部落,這在當時是最大的五個胡人部落。那麼這五胡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呢?首先是匈奴,匈奴在當時戰鬥力非常強悍,他們在看到大勢已去的時候選擇了逃跑,沒跑的也逐漸的被同化,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部分直接跑去了歐洲。

鮮卑族,鮮卑在那段歷史中一直比較的低調,他們的確在中原戰鬥,可是他們和其他幾個胡人部落有很大的區別,他們不兇殘,而且一直在學習漢人的東西,在隋唐之後,漸漸的徹底融入了漢族中級,算是被同化。羯族,這個是最兇殘的部落,提出吃人的是他們,殺光漢族的同樣也是他們,他們的結局在當時就是滅族,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太過兇殘,漢族攻打他們的時候,有不少的胡人也幫著打他們。

羌和氐兩個部落比較有意思,他們主要不是和漢人政權打,他們兩個是互相打,後來活下來的人也逐漸的被同化,值得一提的是,羌在當時也幾乎被滅族。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五胡亂華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五胡,通常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


這五個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家族,最後基本上都被族滅,而他們的種族,也全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麼,它們是如何消失的?


一、匈奴。


匈奴曾經是北方最強大的遊牧民族之一,一度是秦漢王朝的夢魘。西漢末年,因為遭受天災,漢朝強大的武力打擊,匈奴內部出現分裂。公元48年,分成南北匈奴,北匈奴最後遠遁大漠不知所蹤。(威震歐洲的阿提拉匈人和北匈奴並不是一碼事)南匈奴降服東漢,被安置在幷州、涼州一帶(今天的甘肅、山西),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匈奴曾經與白波賊等寇掠河東與河內等地,之後定居於河東郡的平陽一帶。


公元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在山西離石稱大單于,定國號為漢。劉淵死後傳位劉和,不久,劉聰殺死劉和篡位。劉聰死後,再次發生內亂。318年10月,劉曜改國號為趙。


漢武帝肯定想不到的一點是,在他死後500年,匈奴卻達到了歷史上最為強大的頂峰,東到大海,西到涼州,北到長城,南到淮河,取代漢族成為正統,控制了整個北中國。


不過,萬事盛極必衰。


第一次,公元318年,劉聰病死後,國丈靳準在漢都平陽發動政變,隨後將居住於平陽,所有姓劉的匈奴人,無論少長全部處斬於東市,並派兵掘開前趙兩個皇帝的陵墓,拖出劉聰屍體斬首,焚燬劉氏宗廟。自號大將軍、漢天王,並向東晉稱藩。


第二次。公元328年,後趙皇帝石勒擊敗並殺死前趙皇帝劉曜,隨後乘勝追擊,相繼攻克長安、上邽(甘肅天水),活捉太子劉熙、南陽王劉胤等匈奴貴族百官三千多人,全部殺死,又在洛陽坑殺俘獲的五千多匈奴人。


遭受兩次大規模屠殺後,匈奴劉氏的宗族勢力幾乎蕩然無存。


407年,出身於匈奴鐵弗部落得劉勃勃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北),國號夏。他就是歷史上的赫連勃勃,大夏建國53年後,即公元427年,被北魏所滅。


此外,五胡十六國期間的北涼,也是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北涼最為強大的時候,曾經控制今天的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最後在439年被北魏所滅。


北涼的滅亡,標誌著與中國作戰近千年的匈奴政權的徹底滅亡。五胡十六國期間,建立國家的匈奴君主們,基本上以滅族而告終。至此,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匈奴族大部分被殺,剩下來的也被漢族逐漸同化,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羯。


建立後趙國的石勒,就是羯族。石勒原先是劉淵手下大將,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稱王,329年石勒消滅前趙,並於330年稱帝,史稱後趙。333年,石勒死後,他的侄子石虎篡位,將石勒家族屠殺殆盡。隨後,於335年遷都鄴。


349年,石虎死。後趙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混亂期後,大將軍石閔軟禁了後趙最後一個皇帝石鑑,恢復本來的漢人名字:冉閔。隨後,下達了著名的殺胡令:凡是漢人進獻一個羯人首級者,文官升三級,武官拜牙門將軍。


