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世說新語》

南北朝時宋國臨川王劉義慶愛好文學,曾編撰了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志人小說”《世說新語》。這本書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教科書”。這本書內容豐富,涉及各類人物一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時期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僧侶隱士,都包括在內。因為他的這本書,魏晉時期的那些人,長久地活在了人們的心裡。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典故

“床頭捉刀人”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原文是這樣的: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內容

先用白話文翻譯一下:

魏武帝曹操將要見匈奴的使者,自己覺得長得不太好看,不能夠威震遠方的國家,就讓崔琰代替自己,而自己呢,拿著刀站立在床榻旁邊。會面結束後,就派人去問匈奴使者:“你覺得魏王怎麼樣?”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氣質高雅,非比常人;但站在旁邊的那個拿刀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啊。”魏武帝曹操聽說後,就派人追殺了這個匈奴使者。

這是《世說新語·容止》的第一篇,《容止》講的是魏晉時期文人的容貌舉止。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原因

關於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原因:

1、曹操心胸狹隘,妒賢嫉能。

2、曹操害怕使者對自己不利。

大家的這些看法,可能是受民間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等的影響頗深。在《三國演義》裡,曹操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給他打上了一個心狠手辣、心性多疑的負面標籤。在曹操的世界,嫉賢妒能是常態,最有代表的事情就殺害楊修了。

在這個故事裡,使者看出了崔琰不算真英雄,而曹操才是,所以論者認為使者很有眼光。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當時的大環境有兩個:

其一,人們看重顏值。

《世說新語》還記載了另一個故事:何宴長得皮膚白皙,曹丕懷疑他塗了粉,在大熱天讓他喝熱湯水,結果大汗淋漓,用衣袖擦臉,結果皮膚還是白白的。

此外,像夏侯玄、嵇康等人,都是以顏值而被人們稱道的。

其二,當時人看重評價。

那個時期,人們喜歡談論別人,也很看重評論,特別是名人的評論,比如許劭。當初許劭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大笑,便可知當時人們是十分看重別人的評價的。

曹操讓崔琰代替自己,正是基於這兩點。據《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看來曹操對自己的顏值是十分不自信的。而崔琰呢,十足的大白臉啊。《魏志》是這樣說崔琰的:

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是威重。

疑點

不過,這個典故也有幾個疑點:

其一,曹操是否真的嫉賢妒能、心胸狹隘。

由於民間故事的宣傳,特別是《三國演義》深入人心地加持,曹操成功地被扣上了“奸雄”的帽子,而嫉賢妒能、心胸狹隘就成了他“奸雄”的內涵。

在三國正史裡,曹操是典型的愛才如命、任人惟能的人,當然,也不是那種心小得和針眼一樣的人。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為了得到人才,曾經三次發佈求才令,分別在建安十五年春、建安十九年十二月、建安二十二年秋八月,摘錄部分如下: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鈞於渭濱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這些求才令,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渴望。此外,在《三國志》裡,也不乏曹操愛才的事例。《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劉備來投奔曹操時,程昱勸說曹操殺掉劉備,而曹操說:

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另外,《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了另一個故事,曹操擒獲關羽後,特別厚待關羽。後來關羽辭曹操而奔劉備,身邊人都要去追殺他,曹操卻說: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曹操其實並不是一個心胸狹隘、妒賢嫉能的人。曹操能夠一步一步從弱小走到強大,進而統一北方,說到底,是因為人才。

如果典故里的使者真的是一個人才,我相信曹操的第一行動不應該是派人殺掉他,而是想盡辦法為己所用。

一個人如果連人才都容不下,又怎麼能容得下天下呢?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其二,曹操是否真的害怕使者對自己不利。

說到曹操害怕使者對自己不利,可能有兩個方面:

一是使者會去傳揚曹操不是真英雄;

一是害怕這樣的人才在匈奴而威脅自己。

曹操長得醜,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又何必去掩飾呢?一個人是不是真英雄,並不是以他的顏值決定的,而是氣質。

另外,據《三國志》記載,當時的匈奴是“魏世匈奴遂衰”,它對曹魏並不能起到什麼威脅。當時比較強大的少數民族不是匈奴,而是烏丸、鮮卑之類。

典故“床頭捉刀人”裡,曹操為什麼要殺匈奴使者?

即使使者能夠安全回到匈奴,也並不能威脅到曹魏。如果僅憑一人之力,就能威脅到曹魏,那在他來到曹魏之時,匈奴就應該已經強大了,可事實並沒有;那他安全回去了,也不可能讓匈奴成為威脅曹魏的人。所以,並不能因為他看出誰是真英雄而斷定他有經天緯地之才。

退一萬步講,他就是這麼一個人才,也不可能留在曹魏,曹操真會殺他嗎?如果真殺了,難道匈奴不會來報復嗎?曹操在南方未定的時候,沒事找事地給自己樹敵一個,可能性不大。

《世說新語》是一部文學作品,他雖然記錄了當時人們的言行,但有些事情的真實性,需要去辨別。“床頭捉刀人”這個故事的可信程度,值得我們去探討。如果這個故事是假的,談論曹操殺掉匈奴使者的原因又有什麼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