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后浪”演讲,讲给青年人,却是更多中年人疯狂转发?

B站的“后浪”演讲,讲给青年人,却是更多中年人疯狂转发?

01

青年节的早上,我的朋友圈就被B站的后浪演讲刷屏了~~

看来,B站精心准备的这一次演讲,算是大获成功了。毕竟,地球人都知道,B站现在是,全宇宙青少年聚集最多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青年节这一天,B站如果不对自己站内的主要用户,发表点什么,表达点什么,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内容自然是激情澎湃,充满着前浪对后浪,慷慨的鼓励。这和早年小品里的那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段子一比,B站的情怀和格局,一下子就高出了N个段位。

不过,我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转发多是中年人。

我又向05后的儿子打听了一下,“后浪”演讲,同学转发的多不多?

儿子翻开朋友圈看了一下,回复:“并没看到多少同学转发。”

仅仅是再次分享这一个动作,就能看出,真正在B站里活跃的青年们,大多是,看时也很激动,但看完后,该忙啥就忙啥去了。

也没有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形成二次转发狂潮。

《新京报》快评对此很是犀利:“演讲者的本意,是驳斥那种“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见,认为这代年轻人生逢盛世,且拥有了选择自由,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令人羡慕也让人满怀感激。

但简单的“讨好”,并不见得会打动年轻人。一位年轻朋友的看法能够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爹味十足”。表现得过于向年轻人献媚,反而和年轻人有了隔阂。”

为什么只把中年人看成严肃的父辈?又为什么会把中年人的鼓励看作讨好?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呢?

这种现象倒挺有意思,还真值得思考和探讨一下。这样的演讲,似乎更多映射出一种中年人自己的心态。

以至于和青年人讲话时,或多或少会夹带着一点自己的私货。

这种私货本身,又有点中年人,面对自己已经失去的青春,自带一份或多或少的遗憾。

B站的“后浪”演讲,讲给青年人,却是更多中年人疯狂转发?

02

实际上,没有谁的青春是永恒的。

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就业时,就职时的第一家单位。

第一天上班,一位当时已经超过40岁的大姐看着我,就用无比羡慕的语气说:“多好啊,20多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一看着你,我就觉得自己老了。”

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是这样回复她的。

“我并没觉得,年轻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资本,实际上每个人都年轻过。我倒觉得人到了年纪大一些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恰恰是我现在最缺的。”

当时那位大姐听起来,蛮惊讶我的回答。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那时的自己,显得有点“假老练”。

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了人们口中传说的“前浪”。

因平时从事自媒体写作,认识的很多笔友,都是非常年轻的人。

的确,很多95后的青年作者,会让人感受到年轻真好,有大把的时间去广泛阅读以及深入的思考。

但同时也有70后的作者,同样继续在这个战场上,和时代一起共振。

他们努力的样子,对生活的热爱、过人的见识以及驾驭文字的深度,看起来同样美好可敬。

对于写作者本身来说,拿出好的作品,就值得尊重。其实这点最无关乎年龄,只在于写作的诚意和内容的吸引力。

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固然重要,但心理年龄更重要。

年轻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意味着面对挫折,修复力更强的一种可能。

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已。

毕竟,简单用生理年龄来区分人的价值,是一个用单一维度固化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方式。

正因为个体差异,才决定了有些人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处在青年时代的那种激情,而有些人还在20岁,思维却已经死了……

我又想起了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国外医院,因为抢救医疗设备有限,不得不对60、70多岁的老年患者,拔掉了呼吸机。以便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给那些更年轻的病患使用。

尤其是看到视频里,做出这个艰难选择的年轻医生自己也在哭泣……

年龄,真的只是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吗?一旦形成这样的共识,反而不会激发出整体的活力,还会让年轻人的活力消失的更快。

要知道,年轻只是今天的年轻,后浪身后还有后浪。

如果仅以一个固定的生理年龄单一维度去量化人的价值,其实还是习惯了用外在眼光去评判,自己或许根本不了解的对方。

B站的“后浪”演讲,讲给青年人,却是更多中年人疯狂转发?

03

水的流动难道仅靠后浪吗?

其实未必见得。如果后浪扑过来时,仅那一瞬间够有力,却缺乏持久的耐力,那归于平静时,后浪瞬间也就变成了前浪。

面对广阔的人生,后浪自己要保持持续的活力,才能让未来自己成为的那个前浪,变得与众不同。

而前浪和后浪的融合,才会是更美更大的浪。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我的人生体会,阅读不同的书,其实就是一个穿越不同年龄段的过程。

每一本书带来的独特场景,都有着不同年纪作者的个性化烙印,在每本书里收获哪怕一点点,都能增加自己对无法抵达的年龄层的理解。

理解代表着融合,代表着协作。

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社会状态,应该是各年龄层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B站的“后浪”演讲,讲给青年人,却是更多中年人疯狂转发?

只有彼此在这个过程中深度融合,才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超越自己年龄的新世界。

最终受益的,才会是任何年龄段的人。

而真正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是早已经放弃自我成长的那朵浪,真无所谓前浪与后浪之分。

愿你,永远是那个保持初心,从未放弃自我成长的浪花。无畏风浪,更无惧后浪以及后浪的后浪。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