血腥殘酷的大屠殺由此揭開序幕,僅僅一天之內,羯人的首級就堆積了上萬個,屍體扔到城外餵了野狗。屠殺到最後,鄴城內的羯人男女老幼全被殺光,首級總數達到二十萬之多。


當初,石勒建立後趙之後,把所有的羯人都接來首都鄴城居住,並給他們高人一等的超國民待遇:稱為國人,不準叫羯人或者胡人。但是石勒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舉動反而給羯人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冉閔的號召下,後趙國內出現了屠殺羯人的比賽,後趙建立以來的殘暴,現在全部由羯人來買單。在戰場上被捉的羯族俘虜就地斬殺,居住在家裡的羯人也被統統屠殺。最後,就連長相近似於羯族的高鼻樑多鬍鬚的胡人,也被連帶殺死。


經過這場屠殺,在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羯族,幾乎被徹底屠戮殆盡。


以至於今天的歷史學者,根本搞不清楚羯族的成分,有人認為羯人隸屬於匈奴,陳寅恪主張羯人是月氏人,唐長孺認為主要為西域胡,王仲犖認為羯人是白種人,譚其驤則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統治下的索格底亞那人。


三、氐。


氐族的稱呼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成分比較複雜,有種說法是氐人的前身是先秦時的巴人,我覺得有可能既有巴人成分,又有羌族和苗族成分。氐族的風俗與羌族比較類似,所以經常都是氐羌並稱。


三國時,曹操為了防範劉備,曾經遷徙氐人5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劉備佔領漢中之後,魏國又前後遷徙武都氐人萬餘戶到京兆、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縣之內。曹魏統治者沒有想到的是,大規模的移居氐族到首都附近,為將來的局勢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公元304年,正是益州氐族流民領袖李雄,在成都稱王,建立成國,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石勒死後,後趙內亂,石虎調遣氐族酋長蒲洪和羌族酋長姚弋仲的軍隊來中原打仗,沒想到,這個決定猶如打開潘多拉之盒,為數十年之後更加慘烈的混亂埋下了種子。


氐族建立的政權國號為秦,為了和羌族建立的秦加以區別,通常被叫做前秦。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擊敗,兩年之後,前秦分崩離析,苻堅被後秦姚萇俘獲之後,下令縊死。394年,苻堅族孫苻登被後秦姚興斬殺,他的兒子苻崇逃至湟中即帝位,不久被西秦所滅。苻氏家族所有的男人被殺光,女人被擄掠為奴。


當初,苻堅為了加強控制,把當初集中到長安的氐族全部分散到各個地區,苻丕鎮守鄴城,苻暉鎮守洛陽等。當時有首氐族民歌:阿得脂,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舅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


結果大難來時,氐族力量分散,無法團結起來對付四面八方的敵人,在一連串的敗仗之後,散居各地的氐族人口也就消亡了。


五胡亂華中,又一個曇花一現的民族:氐族就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陪葬品就是當年無比強大的前秦。


相對來說,苻堅儘管出身氐族,敗於淝水之戰,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皇帝之一。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優點: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然而縱觀中國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這四點的寥寥無幾,


四、羌。


羌族的歷史相當悠久,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的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羌族和匈奴一樣,以尚武而著稱,男子以戰死沙場為榮,以死於病榻為恥。東漢時,西羌內遷,與河西走廊、隴西當地的漢人時常發生衝突,取代了匈奴成為漢朝第一外患。


不過羌族的發源地主要位於地勢險要的西部山區,因此不像是匈奴那樣的遊牧民族,而是半遊牧半農耕。在打仗時,羌族軍隊也是更擅長山地突襲。


西晉末年的混亂局勢,也把羌族捲入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前秦皇帝苻堅淝水戰敗後,羌人領袖姚萇起兵叛亂,第二年擒殺苻堅。公元386年,姚萇在長安稱帝,國號依然叫秦,不過後來被稱後秦。統治範圍包括陝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



後秦傳位三代,最後被東晉劉裕所滅,皇族被集體誅殺。至於羌族則逃過了民族同化的命運,今天依然是56個民族中的一員。


五、鮮卑。


西晉初年,活躍於遼東半島的少數民族鮮卑,逐漸形成四個主要部落:宇文鮮卑(靠近朝鮮)、慕容鮮卑(遼西,就是《天龍八部》裡念念不忘復國的慕容復先祖)、段氏鮮卑(幽州、《天龍八部》裡的段譽很有可能就是來自這個部落)、還有就是後來統一北方的拓跋鮮卑


鮮卑最早的起源就是古代的東胡,五胡十六國期間,鮮卑族也趁著中原內亂登上歷史舞臺,最後相繼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最後,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當政時,極力推廣漢化,鮮卑族八大姓紛紛改為漢姓,比如丘穆陵氏改為:穆,獨孤氏改為:劉,步六孤氏改為:陸,賀賴氏改為:賀,賀樓氏改為:樓,勿忸氏改為:於,紇奚氏改為:嵇,尉遲氏改為:尉。


