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曲阜市是孔子的故乡,他是隶属于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曲阜向来以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为众人所知。曾经有人说过: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曲阜确实很古,千年的古柏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便种下。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古老的建筑,千年的古柏,曲阜古老的历史,曲阜还有这许多的古老的典故。

一:红绸罩龙柱

孔庙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孔庙大成殿前的十根盘龙石柱雕刻精美,以浮雕的手法,下刻波涛,上刻祥云,中间一条盘龙活灵活现,跃跃欲飞。这十根盘龙石柱堪称国宝,就连皇帝住的太和殿都望尘莫及。每当皇帝前来祭孔时,孔家人便用红绸将龙柱罩起来,担心被皇帝看见心生妒忌。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二、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在孔府大门上挂着一幅清朝纪晓岚题写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幅对联气势非凡,对孔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且这幅对联还暗藏玄机,上联中的“富”字,宝字盖上少了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向上贯通。其中的寓意就是:“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三、只喝人前水,不喝人后水

孔府的内宅是家眷的住所,外人不许擅入,女眷也不许随便出来。在内宅门旁有一个注水槽,地上还有一个地漏。挑水的人来送水,不能将水直接送入内宅,而是将身前的一桶水倒入注水槽流入内宅,再将身后的一桶水倒进地漏扔掉。为什么要将身后的一桶水倒掉呢?这就叫做:“只喝人前水,不喝人后水。”足见孔家人的“讲究”。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四、冷板凳

传说明朝宰相严嵩倒台前,来到孔府,想凭借亲家的关系,让孔家为其向皇帝说情。他来到孔府后,在门厅的板凳上坐了三个时辰,也没人来见他,最后严嵩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了。他坐的那个板凳,民间就称之为“冷板凳”。“冷板凳”的典故由此而来。也叫阁老凳。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五、“王”字变“干”字

孔子墓位于城北的洙水河畔,墓碑上用篆书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几个字。墓碑前有一石案,隔案看去,“王”字的下面一横被石案遮挡,看上去就是一个“干”字。原来皇帝祭拜孔子,属于帝拜王,违背礼制,但是“王”字变成“干”字,皇帝祭拜的就不是王,而是至圣先师,那么祭拜也就理所当然了。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六、携子抱孙

孔子墓的左侧是其子孔鲤的墓,在两座墓的正前方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墓。这种墓葬形式叫做“携子抱孙”,据说有利于后嗣的繁茂。子思也是著名思想家,是孟子的老师。传说孔鲤没有什么建树,整天无所事事,孔子便劝他研究些学问。孔鲤反驳道:“我现在不是很好吗!和你相比,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孔子想想也有道理,以后便不再勉强孔鲤了。


孔子故里曲阜有哪些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