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在话剧《茶馆》中,旗人常四爷曾因为一句“这大清国要完”而被巡捕宋恩子和吴祥子抓捕,虽然他辩解是因为爱大清国害怕它要完才这样说的,但还是因此坐了一年多的牢房;在结尾的时候,常四爷面对日趋混乱的社会对老朋友王掌柜和秦二爷喊出了积压心中许久的愤懑:“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啊!”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话剧《茶馆》剧照

是啊,因为我们爱一个人才恨其不争气,对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在乎国家怎么样的,因为这与他无关。只有胸怀国家勇于担当的人才会冒着风险去指出国家的不足,因为他爱这个国、爱这个家。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话剧《茶馆》剧照

没有国就没有安稳的家,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我们爱国。但对于十八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民众来说,如果没有了家,那么要这个大英帝国还有何用?

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德高望重的宾夕法尼亚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发表了自己对于殖民地独立的意见,虽然他之前在伦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但为了殖民地的利益,他建议不要过于咄咄逼人,以便留下和平的余地。并举例说:“帝国这艘船是我们大家的,不能因为英王和英国议会这帮子达官贵人胡乱驾驶导致撞上了冰山,我们就把船给拆成木板各自抱着逃命。”

对于富兰克林态度的转变在当时应该是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在此前他一直是一个大英帝国的忠实臣民,曾因为支持征收印花税而被殖民地民众称为叛徒,在作为殖民地代表派驻伦敦的十年里他一直在为两地的和平而努力,并且多次因误解而受到大英帝国和殖民地民众的双重责骂。

但是如今,帝国对殖民地的态度使他对曾经无比热爱的祖国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内阁副检察长维恩.伯德在帝国枢密院对他的侮辱也使他感受到母国对殖民地的轻视。

“我爱大英帝国,但是我的祖国却并不爱他的子民。”富兰克林曾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这样说道。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富兰克林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中作演讲

富兰克林所面临的环境当然没有常四爷那么窘迫,在殖民地他还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拥有大量的财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不必为生活发愁,也没有必要去参与到这个可能导致他走向绞刑架的事情中去。

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殖民地的独立事业中去,虽然他不喜欢大英帝国这艘撞上冰山的破船,但他还是希望能够把船安全的开到港口去进行维修,以保证船上乘客的生命安全。

因此富兰克林虽然提出和平的建议,但他已经从一个保守派变成了坚定的独立派,并为此在他几个月前刚从英国回到北美的时候,就找到自己担任新泽西总督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唯一的儿子、私生子)和最亲密的朋友、忘年交盖洛韦(宾夕法尼亚的会议代表,曾在第一次大陆会议中提议成立殖民地总议会行使殖民地的权力),要求他们做好武装独立的准备,并要求儿子辞去总督的职位。但是富兰克林的提议都被他们拒绝了,并且他们俩最终都成为了坚定的亲英派。富兰克林与儿子更是直到临死都没能和解,这对于这个伟大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富兰克林与妻子及女儿,他唯一的儿子(私生子)因与他政见不合而终生未能和解

但无论如何,在战争已经打响,波士顿已在民兵们的重重围困中的情况下,坚持和平似乎毫无意义;而且在帝国政府丝毫没有让步的情况下,即使是和平也是不平等的和平,追求自由的殖民地能够接受这样的屈辱吗?他们会放弃一百五十年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中约定的民主精神吗?

但是倔强的保守派约翰.迪金森却没有丧失希望。5月23日,他在大会上发言,提出了在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向英王再次请愿的建议。是的,即使是一直主张和平的迪金森也没有放弃武装斗争。在他看来,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是和平的保障,空洞的和平口号只能成为统治者镇压的借口。

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殖民地的自由与民主!

但独立派中的激进人士如帕特里克,亨利、约翰.亚当斯等反驳说: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了陈情,但是有用吗?我们一次次的让步只能导致政府对我们的轻视和更强硬的举措。

双方因此而争执不下,几天后再次达成一个协议,迪金森赢得了胜利,决定在坚持第一次大陆会议立场的前提下与大英帝国展开谈判,并再次向英王递交请愿书。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约翰.迪金森

但是说实在的,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个决议的姿态远大于实质性,因为英王根本不可能接受大陆会议的决议。但这个姿态却为大陆会议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所以说在许多时候正确的姿态也非常重要,即使你已经决定战斗并做好了战斗准备,但在开战之前向对方提议和平仍然是一个必要步骤。或许有人会问,如果这时对方接受和平那又该如何呢?这个问题更简单,在和平建议中把条件提高到对方无法接受的地步就可以了,比如让对方无条件投降、把对方所有领袖人物列为战犯等等。

其实殖民地正是这么做的,他们并没有信心更没有实力去保证赢得战争的胜利,虽然多数激进派支持独立,但他们对自己的力量还是很清醒的。在强大的大英帝国面前,殖民地最终获得胜利的机会微乎其微,只是咄咄逼人的大英帝国逼得他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是的,“不自由、毋宁死”,为了自由,他们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

约翰.迪金森再次起草了一份请愿书,为了区别第一次大陆会议结束后递交的请愿书,此次被称为《橄榄枝请愿书》,向英王乔治三世陈情,表达了和平的愿望,当然这个和平是建立在大英帝国接受第一次大陆会议决议的基础上的。

富兰克林的演讲:“我爱大英帝国,可是帝国却不爱他的子民”

《橄榄枝请愿书》原稿,现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

在请愿书递交后等待回复的时间里,代表们也没闲着,他们继续在为和平而努力,富兰克林写信给他在英国议会中的朋友:“现在需要你们的帮助,来阻止国家的分裂;我们将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来恢复我们的友谊并继续保持联系,恐怕这是最后一次的机会了。”

我们不知道富兰克林的信件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这信件中的语言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友好,虽然语气比较谦恭,但似乎有一丝警告的意味,也许起到了反作用也未可知。

还有一些独立派人士对英王接到请愿书的结果毫不关心,他们似乎知道这个结果只是没结果。这也难怪,事情都闹到这个份上了,凭一份请愿书就想解决问题,这可能吗?

不过他们还是还是表达了和平的愿望,激进但不冲动的塞缪尔.亚当斯都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建议殖民地暂时冷静下来,不要轻易的挑衅英国。

但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就不等不作出了决定,大陆会议中的独立派和保守派也放下了所有的分歧,集中精力来解决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因为在波士顿,围攻英军的民兵与英军之间发生了一场极其重要的战斗。


(殖民地民兵和大英帝国军队在波士顿的战斗结果会如何?华盛顿又是怎么当上大陆军司令的?欢迎关注本账号,点击左下方“了解更多”,阅读更多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后历史发展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