此外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唐代有個大詩人元稹,就是拓跋皇族後代。


到唐代以後,鮮卑就徹底融入了漢族當中。算起來,鮮卑可以說是五胡當中結局最好的一個,不知道這和孝文帝主動漢化是否有關?呵呵。


PS:根據最新的分子基因學檢測結果,鮮卑的Y染色體應該是C2,這和後來的蒙古以及建立滿清的愛新覺羅家族基本上是一致的。


謝謝閱讀。


小奔說史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主體民族,漢族據聞自上古炎黃二帝時便開始在神州大地上活動,後因漢王朝的輝煌而得“漢族”之名(漢朝之前稱華夏或者諸夏)。它是一支已經延續數千年和佔世界總人口高達19%的古老民族,漢族人不僅創造諸多輝煌燦爛的文明,並對其他民族也產生了深淵的影響。然而,歷史總是現實和殘酷無情,縱然像漢族這樣強大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推進中也險象環生,幾次面臨滅族之災,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就要數大名鼎鼎的“五胡亂華”。

永嘉大亂(既五胡亂華),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鳴沙石室佚書》

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部落為首的塞外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對中原地帶的漢族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堂堂大漢民族在這期間幾近亡國滅種,也使得他們不得不“衣冠南渡”,逃離原本的家園,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遷徙。也正是在這漢族生死存亡之際,冉魏國的開國皇帝冉閔頒佈《殺胡令》,以一國之力驅除百萬胡人,無數原本屠刀砍向漢人的胡人屍首永遠留在了中原大地,盡顯漢族雄風,威懾五胡,莫敢動彈。冉閔成為了把漢族從滅族之災中拯救回來的民族英雄,自此稱頌萬世,芳名百代。可是,這段歷史一直以來便爭議不斷,證據矛盾,後世流言,讓武悼天王—冉閔成為了最受爭議的一個“民族英雄”,其幾乎讓漢族起死回生的功勞,名氣卻依舊比不過岳飛、林則徐、文天祥等人,



起因:

兩漢時期,多次對北方大漠用兵,北方大漠最大強權匈奴人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之後漢朝再次打擊,北匈奴遠盾中亞乃至歐洲,再也沒有回來,南匈奴則投降漢朝。北方強權打掉之後諸胡臣服,漢朝皇帝很寬容,讓這些依附胡族內遷在邊關。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中原各個諸侯政權相互征伐,人口下降到難以想象的程度(有一說人口損失高達90%之多),土地荒蕪,嚴重缺乏人口,北方漢人士族們開始抓邊關各族胡人當做奴隸充實耕種的勞動力,致使各族胡人更是進入內地。



西晉時期,河西走廊以及長安周邊已經胡族遍地。西晉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這些司馬家的各個王爺打起了這些種地的胡人奴隸的主意,開始武裝胡人當僱傭兵為其打仗,之後中原內部相互攻伐,國力衰退,而胡族僱傭兵乘機做大後反叛,諸胡亂兵更是滅了西晉,皇帝司馬鄴被匈奴人所殺。司馬睿在西晉大士族琅琊王氏族長王導扶持下南逃江南,建立江左政權,史稱東晉。在中原百姓因諸胡叛亂六次大規模的向中國南方逃去,漢文化中心南移,又稱“衣冠南渡”,北方中原成了一片腥羶之地,也算因果報應,此乃內亂加傭兵之禍也。



多個胡族:

北方各胡族群魔亂舞,兇殘、肆意屠殺我漢民族百姓,胡人吃人現象都是常見(沒有進化蠻族惡習),史書上也記載了這一幕幕人間慘劇,長達百餘年之久,說是五胡亂華,其實不止五個,那就介紹一下這些類似野獸的異族;

匈奴胡,很熟悉了,主要是依附漢朝南匈奴,在北方中原建立匈奴漢國,原產地北方大漠。

鮮卑胡,這個族群也是鼎鼎大名,其中一支慕容鮮卑部在北方中原建立燕國,史稱北燕(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慕容復要復的國家。)另一支拓跋鮮卑部,統一北方中原,建立北魏政權。原產地東北森林,東胡分裂的一支。

羯胡,被匈奴人征服,成為匈奴人的奴隸,隨著匈奴人內遷中原,又稱匈奴別部,開始算是漢人奴隸的奴隸,兇殘異常,在北方中原建立後趙政權,最後被民族英雄、武悼天王、冉魏皇帝滅族。原產地中亞草原,金髮碧眼的印歐白種。

