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長”“西”書壇獨步:楊振雄的彈詞藝術

楊振雄先生是評彈歷史長河中大才、奇才。

“武”“長”“西”書壇獨步:楊振雄的彈詞藝術

他受教於父親楊斌奎先生傳承的《大紅袍》《描金鳳》,卻又獨闢蹊徑,自創《長生殿》《西廂》《武松》三部題材、人物、風格迥異的作品,書壇獨步。他自創脫胎於夏(荷生)調、俞(秀山)調,時而委婉柔和、時而剛勁高亢、時而平直質樸卻又崑腔味濃郁的楊(振雄)調;他立足評彈,把京劇、崑劇的表演技巧糅於評彈藝術的表現中,融為一爐。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灘上評彈響檔比比皆是,楊振雄要想突出重圍,就要另闢蹊徑,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走自己父輩沒有走過的路:創新。

創新,書目要創新,演出風格要創新,唱腔要創新,一句話,要彈唱別人沒有的新書,要開創與別人不一樣的演出風格,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也就是屬於書中人物的、與眾不同的唱腔。

為了編寫《長生殿》,在上個世紀40年代中期,楊振雄沉浸到圖書館裡,足足有三四年的工夫,翻閱唐書、唐詩,研究杜甫、李白,瞭解唐明皇、楊貴妃。要知道,那幾年的工夫,楊振雄是停掉了自己的業務,埋頭故紙堆,不僅辛苦,而且還要挑戰生活上的艱苦,可見他的決心有多大。

以往很多長篇彈詞,像《描金鳳》《珍珠塔》等,講的是“落難公子中狀元,私訂終身後花園”,好比《描金鳳》中的徐蕙蘭,《珍珠塔》中的小方卿。但《長生殿》不同,其中的人物跟過去書中的人物大不一樣。對此,楊振雄先生是這樣講的:“人物的身份不同,內容不同,思想不同,如果我還是用過去的書當中的人物來套到這部書當中,格格不入。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徐蕙蘭是窮苦書生,唐明皇是一代君王,人物氣質完全不一樣。勿動一番腦筋,勿下一番苦功,勿多看一眼書,對格個人物勿瞭解,起出來的腳色就勿生動。”即便是《長生殿》中唐明皇的形象,前後也諸多不同,後來的“埋玉”“聞鈴”的唐明皇,與“絮閣爭寵”時候,人物形象來了個顛覆性的變化,內心思想的鬥爭更為激烈,人物情感的表現更為複雜。後來,楊振雄還曾經到陝西興平市的馬嵬坡,專門憑弔了楊貴妃的墓園。

新中國成立之初,很多評彈藝人主動改弦更轍,編寫新書。楊振雄也一樣,他放下了描寫帝王的《長生殿》,從表現古代農民起義的《水滸》中,汲取創作素材,把其中有關武松的回目,改編成為長篇彈詞,在書壇演出。武松跟唐明皇,雖然講的也是古代的故事,但是題材、內容、人物早就不是一回事了。特別是如何塑造武松,這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他要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人物不一樣了,行當也就不一樣了。按京昆的行當來說,武松是以武生應工的。“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都監府”……這是“大書”(評話)的活,小書(彈詞)沒有這類書。

沒有,楊振雄說了,就有了。

據說,當年評話名家韓士良曾經與楊振雄在亞美麟記電臺合說過“武松打虎”。可見,“小書大說”,楊振雄早就有了“童子功”。他借鑑京昆中武生角色的勁頭,特別是學習“江南活武松”蓋叫天先生的舞臺形象,手面、臺步、眼神、亮相……一部嶄新的長篇新作,一個新的藝術形象,一種新的表現樣式,又一次通過楊振雄,樹立在書壇上。

《長生殿》停說了,帝王嬪妃情愛故事不講了;改說《武松》了,英雄俠義、梁山好漢的武松的形象成了楊振雄的又一部創新長篇。但是,楊振雄編說古典名著的意願還是非常強烈。

長篇彈詞《西廂記》,傳承、演唱了半個多世紀,歷經代代傳承,迭經層層加工,文本和說表都有加工,但不重角色表演。楊振雄說唱《西廂記》時,既傳承了前輩的藝術,更由於其演唱《長生殿》《武松》時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說唱兼重角色表演的獨有風格,大大地提高了《西廂記》的表演性和雅俗共賞的感染力。

他充分調動自己單檔演出的優勢,以豐富的手段,通過對不同人物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鶯鶯小姐著重在內心的細膩刻畫,張生則以儒雅優美的外放著墨,紅娘完全是人小心大、急公好義,敢擔當、有作為。不同的角度,豐富的層次,抒發刻畫人物,甚至還濃墨重彩地創造了一個小和尚法聰的人物形象,讓人過“耳”不忘。

他運用學習積累的崑曲小生藝術,乃至手上的一柄扇子、一方手帕,都成為了他表現人物情感的道具。即以“回柬”這回書來說,楊振雄先生自己說:“有8個字可以表現張生的思想情緒變化,大哭大笑,大起大伏。”

這三部長篇的編寫、演唱,貫穿於楊振雄的一生;這三部長篇的成功編寫,也應該刻寫上一位女先生的名字:費一葦;這位傳奇女性,為楊振雄的功成名就,自有“軍功章的一半”。當年楊振雄跟上形勢,創作《武松》可以講是“急就章”,常常是今天夜場演出結束,回家趕寫明天上臺的內容,而費一葦先生則是幫著寫其中的唱詞。《打虎》中“星兒俏,月兒皎,良夜迢迢;透瓶香,出門倒,心底火燒;挺胸膛,提棍棒,怕什麼虎豹……”這樣情景交融的唱詞都是由費一葦當堂交卷。

1983年,50萬字的楊振雄演出本《西廂記》出版時,費一葦先生已經仙去,楊振雄遂以七絕悼之:三十二年共一燈,夜深舊曲譜新聲。南窗切磋西廂事,付刊今朝告慰君。(秦來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