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

聿剑培训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原顺序第16段)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摘自网络这种浅显的解释,首先不符合逻辑,其次,不符合《论语》的儒家精神。

缠师对此的疑问在于,假设这种解释成立,那么就遗漏了中午,那中午死了,值不值?

真理具有两个层面:一种是物理。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科学是后验的,在试错中得以幸存。一种是情理。情理的价值体系,受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从家庭走上职场,与男性竞争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理变化。所以真理具有“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特点。以杨伯峻为代表对“真理”的理解只是一个静态的,所谓值得,看上去也没那么美好。儒家的道,“闻见学行”,修的是大道,如果没有去实践,那这种道不能算儒家之道。

儒家是一部君子学,教人如何成为君,也就是圣人。所以儒家的理论离不开人,人是最终的承担。对于《论语》而言,君子需要承担,行圣人之道最终达到不愠的世界。这就是儒家精神。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逃脱不开“天地人”的基础结构,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内涵。

朝与夕相对,从“时”来说,反映的是开始,结束的轮回;而“地”则是空间上的概念,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洲,条件是好是坏,这都是要不断的“固守”,“承担”行圣人之道,最终成就和谐世界;对于“人”而言,实际上是在生灭的轮回中,死死生生。生灭与不生不灭,一而二,二而一。大乘佛教讲究“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君子行“圣人之道”于众生,成就和谐世界,这就是不舍众生。儒家与佛家的思想在这一点上神奇的产生了碰撞。所以对人而言,简单理解就是,为了这样宏大的理想,出生入死;而往深了讲,就是君子“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成圣人而出生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缠中说禅新浪博客——《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论语》是以人为基础的,而人离不开承担,承担是儒家的精神所在。所以对“承担”的理解十分关键。


manw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孔子刚说完 “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乎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 这‘道’字就出在这里。   “士志于道”中的’道‘跟“朝闻道”是一样的意思 这里的 道 指的是政治理想即 仁政 。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 很容易的就知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在这里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把“闻道”二字看作等闲的“明白道理”那就未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奇门蔡大仙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是:“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译文是:“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这跟朱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最主流的解读,几乎所有解《论语》的书皆如此。但这样的解释实在是不能服众,也与常识相违。常识告诉我们,得到真理并不难,书上到处都是真理。难的是对真理发生真切的体悟,并切实去践行。正如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才是现实情形。

自古圣人稀有,最多的是普通人。“道”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庄子说得最干脆:“夫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把“道”讲给你,你也接受不了;“道”固然可以得,但是看不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道?佛家提出的“闻、思、修”三大次第,可为借鉴:听了一个道理,再不断加以思考、体悟,然后才能付诸实践,即悟后而修。这也就是说,从你得知一个道理,到你能够真正践行这个道理,中间其实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的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跨越,道理还是道理,自己还是自己,活了一生也不明白什么叫做“依道而行”。

所以,对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通行的解释是讲不通的。

那么,究竟如何解释才合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早晨听到真理,晚上能够死志于道,就算可以了。“死”有不顾性命,坚持到底,死而后已之意,比如死心塌地、死志、死拼等。

这样的解释,结合《论语·里仁篇》的上下文也很合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在4.9节,在前文的4.6节,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而其后的4.9节则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前后文的意思,无非都是在讲行“仁道”之难,真正把“仁”付诸实践的人,几乎没有:“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即使有,也只是做做样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他们都未能做到死志于道,所以孔子才会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夕”是最晚的时间。过了“夕”,人就睡觉了,如果还不能一心向道,这一天就虚度了,再也没机会了。当然,这个“夕”,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一生的“夕”。

雷地文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

很多人只是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如果早晨懂得了道理,即便晚上死了也不足惜。其实孔子这里说的朝夕,我的理解是人的一生的朝夕,这个“朝”也并非确指二十岁之前,还是三十岁之前,人的这一生只要能和道相知相遇同向而行,能悟道布道,也就知足了。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那“三个不后悔”。

“道”在中国古代经典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的《道德经》就写了两个字,一个“道”字,一个“德”字。前三十七篇说道,后四十四篇说德。老子谈道侧重于天之道,天道的特点是无私、公平、不言、守信;孔子谈道侧重于人之道,人道的光辉是仁义礼智信。司马迁在《史记》里有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的记载,《庄子》也有不少这样的记录。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曾说过,在十里八乡,有很多和他一样诚信的人,但是能做到像他持之以恒学习的人极少。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孔子开始研究《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把拴竹简的牛气筋都翻断了,可见他读书的刻苦程度。现在保留下来的《诗经》,也是孔子删减以后编辑的精华部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足”。这副对联写的是项羽破秦和勾践复国的恢宏气势。他们身上,同样体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和勇气。


环评红楼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字面理解“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这跟一般人的理解基本上一致。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有些想当然 ,细究起来又发现这样理解不合事理逻辑,本来是一句内涵丰富深刻的名言,这么一理解反而索然无味了。如 果进一步问“明白了(或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这值得吗?我们愿意这样做吗?”学生这才意识到这样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一个人一生要明白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明白一个就去死,那不知要死多少回。同时明白了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事。

“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从《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  一方面,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另一方面,“仁”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 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这一重担,不断克制自己的 欲望,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就一定 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 会”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这个过程不会终止,只有不断的提高,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  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 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嘿诗


借用昨天摘录的刘瑜老师的一段话: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足够清醒去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从经典到经验》”

闻道,可以理解为,知晓了世界的真谛。

当一个人获得了认知上的满足,心灵的宁静,便没有什么遗憾留下,心上再没有什么挂怀的。

活着,当然很好,但若教我此时死去,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因为我已获得我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世界和人生的真谛。

不恰当地类比一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北鸷


重新做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是,孔子说:“一旦有机缘领悟真理,就应该把过去的缺失,譬如昨天晚上,已经成为过去,重新做人。”

孔子勉励我们有决心求道,真正的改变和提升!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改变,但是改变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认识到正确的道理之后,做出真正的改变,让自己真正的提高。

我们经常会反省自己,到底怎样才能够提高呢?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告诉给了我们方法。我们要有新生的观念!

当我们认识到真理,就应该努力的做出自己的改变,主要就是将自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进行改变。实际上,当我们的内心做出这样的改变和提高之后,我们就是一种新生和提高!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难以自拔,应该拿得起放得下!


聿剑培训师


文化内涵是指精神上的开悟是很难得的,一旦开悟,就如死去重生,脱胎换骨一样,能够让人完全不同。孔子到了老年才能说出自己是不逾矩,也从侧面说明,没有人生阅历的闻道只是一种抽象化的说辞,而真正的闻道,是指那些向道而行的贤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其实践。很多人都是假闻道却无法践行。


赵章冲


真理或者是道是值得一个人穷极一生追求的方向,外界的小我之苦,肉身之痛不过云烟过眼


汨罗诗魂


早上得道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