氐胡,分兩支,一支巴氐在中原建立成漢政權,另一支氐族建立前秦政權,特別是前秦皇帝苻堅差一點統一中國,發動中國著名戰爭淝水之戰,戰爭失敗后帝國分崩離析,還好沒有得逞。原產地甘肅與青海。


羌胡,在北方中原建立後秦政權。不過是曇花一現,存在感不強。造孽不少,原產地青藏高原。

以上是主要五大胡族,還有小勢力胡人也在舞動,粉墨登場。

仃零胡,存在感不強,依附於其他五族政權,又稱高車和鐵勒。原產地西域。

烏桓胡,和鮮卑同屬於東胡一支,三國時期大部分被曹操剿滅,五胡亂華就是剩餘殘部,原產地東北森林。

鐵弗胡,鮮卑和其他胡族大大雜燴民族,很少聽說,五胡亂華也算刷一下存在感,原產地河套地區。

盧水胡,月氏人和匈奴人的雜交胡族,存在感不強,依附於其他諸胡政權,原產地西域


九大石胡,來源與中亞,和羯族一樣是被匈奴人奴隸,跟隨匈奴人來到中原。

白匈奴,和匈奴人不一樣,是被西方史學家成為白匈奴,其實就是原來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被匈奴人感到中亞,月氏人征服當地塞種人後,月氏人和塞種人的雜交胡族,原產地西域。

以上諸胡大多數都是印歐金髮碧眼白種人,中原稱之為白虜,反正都不是什麼好玩意。五胡亂華後就是南北朝,這一時期中國陷入高達數百年的大黑暗和分裂狀態,直到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中國歸於大一統,結束了大分裂,拯救天下黎民,隋文帝被稱之千古一帝當之無愧,而這段黑暗的民族災難史也值得我們反思。


數碼獨角獸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結局如何呢?簡而言之,五胡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結局,即融入別的民族之中。當然其中羌族的情況略有不同,不過整體上也是這樣。


匈奴族現在在哪?

在說匈奴族的去向之前,桃花石雜談要先澄清一個問題。即這裡說的匈奴只是南匈奴,因為五胡亂華時期入主中原的就是南匈奴,而不包括西遷的北匈奴。

而南匈奴正是揭開了五胡亂華序幕的民族。南匈奴領袖劉淵在公元304年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虛弱之機,在位於今天山西境內的左國城稱漢王。四年以後,劉淵又進一步稱帝,並立年號永鳳,後世將其政權稱為漢趙。而在7年之後,西晉愍(mǐn)帝投降漢趙,西晉滅亡,中國北方正式進入十六國時期。

匈奴人劉淵想像圖

在十六國時期,除了漢趙政權之外,還有後來的胡夏政權也是由匈奴人所建立。漢趙政權在不久之後就被羯族人建立的後趙滅亡,而胡夏則滅亡於後來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政權。而在這些政權滅亡之後,南匈奴人就散居於中國北方各地,其中一部分直接漢化,另一部分則先是鮮卑化,比如有很多資料顯示鮮卑的宇文部其實就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後裔。但最終這批鮮卑化匈奴人也在隋唐的漢化大潮中完全漢化。目前漢族中很常見的劉、賀、叢等姓氏,以及中國歷史上曾經留下過印記的呼延和万俟(mò qí)等姓氏中,有部分人都可能是南匈奴的後裔。

鮮卑族現在在哪?

其實相比於名氣更大的匈奴人,鮮卑人才是五胡時期真正的主角。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後燕、西秦、南涼、南燕等政權都是由鮮卑人所建立。而後來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北魏政權也是由鮮卑人所建立。

而鮮卑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漢化最徹底的北方遊牧民族了。無論是曾經建立了幾個燕國的慕容氏,還是後來建立北魏統一北中國的拓跋氏,乃至後來南遷建立了大理國的段氏,其實在後來的漢民族文化裡幾乎都沒有再被視為異族。而這種情況也很正常,因為鮮卑確實從非常早期開始就漢化意願極其強烈,其皇族主動說漢語,改漢姓,而且與漢族通婚。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才能得到接受,最終成功地在中國北方實現了將近200年的統治。

慕容鮮卑想像圖

到隋唐時期鮮卑人和漢人的區別已經很小,可以說只是不同家族的區別了。而到了唐朝中後期之後鮮卑這個民族基本上已經沒了,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完全融入了漢族之中。當然入主中原的鮮卑沒了,不等於鮮卑民族完全沒了。有一些沒有來到中原的鮮卑人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性。比如最早分佈於東北地區,後來一部遷居新疆的錫伯族人和鮮卑族可能就有比較大的淵源,其族名也很可能是同一個。另外慕容鮮卑的一部後來在西北地區建立了吐谷渾政權,滅亡之後也有一小部分慕容鮮卑演化成了今天青海的土族人。

羯族人現在在哪裡?

