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文︱王泳汀(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所)朱東風(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所)圖︱王泳汀

在江蘇東部的長江口北岸有一座古村——餘西。這是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當時,餘西和其邊上的餘東同屬餘慶。北宋時期,餘慶因鹽運產業發展而逐漸興旺,後因范公堤和沈公堤的修建而被劃分為餘西場、餘中場和餘東場。清雍正時期,餘中場合並至餘西場,至此形成餘西和餘東兩鎮鼎立的格局,餘西被稱為“龍”城,餘東則為“鳳”城,“龍”“鳳”和鳴。而今,餘東依然鳳鳴九天,日益興盛;餘西卻已潛龍在淵,市歇村回。

作為對傳統村落頗有感情的業內人士,假日有閒,於是便到這個古村走了一趟。聽說餘西並沒有商業開發,因而抱著極大的期望,希望看到一個保留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去了以後才發現,沒有開發的地方,其實也很難得到保護。餘西古村就像是一個家道中落的鄉紳子弟,頗具大戶門風卻衣襟襤褸,似正待貴人相助以重振門戶。不過,作為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筆者能感受到,餘西古村“龍”城風骨猶在,且容我慢慢道來。

不變的古韻格局

古村有著獨特的“中軸對稱,城河相擁”的“工”字形格局。“工”字形主街構成空間骨架,衙署為龍頭,左右古井為龍眼,南北向街道為龍身,南街為龍尾。圍繞著古村流通的是護城河和運鹽河。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工”字形古街格局

目前,古村街巷脈絡還基本完整地保存著。風貌保存最好的就是南北長街——“龍街”。“龍街”全長422米,兩側當年的商鋪舊宅林立。而這裡的商鋪舊宅並不似蘇南古鎮中商鋪舊宅那樣的精緻小巧,這裡也沒有飛揚跋扈的商號,不氣派不熱鬧卻很舒適。走在“龍街”的石板路上,曲曲折折的街巷一眼看不到盡頭,屋脊高低錯落,大小空間的變化與銜接巧妙而自然,節點處的牌樓就是人群集散的主要場所了。道路兩側的茶點店鋪、布莊、燒酒坊、藥房、裱畫雜貨店、五金店鋪、書院、戲樓等玲琅滿目,舊日裡小鎮的繁華彷彿就是昨天:小商販歡快地叫賣著,上街趕集的人討價還價,拿著小糖人的孩童追逐嬉戲。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龍街兩側店鋪舊宅林立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貞孝牌樓


“家”“鄉”的味道

商鋪舊宅連續的鋪板門巧妙地隔出了多方天地。鋪板門緊閉著似是一道牆,牆裡是家,牆外是街,營造了私密的空間;偶爾打開一個鋪板,似是盼兒歸的老母親,盼親友來的主人,營造了半私密的空間;全部打開則是期望生意興隆的商家,敞開大門歡迎客人,營造了一個公共場所。有幸進入尋常人家,一窺家中格局,依然是前堂後寢的傳統佈局。桌上擺盤裡也少不了西亭脆餅和正場燻糕。這些都是餘西的傳統小吃,男女老少皆愛的點心。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鋪板門的店鋪舊宅


現如今,走在農曆新年將至的古街上,店鋪舊宅大都關著門,偶有一家開著一扇門,裡面隱約傳來歡聲笑語,與街巷的冷清形成強烈對比,真是好不熱鬧。不難想象這些日子,這個看似安靜的街巷內裡是多麼的繁忙熱鬧。老人們早早地開始準備團圓飯,灌香腸,醃魚肉,做包子、糰子、糕點,殺雞宰羊,家家戶戶好一陣忙活。忙到小年,牆裡的梅花長出了花骨朵,伸到了牆外,在外的兒孫也都陸續回家團圓,大人準備飯餐,小孩滿屋亂跑,陽光好的時候坐在屋前曬太陽,鄰里之間互串家門話家常。這一陣的繁忙與熱鬧是古村最美最暖的時光,此時來到這才能體會到別樣的“家”的味道、“鄉”的味道。這些在好多高度旅遊化的古村古鎮中已經頗為難尋:沿街的商鋪不僅是商鋪,還是家;傳統的不只是建築,還有生活方式。而這或許也正是餘西的特別之處,美在古韻,更美在家鄉味。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餘西宅院

無可奈何的消逝

當然在這樣一個缺乏開發,同時也缺乏保護的古村裡,年久失修瀕臨坍塌的房屋也不在少數,它們像老街巷中的傷疤,不願被提起卻又那麼刺眼。破敗不堪的院落,牆塌了,屋頂透了風,斑駁的橫樑裸露著,窗格鏽跡斑斑,不住人的屋子裡堆滿了垃圾,雜草叢生,像是風華逝去的老人一生中最後的光景。看著這樣的景像是惋惜、感嘆,更是無奈,有的東西終究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奈何都無力挽回。

隨著這些瀕臨坍塌建築一起正在消逝的還有在餘西曾經紅極一時的藍印花布。藍印花布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常被用作門簾、窗簾、床帳等等。然而隨著現代布藝行業的快速發展,藍印花布逐漸失去了市場,不得不轉而成為工藝品。即便這樣,依然沒有能夠很好地保護好這一工藝,老街上的藍印花布展覽館殘破的驅殼似乎就在訴說這一現實。如果不是誤闖入某戶農家,看到老式木床上掛的床帳,或許我也想不起它的模樣了。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老式木床上的藍印花布

正如逐漸被遺忘的藍印花布和破敗的老舊建築,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漸遠去。村裡居民食、穿、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傳統的設施開始不能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建築排水不好、不便設獨立衛浴、木板門安全係數不高存在隱患等問題困擾著生活在此的居民。年輕一代都選擇了離開去更大的城市、更大的世界,老一輩則選擇了留下過傳統的生活。留下的人也不是不向往城市裡便捷的生活,不是不羨慕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只是這些渴望都抵不上對“家”的依戀,再好的地方也比不上家鄉。留下的人守住了家,才有了每逢佳節遊子有“家”可歸、有“鄉”可愁。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瀕臨坍塌的舊宅

不甚和諧的音符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也提高了,因住房與生活需求拆掉老建築重建新樓的也不在少數,而傳統建築的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卻更嚴重了。這些新建的樓房穿插在傳統建築的街巷中,與傳統建築格格不入,彷彿古村落整體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難免讓人意趣索然。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不和諧的白色塑鋼門窗

【人居攬勝】邂逅餘西

新建的二層樓建築與周圍住宅風格、尺度不和諧


那麼,為了保護古村我們該做些什麼呢?這得有一個系統考慮。不僅僅是為了恢復整體風貌,也不只是為了讓更多人來這裡旅遊而增加收入,更是為了留住居住在這裡的人,留住我們的“根”,讓生活在這裡的人能夠繼續愛著這片土地,讓離開這裡的人能夠思念這片土地,讓來過這裡的人能夠記住這片土地。餘西,這個被遺落的江海明珠用其質樸、古老、殘破的身軀向世人傳達著古村真正價值所在。它的質樸讓浮躁的心變得寧靜,讓逐功趨利的心變得淡泊,讓思鄉的人有了歸屬感。開發與利用是古村的必然選擇,是體現價值的必然選擇,也是留住鄉愁的必然選擇。只是,當傳承與保護,開發與利用相矛盾的時候,或許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下古村作為精神載體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和鄉土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