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世说新语》

南北朝时宋国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学,曾编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这本书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各类人物一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时期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僧侣隐士,都包括在内。因为他的这本书,魏晋时期的那些人,长久地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典故

“床头捉刀人”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原文是这样的: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内容

先用白话文翻译一下:

魏武帝曹操将要见匈奴的使者,自己觉得长得不太好看,不能够威震远方的国家,就让崔琰代替自己,而自己呢,拿着刀站立在床榻旁边。会面结束后,就派人去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质高雅,非比常人;但站在旁边的那个拿刀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啊。”魏武帝曹操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匈奴使者。

这是《世说新语·容止》的第一篇,《容止》讲的是魏晋时期文人的容貌举止。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原因

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原因:

1、曹操心胸狭隘,妒贤嫉能。

2、曹操害怕使者对自己不利。

大家的这些看法,可能是受民间传说以及《三国演义》等的影响颇深。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给他打上了一个心狠手辣、心性多疑的负面标签。在曹操的世界,嫉贤妒能是常态,最有代表的事情就杀害杨修了。

在这个故事里,使者看出了崔琰不算真英雄,而曹操才是,所以论者认为使者很有眼光。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当时的大环境有两个:

其一,人们看重颜值。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何宴长得皮肤白皙,曹丕怀疑他涂了粉,在大热天让他喝热汤水,结果大汗淋漓,用衣袖擦脸,结果皮肤还是白白的。

此外,像夏侯玄、嵇康等人,都是以颜值而被人们称道的。

其二,当时人看重评价。

那个时期,人们喜欢谈论别人,也很看重评论,特别是名人的评论,比如许劭。当初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便可知当时人们是十分看重别人的评价的。

曹操让崔琰代替自己,正是基于这两点。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看来曹操对自己的颜值是十分不自信的。而崔琰呢,十足的大白脸啊。《魏志》是这样说崔琰的: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是威重。

疑点

不过,这个典故也有几个疑点:

其一,曹操是否真的嫉贤妒能、心胸狭隘。

由于民间故事的宣传,特别是《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地加持,曹操成功地被扣上了“奸雄”的帽子,而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就成了他“奸雄”的内涵。

在三国正史里,曹操是典型的爱才如命、任人惟能的人,当然,也不是那种心小得和针眼一样的人。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为了得到人才,曾经三次发布求才令,分别在建安十五年春、建安十九年十二月、建安二十二年秋八月,摘录部分如下: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钧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些求才令,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此外,在《三国志》里,也不乏曹操爱才的事例。《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备来投奔曹操时,程昱劝说曹操杀掉刘备,而曹操说: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另外,《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曹操擒获关羽后,特别厚待关羽。后来关羽辞曹操而奔刘备,身边人都要去追杀他,曹操却说: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曹操其实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人。曹操能够一步一步从弱小走到强大,进而统一北方,说到底,是因为人才。

如果典故里的使者真的是一个人才,我相信曹操的第一行动不应该是派人杀掉他,而是想尽办法为己所用。

一个人如果连人才都容不下,又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呢?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其二,曹操是否真的害怕使者对自己不利。

说到曹操害怕使者对自己不利,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使者会去传扬曹操不是真英雄;

一是害怕这样的人才在匈奴而威胁自己。

曹操长得丑,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又何必去掩饰呢?一个人是不是真英雄,并不是以他的颜值决定的,而是气质。

另外,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匈奴是“魏世匈奴遂衰”,它对曹魏并不能起到什么威胁。当时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不是匈奴,而是乌丸、鲜卑之类。

典故“床头捉刀人”里,曹操为什么要杀匈奴使者?

即使使者能够安全回到匈奴,也并不能威胁到曹魏。如果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威胁到曹魏,那在他来到曹魏之时,匈奴就应该已经强大了,可事实并没有;那他安全回去了,也不可能让匈奴成为威胁曹魏的人。所以,并不能因为他看出谁是真英雄而断定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退一万步讲,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才,也不可能留在曹魏,曹操真会杀他吗?如果真杀了,难道匈奴不会来报复吗?曹操在南方未定的时候,没事找事地给自己树敌一个,可能性不大。

《世说新语》是一部文学作品,他虽然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言行,但有些事情的真实性,需要去辨别。“床头捉刀人”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值得我们去探讨。如果这个故事是假的,谈论曹操杀掉匈奴使者的原因又有什么意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