羯族人是五胡裡唯一一個白種民族,根據歷史記載,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須,擁有典型的白種民族特點。不過羯族人也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影響最小的民族,因為北方十六國裡只有一個後趙是羯人所建立。

羯族人想像圖

羯族人曾以嗜殺而聞名,後來在冉閔建立冉魏之後幾乎被滅族。不過在後來北魏時期的權臣爾朱家族被有些人認為是鮮卑化了的羯人,同時在南朝製造了侯景之亂的侯景也被認為是羯人後代,但這種說法也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因為侯景和羯族都以嗜殺而聞名,所以故意把他說成了羯族,而其實他本人並不是。所以羯族人估計後世即使有人數也會很少,早就融於其它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前兩年有個姓石的漢族人曾出書說自己的羯族人後裔,而羯族人則是東遷的一支猶太人。還有人認為現在俄羅斯北亞地區的稀有民族愒(qì)人可能是羯族後裔。不過這些說法都不太主流,甚至根本不被接受。

氐族人現在在哪裡?

氐(dī)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給漢語裡留下了草木皆兵和風聲鶴唳等成語。除了前秦之外,十六國時期的後涼也是氐族人所建立。前秦和後涼相繼滅亡之後,氐族人也散居各地。現代人認為氐族人有大量融入漢族,另外有人認為現在甘肅和四川的白馬藏族也有氐族人的血統。還有一部分氐族人南遷緬甸,成為了現在緬甸民族克倫人的祖先,但這些說法也都有爭議。

前秦符堅想像圖

羌族人現在在哪裡?

羌族和其它四個民族一個最大的不同是,現在的中國境內還有一個叫羌族的民族。不過這個羌族雖然也可以說是十六國時期羌族的後代,但最多隻能算是一支,因為十六國時期的羌族人數要明顯比現代羌族的人數多。

後秦姚萇(cháng)卡通形象


十六國時期羌族人建立了後秦,但那也只是羌族人的一支。而這部分羌族人在後秦滅亡之後多數也融入漢族。後來羌族人的一支党項人還曾經建立過西夏政權。其它羌族人則大量融入或者演變成了西南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藏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等,也包括現代的羌族。


桃花石雜談


說到歷史上一些悲慘的事情,五胡亂華不得不說,當年的五胡亂華,漢人被大肆屠殺,婦女更比奴隸都不如,那麼五期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五胡亂華,“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非漢族政權,形成與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一般來說,從西晉滅亡(公元316年)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公元439年)❕

其中《晉書.食貨志》有文:西晉的“八王之亂”使西晉初年並不十分發達的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


與此同時,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史載“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流屍滿河,白骨蔽野”❕

這個時候可以說,屍骨遍野,民不聊生❕

到西晉時期,胡人已經遍佈北方各地,關中地區尤其眾多❕

當時人江統在其著名的《徙戎論》中驚呼,“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五胡亂華之前,北方遷入中原的胡人已高達數百萬,很多地方超過了當地漢人人口❕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

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先先後後這些民族一共建立了十幾個政權❕

據記載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

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

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了只剩下八千名少女❕

王浚發現後,要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

易水為之斷流❕
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燒殺淫掠,《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

石勒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

同時又禁止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

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使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奪漢女五萬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汙辱之行,期間由於負婦義夫的反抗,死者不計其數❕



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恐嚇世人,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喂獸❕

總之這個時期,漢人被大量殘殺,婦女被侮辱殘殺,北方漢人銳減至六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

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就是現在電視連續劇《錦繡未央》中的大魏)

後來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統一全國,中國結束了278年(公元311永嘉之亂~公元589年隋滅陳)的動亂和分治❕


