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原文】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注】殽:

通“效”,仿效。饮食男女:指吃喝和生育。奥:室之西南角叫做奥,为室中最尊之处,引申为“主”。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译】政事,是国君用来安身的东西,所以国君的政事一定要以天为本,效法着天道来发布政令。发布于社神之祭的政令,叫做效法于地;发布于祖庙祭祀的政令,称之为仁义;发布于山川之祭的政 令,叫作‘兴作’;发布于‘五祀’之祭的政令,就叫做‘制度’。像这样施行政治,圣人用以安身的地位就稳固了。所以圣人参验于天 地,仿效于鬼神,以此来治理政事。依照着天地鬼神存在的次第, 便有了礼的秩序;玩味天地鬼神的喜乐,便知道民众如何治理。天有四时,地生财货;人有父母生养,有师长教育。这四个方面已经具备,人君只需恰当地运用它们。这样人君也就站在不会出差错 的地位上了。所以,人君是供人效法的人,而不是效法别人的人。人君是被人供养的人,而不是供养别人的人。人君是被人服侍的人,而不是服侍别人的人。人君效法别人,就一定会有过错;供养别人,则不可能满足众人的需求;服侍别人,就要失去地位。而百姓却是效 法人君来约束自己,供养人君来安定自己,服侍人君来使自己得到显贵。这样才能使礼教通达,名分确定,人人都乐于为人君献出自 己的生命而耻于苟且求生。所以人君用别人的智慧,但要剔除其巧诈;用别人的勇敢,但要剔除其中的怒气;用别人的仁爱,但要剔除其贪心。当国家有患难时,人君为社稷而死,称之为合宜;大夫 为宗庙而死,称之为正当。圣人所以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像一家,把 国中治理得像一个人,并不是凭主观臆想,而是必须懂得‘人情’, 通晓‘人义’,明白‘人利’,看清‘人患’,这样才能做得到。什么叫做‘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情感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 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 和悦,幼弟恭顺,丈夫守义,妻子顺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个方面就是‘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叫做‘人利’。彼此争夺,互相残杀,就叫做‘人患’。圣人用来治理七种‘人情’,维护十种‘人义’,讲究信用,维护和睦,崇尚礼让,消除争夺的方法,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之所在;死亡贫苦,则是人的大恶之所在。欲和恶两者就是人们心理上的大端。人们隐藏自己的心思,使别人不能猜测。美好和丑恶都藏在心中,不表现在外貌上。人君要想完全掌握人们心中的好恶之情,除了礼,还能用什么方法呢?人,是天地造化的功德,是阴阳相交、鬼神相合的产物,是五 行的精萃之气。天持阳气,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山河为孔穴而吞吐呼吸。分布五行于春夏秋冬四季,四季节气调和而有十二月。所以月亮在一月之中十五日由缺而圆,十五日由圆 而缺。五行的运转,依次互为终结。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为本始;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 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心灵,是五行万物之首,品尝美味,辨别声音,被服彩色而 生活着。圣人起来了,就以天地为本源,以阴阳为两端,以四季为权衡,以日星为纲纪,以月份为限量,以鬼神为徒属,以五行为材质, 以礼义为工具,以人情为田地,以‘四灵’为养畜。以天地为本源, 所以万物都能包罗;以阴阳为两端,所以情伪可以考察;以四季为权衡,所以农事得以劝勉;以日星为纲纪,所以事功可以有条理;以 月份为度量,所以功业就有准则;以鬼神为徒属,所以职事不会失守;以五行为材质,所以工作可以循环;以礼义为工具,所以行为可 以考核;以人情为田地,所以人成为主体;以四灵为养畜,所以饮食有来源。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原文】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shěng);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yuè);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

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也。

【注】淰:鱼类惊骇逃散 的样子。狘:兽惊走的样子。 三老:即“三老五更”,古代天子设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养之。窦:孔穴,通道。