四都火雞


先說,我這個回答和問題關係不大,主要是給無腦吹冉閔的文盲掃掃盲。

發現很多文盲看了幾篇朋友圈雞湯文,就開始狂吹冉閔啊。

首先,冉閔和他爸都是羯族建立的後趙將領,尤其冉閔還是石虎的養子,而後趙南征北戰,冉閔的功勞很大,是石虎的愛將。要說起來,冉閔家的成分那是妥妥的漢奸。

其次冉閔自立為帝那也是形勢所逼,石虎死後,羯族貴族爭權,冉閔要不弄死他們,就得被弄死,包括後來的殺胡令,自立為帝,都很難說他是在主觀上有多在乎漢民族的存續,主要還是為了自保。

至於殺胡令現在被吹成是拯救了漢民族的一筆,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殺胡令前前後後是殺了幾十萬胡人,然而北方還是一直掌握在少數民族手裡,前秦、前燕、後燕、北魏,哪個不是少數民族政權?冉閔的殺胡令又能殺幾個人?更何況當時衣冠南渡,東晉掌握著整個南方加上荊襄四川,上千萬的人口,還佔據著長江天險,除了曾經短暫統一北方的前秦,當時並沒有哪個北方政權有滅晉的實力。所以我還真看不出少了冉閔,漢人為什麼就會亡國滅種了。

況且漢禪讓於魏,魏禪讓於晉,用當時的眼光看,晉朝那是漢室正溯,冉閔稱帝在當時大多數漢人看來,那是亂臣賊子。

所以冉閔無論主觀客觀,其實對漢民族存續起到的作用都很有限。要說起來對漢族存續貢獻較大的,還是東晉政權。早期穩定東晉的王導,後來收復四川,幾次北伐的桓溫,起到的作用都要比冉閔大。

而且要說起漢民族存續,那就不得不提淝水之戰。當時一統北方、躊躇滿志的符堅,率領百萬雄師逼近長江,誓要消滅東晉,一統天下。如果沒有謝安、謝玄叔侄力挽狂瀾,在淝水大敗前秦,那漢族才是真正的亡國。所以,真的要選一個或幾個人當漢民族的救世主,那大家還是記住謝安、謝玄的名字吧,以後再吹也有個譜。

冉閔的殺胡令確實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以後的少數民族政權確實都比較重視和當地漢人的關係,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文化,任用漢族官員,跟名門望族積極通婚,為他們最終融入漢族打下了基礎。但要說挽救漢族於生死存亡,那是徹徹底底的扯淡。


想和世界聊聊


西晉馬馬氏八王內戰,中原加劇了內耗,邊防空虛,於是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胡族各自為政,建立了大小十六個國家。

首先是匈奴,南匈奴是最早內遷的,投降漢朝後,貴族賜姓劉,多居於山西北部,與漢雜居。

等西晉大亂,匈奴人劉淵造反,吸引了大批胡漢軍民加入,最後滅掉西晉,建立前趙,匈奴也從此後徹底漢化。

羯族,據說源自黑海,疑為白色人種,他們以僱傭兵為職業,在羯人石勒領導下,給劉淵打仗,後來自立為王,滅了前趙,建立後趙。

石勒所屬這民族兇悍,建後趙不久,石虎繼位,立法以胡為尊,可任意打殺無罪漢人,比匃奴統治更殘暴,中原漢族人口因此再度越少。後來因石氏皇族內鬥,養子石閔殺君造反,鄴城方圓百里,一呼百應,只要深目多須者,不象漢人全殺光。石閔也恢復漢姓改冉閔,後趙打了三年胡漢內戰,田地荒涼,漢人朝南方跑,胡人也打怕了,紛紛舉族回遷;冉閔最終雖然滅掉了石勒家族,但己空虛,殘餘的胡羯引前燕鮮卑慕容氏進來,打敗冉閔,歸附鮮卑。

後來爾榮朱又反叛鮮卑,被高歡誅殺,羯胡在北朝無處容身,候景帶最後一支羯人跑到南朝投奔蕭洐,不料沒多久就殺了蕭洐,自行稱帝,為南方陳霸先軍隊圍殲滅族,連蕭公主都帶頭親手殺掉胡種生的小孩。從此羯胡被徹底滅種,與其他胡族不同,中國後史再也不見蹤跡。

三是鮮卑,來自東北。後趙內戰冉時,慕容氏趁機攻殺冉閔,擴大前燕地盤,與同時崛起的氐族符堅爭奪中原,但最終被符堅擊敗。

四是氐族,來自四川,先有,齊萬年一支先起兵,建立成漢政權,後為東晉所滅。另一支就是符堅,他在中原發力,建立前秦,收拾了前燕等胡人後,統一了北方,但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大敗,北方再次分裂,此後氐族就基本融於漢族了。

五是羌族,來自甘肅,部族眾多,且善戰,尤以姚氏一支最能打,三世輪流給匈奴,羯,鮮卑,氐等王朝當前鋒,姚萇於淝水之戰後,叛變,滅了符堅,建後秦,但沒幾年便又為鮮卑所敗,從此羌人退出中原,服從中央政權,至今仍有存在。

中場休息後,鮮卑又換主力隊員,拓跋氏上場,乘前秦大亂,拓跋珪召集舊部,建北魏。先後滅鐵弗,敗後燕、柔然、取大夏、蕩平北燕、北涼,一統中原,然後北魏大行變法,不僅禮俗漢化,還強制貴族與漢族通婚,從皇帝帶頭改漢姓元,遷都洛陽,從此鮮卑徹底漢化了。

五胡亂華比賽,到此終場,北魏漢化後,變東西兩魏,再變北周,滅北齊後,隋國公楊堅出場,隋滅南朝陳國,統一,全國漢化,五胡亂華三百餘年,經歷大混戰完成了民族大混血。


長亭晚茶葉


在西晉時期塞北眾多遊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晉八王之亂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非漢族國家時形成與南方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族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也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之一。由於胡人的殘暴統治,漢族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流域,在長江下游江南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增進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同時這也是中國第一次亡國亡種危機。

東晉建立時,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冉閔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東晉與五胡的戰爭,五胡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在五胡亂華期間,五胡以漢族人為屠殺對象,實行種族滅絕,以漢人為牲畜,以漢人肉為食。五胡亂華期間,漢民族人口由八百多萬人,銳減到百餘萬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五胡最終還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匈奴族: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可能遷往了歐洲,建立了匈奴汗國,從而導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間接的滅亡了西羅馬帝國。自隋唐以後,不再有記載。

鮮卑: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但是鮮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當年鮮卑族的漢化政策總體而言並不是特別成功,一些鮮卑族先是漢化後來又胡化。經歷後來的歷史進程,到隋朝時期,鮮卑族作為一個民族最終消失。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的研究,證實現代錫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鮮卑後裔。

羌、氐:原本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干布統一建立了吐蕃王國,消失在歷史中;另外南遷的一部分在雲貴高原形成六詔,最終統一為南詔。南詔滅亡後分裂為各個民族;其餘的繼續南遷,與緬甸當時的各族共同書寫了緬甸歷史。

五胡中最應該提到的就應該是羯族,這個可是在漢族的歷史上犯下了累累罪行,罄竹難書。羯族在中國歷史的比較短暫,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後趙政權,是匈奴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最後消滅了匈奴政權,稱霸中國北方。

史載羯族他們行軍作戰,沒有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夜間那個,白天則宰殺烹食。羯族對漢族的血債實在太多在他們所建立的後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到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大概只剩下400萬,整個漢族人口被滅4分之3,冉閔解放鄴都後一次解救被擄掠的漢族女子就達二十萬。

後武悼天王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匈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徵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後冉閔被俘,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


小王子木有錢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混亂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屠殺,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屠殺。幾千年來北方的主導力量——漢族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創,不僅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被迫南遷,而且在戰爭中人口大減。漢族這麼慘是不是入侵的五胡繁榮昌盛了?答案是:沒有。五胡比漢族還慘,五個中有四個因為入侵中原但又沒有駕馭中原的能力而從歷史上消失。

匈奴

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人劉淵以搬救兵為藉口逃離成都王司馬穎的控制召集部眾起兵反晉。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是取國號為漢,承繼漢朝基業,供奉劉邦牌位,追封劉禪為皇帝。雖然劉淵此舉是為了爭取漢人的支持,不過在血緣上人家確實和劉邦有聯繫。漢朝時經常派公主和匈奴和親,劉淵作為匈奴單于的後裔跟漢朝的關係怎麼也比司馬家近。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繼位,劉聰派兵殲滅了晉軍主力攻佔洛陽,俘虜晉懷帝,在洛陽城中燒殺搶掠,殺害大臣、百姓、晉朝宗室三萬餘人。

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重蹈了西晉的覆轍,被石勒領導的羯族消滅。匈奴族分裂潰散,逐漸被其他民族所融合。

鮮卑

鮮卑族在北方建立了許多政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魏,以致後來北魏幾乎成了鮮卑族的代稱。北魏在拓跋燾時期統一了北方,與南方的漢族政權隔江對峙。北魏在孝文帝時期實行過漢化的改革,許多鮮卑人融合進了漢族。