【译】什么叫做四灵?麟、凤、龟、龙,它们是四类动物之王,被叫做四灵。所以,如果龙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鳞族部下也就尾随而来;如果凤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羽族部下也就纷然而至;如果麟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毛族部下也就乖乖归顺;如果龟已成为家畜,那就可用以占卜,预先察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菩草和龟甲,安排祭祀,座增降神,宣读祝辞和锻辞,设立种种制度。于是国人皆彬彬有礼,百官各治其事,百事都有规章,凡所行礼,皆有次序。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上帝,借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又祭土神于国内,借以昭示大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的种种便利;又祭祖于庙,借以昭示凡我族人均应相爱;又祭祀山川,借以昭示要礼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举行五祀之祭,借以昭示各种制度来源于此。所以,一天子在宗庙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太学中,有三老给提建议;在天子的身边,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奏乐、负责规谏的官员,尸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须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所以,祭天于南郊,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祭地于国,地上的种种资源就都可利用;祭祖于庙,孝慈之道就会得到推行;举行五祀之祭,各种法则制度就会得到遵守。由此看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礼而昭示其含义的。因此,礼必定源出于太一,太一一分为二,在上者为天,在下者为地’,天又转变为阳,地又转变为阴,阳气变为春夏,阴气变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圣人制礼,皆据此而颁降政令,这是取法于天的。礼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时,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也叫做义,具体表现为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项礼仪。所以说,礼义这个东西,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相接、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原文】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niè)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nòu)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

,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sǒu),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注】糵:酿酒所用的曲。耨:锄草。苑:郁结、阻滞。棷:通“薮”,草木丛生的湖泽。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译】只有圣人知道礼是不能废止的,那些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人,一定是由于毁弃了礼。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酿酒一定要 曲。但君子品德醇厚,如浓酒;小人品德浅薄,如薄酒。因而圣人操持着‘义’的标准,制定礼的次序,来治理人情。人情就好比是圣王的田地,圣王用礼来耕耘,用‘义’来播种,用讲学的手段来养护, 用仁爱的心理来收获,用音乐来使人安心接受。所以礼是义的果 实,符合义就是适宜的。因此即使在先王时代还没有的礼仪,也可 以依据‘义’来创制。义是区分是非的标准,又是衡量仁的尺度。符合标准的,符合仁义的,做得到就会强大。仁又是义的根源,是顺应天理人情的体现,得到了仁就会受到尊敬。治理国家不依靠礼,就好比没有用农具就去耕田;制礼而不以义为根本,就好比耕田而不播种;有了义而不学习,就好比播了 种而不去锄草;学习了但不用仁来统一,就好比虽然锄了草却没有收获;统一于仁而不通过音乐来使人安心接受,就好比虽有收获却不食用;有音乐使人安心接受但不能达到‘顺’的境界,就好比虽然 食用,却没有使人身体健壮。四肢安然,皮肉丰满,这是个人的健壮;父子情笃,兄弟友爱, 夫妻和睦,这是一家的健壮;大臣守法,小臣廉洁,官职合理安排, 君臣相互督促,这是一国的健壮;天子把德行当作车辆,把乐教作为手段来驾驭,诸侯按照礼仪互相交往,大夫依照法度排列次序, 士人根据信用考察功绩,百姓友好和睦共同生活,这就是天下的健壮。这也就是‘大顺’的境界。‘大顺’是用来养生、送死、敬奉鬼神的常道。达到了‘大顺’,万物聚积也不会淤塞,诸事并起也不会错 乱,细小行为不会有过失,深奥之理也会通达,茂密纷繁却能有条不紊,互相联系却又不相干扰,一同动作却不互相妨害。这便是 ‘顺’的至上境界。明白了‘顺’的含义,然后才会谨慎戒惧,守住君主的高位。礼因等级差别而有不同,该俭约的不能增添,该繁缛的不得 减损。这样才可以既维持情理,又调和矛盾。圣王制礼都是因顺 着天理人情,惯于山居的人不使他在水边生活,惯于水居的人不使他在中原生活,这样,人民就不会感到疲敝困乏。使用水、火、金、 木以及饮食,必定按照时节。男女相配,一定按照年龄。颁发爵位,一定依据德行。使用人民一定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就不会遭受水涝干旱螟蝗侵扰的灾害,也不会遭受凶年饥岁妖孽作怪的祸患。因此天不隐藏其道,地不隐藏其宝,人不隐藏其智慧。所以 天降下甘露,地流出醴泉,山中生产物资制成器物车辆,河里有龙 马背着图书出现,凤凰和麒麟也来到郊野,灵龟和神龙也可以养在宫池中,其他鸟兽的幼子胎儿也任人窥视而不受惊吓。这种太平 景象的实现,只是由于先王能够通过修礼来贯彻‘义’的精神,以诚信的态度来顺循天理人情,因此这才是‘顺’的实质。

国学经典礼记第二十九讲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礼运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