北魏後來被同為鮮卑族的北周取代。楊堅代周建隋後鮮卑族失去了政權的庇護和民族自豪感逐漸融合進了漢族。

羯族

羯族原為匈奴族的小弟。羯族的首領石勒在匈奴族的漢趙政權中略立戰功,功高蓋主,消滅了漢趙政權,建立後趙政權。羯族建立的後趙政權比較兇殘,經常對漢族屠城。後來羯趙政權被冉閔所消滅,羯族被屠族。

氐族

氐族在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其中最著名的是前秦。前秦在苻堅時期統一了北方,並想南下吞併東晉統一全國,被謝安擊敗。氐族建立的政權滅亡後氐族一部分遷徙去了緬甸,留在中國的則融入進了漢族。

羌族

羌族曾經臣服氐族的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後羌族首領姚萇痛打落水狗起兵反秦,並殺掉了苻堅建立後秦。後秦被東晉所滅。羌族一部分融合進了其他民族,還有一部分繼續以羌族的身份保留下來,所以羌族並沒有消失。我大學的一個同學就是羌族人,老家是四川的。

古今中外,歷史雜談。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點擊左上角的頭像關注歷史觀!

每個人對歷史都有不一樣的解讀,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評論區展示,互相討論,互相交流!


歷史觀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匈奴歷經兩漢王朝的持續打擊,在其東部新興的鮮卑民族也開始和匈奴人搶奪草場,在漢和鮮卑的共同打壓下匈奴日漸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輾轉中亞、東歐等地,曾一度創建過匈奴汗國並間接導致亞歐民族大遷徙——在其擠壓下日爾曼人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境內,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由此進入中世紀。南匈奴及其統治下的別部分支逐漸南下: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稱漢王。308年稱帝,建都平陽。310年劉淵死,劉聰即位,曾兼採魏晉和匈奴舊制,實行胡漢分治,三年滅西晉。318年劉淵的侄子劉曜奪取漢政權,自立為帝。319年改國號為趙,史稱漢趙,建都長安。建國後繼續實行胡漢分治,徙氐、羌等族數十萬人於長安,保持其部落編制,並在漢人統治區內恢復儒學。統治區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的一部分。329年被後趙石勒所滅。此後留在中原地區的匈奴人基本漢化,而當初未隨劉淵南下而是留在匈奴故地的部族則逐漸和草原上新興的鮮卑人通婚,形成了匈奴和鮮卑混血的鐵弗人,此後鐵弗赫連勃勃曾建立胡夏政權,最終被北魏所滅,之後鐵弗人也逐漸融入各民族之中。隋唐以後不再有記載。

鮮卑在五胡亂華時期曾建立過南涼、前燕、南燕、後燕、西燕、代國、西秦等政權:其中前燕滅於前秦,但在前秦在淝水之戰失敗後前燕後裔又建立了後燕和西燕,西燕為後燕所滅,南燕又從後燕分出,其後南燕被東晉劉裕所滅,後燕為北燕所滅。南涼為西秦所滅,西秦為胡夏赫連勃勃所滅。代國則在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的經歷之後轉變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最終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鮮卑族日益漢化,雖然其間又一度出現反覆,但到隋唐之後基本融入華夏民族之中,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存在。

羯族據史書記載為高加索人種。羯族奴隸出身的石勒攻滅西晉,佔據洛陽,又滅掉了匈奴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建立後趙。其後其侄石虎奪取了石勒之子的皇位,石虎暴虐無道,不得人心。石虎死後其收養的漢族養孫冉閔滅了後趙,建立冉魏政權併發布殺胡令,羯族作為俘虜幾乎被屠殺殆盡,僅剩下一萬餘人投降了東晉。

氐建立的前秦在苻堅時代曾一度統一北方並試圖渡江滅亡東晉從而混一天下,卻在遭遇淝水之戰的失敗。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後原本就蠢蠢欲動的各部族的復國勢力紛紛叛亂,最後羌族姚萇建立的後秦滅了前秦,而後秦又在東晉劉裕主導的北伐中滅亡。此後氐、羌兩族日漸合流生活在今天的青海、川西等地,成為今天羌族人民的祖先。唐代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後與大唐爭奪羌族聚居之地,部分羌族融入漢、藏兩族之中。另有一部分羌族南下進入雲南,到唐代這些羌族後裔和當地的白族、瑤族融合並建立了南詔國。南詔滅亡後這些人的後代進一步南下進入今天的緬甸、泰國等地,在今天東南亞仍生活著部分使用漢藏語系語言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