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原編者按】我們已經連續兩期介紹了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的訪談,對這部真實反應小龍生平的《神話再現》如何費盡心血,最後橫空出世的經過有了大概瞭解。這期正值李小龍先生去世33年忌辰,我們繼續邀請李志遠先生,就讀者朋友們特別感興趣的問題,介紹了他撲朔迷離的生平和鮮為人知的家世,浪漫率性的愛情生活,特別的訓練方法,以及疑團最多,爭議最大的,關於李小龍實戰能力的釋疑。裡面很多資料,都是首次披露,相信會讓喜歡李小龍的拳迷大快朵頤。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李小龍的身世一直有很多謎團,甚至有以訛傳訛說他有俄羅斯,甚至是德國血統,是不是真的?

李:小龍有外國血統是真的。他的母親出自香港有名的何東家族,曾經一度是香港首富,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何東家族一共4兄弟(何東居長)及三位妹妹,何東原名何啟東,洋名羅拔。二弟何啟福就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祖父,三弟何甘棠正是小龍的外祖父。所以,小龍與何鴻燊也是不出三代的表兄弟。他們的外祖父何仕文,是荷蘭籍英國人。據1988年《資本雜誌》專輯所述,何仕文其實是100%英國人,傳出何仕文為德國人,只因為其妻施氏嫁給何仕文及另一個英國人walter bosman前,曾嫁給過一個不知名不詳身世的歐洲人。

在這個混血家族中,以何甘棠長相最為中國化,相比兄長何東的西洋樣貌,令人難以聯想二人之兄弟關係。何甘棠當年擔任渣甸洋行買辦,同時亦曾經營糖棉生意。華南兩個最老的外國保險公司——諫當保險行和香港火燭保險公司的華股,大部分實際握在何東和何甘棠兄弟手中。除營商外,何甘棠因曾跟隨國內名醫蔡詠南學習過中醫,也被東華醫院聘為客座教授。

以下是外傳何鴻燊對叔公何甘棠的憶述:

叔公何甘棠,風流倜儻聞名香江,他娶妾娶到第30個頭上,才在家族的一片反對聲中“適可而止”。至於“外遇”以及有過一夜風流的女子,他自己說數也數不清。在何鴻燊於日本侵港期間在其大宅擔任接線生的日子間,何甘棠多次召侄孫前來細談,並曾笑道:“後生可畏,豔福不淺,比我年輕時還要風光得多!”

此外,尚有些相關資料:

何甘棠不單是首位勝出打吡大賽的華人馬主,更是馬會首位華人會員及華人馬主,並曾於戰時成為馬會首位華人主席。何甘棠也曾是擁馬最多的馬主,一度養馬達七十五匹,分置於兩個馬房。而何甘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愛駒,便是以其大宅命名的“甘棠第”。

位於港島衛城道7號的“甘棠第”,建於1914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於1971年購入該物業,一直使用至1991年。鑑於建築物的歷史和建築價值,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於1990年將之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甘棠第”於2003年由香港特區政府以港幣五千三百萬收購,再耗資九千一百萬修葺成孫中山博物館,何甘棠和“甘棠第”頓上報章頭條。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李小龍和琳達的愛情故事有很多版本。流傳最多的,是他街頭獨鬥四個流氓英雄救美,終成佳眷。實情是怎樣的?

李:英雄救美當然是以訛傳訛。那時候,李小龍在西雅圖到處進行武術表演,琳達已經注意過他。但琳達讀的是女校,和李小龍本來沒有機會接觸。湊巧有一次,她們學校的先生看中李小龍在傳媒節目及大學寫的《中國哲學》文章。在安排了一個哲學老師和李小龍交流過之後,感覺很有意思,就請李小龍到琳達的學校講演。

琳達自己介紹,聽課的時候,感覺李小龍象當時的一部著名電影《夢斷城西》其中一位男主角般充滿魅力,讓人心儀。但那時候,李小龍身邊總是有女朋友,琳達不夠自信去主動接近他。後來,受她的一個女同學邀請,跟李小龍學拳。有次,李小龍和她做練習示範。將她摔倒在地上的時候突然一面扶著她一面問邀約琳達去“太空針”的餐廳吃飯(太空針,是西雅圖專為萬國博覽會會興建的“地標”建築物)。那裡吃飯很貴,琳達問,是否下課後大夥兒一起去?李小龍回答,就我和你。琳達自然很開心,也就此和李小龍開始拍拖。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琳達哪方面的性格最吸引李小龍?

李:1999年,琳達來過李氏工作室參觀。我感覺她是個很感性,也很有風度的人,與廿多年前一樣,給人印象很深刻、很舒服。

李小龍的大嫂林燕妮曾經講過,琳達很賢淑,甚至比香港一般女孩子更具傳統東方女性氣質。所以,1965年那次赴港小住,琳達贏得李家上下稱讚。李小龍在接受電視、傳媒採訪時,也曾說琳達好得““冇得頂”(粵語:無以復加)

記:李小龍身邊出現的另外一個重要女人丁佩,又是怎樣一個人?

李:一個奇人。坦白講,我同她接觸的感受是,她到現在對李小龍都還是痴心一片。當年她在香港,以豔星形象走紅。但現在一心致力佛學研究和推廣。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李小龍。談到李小龍對她的意義,她的回答讓我想都想不到:她說:『小龍是我心中的佛。』

小龍去世幾年後,她嫁給當時仍為演員,尚未經營永勝電影公司的向華強(《賭神》、《黑金》的製片人),兩人雖於年前離婚,但多年來仍一直保持極佳關係,向先生再婚所出的兒子,也交由丁佩撫養。

我曾經問過丁佩——向先生對她如此崇拜李小龍有什麼反應?她回答:『沒什麼的,向先生也很喜歡小龍。平時當他發覺電視播出小龍的電影或片段,還會主動叫我去看。』丁佩對小龍的另外一句評論是:『認識他,是我一生最大的喜悅。』有趣的是,這句話竟然從丁佩、苗可秀、林燕妮、白韻琴等四位認識過小龍的女性口中不約而同的出現過。

記:琳達對丁佩有什麼評價?

李:1973年9月,當琳達重返香港就法院為確定小龍死因及進一步跟進行動而開庭“研訊”時,曾與丁佩一同出席小龍遺作《龍爭虎鬥》的試映會,期間兩人更不時交談。於記者就之琳達查詢,琳達親口表示,她和丁佩是好朋友。

記:李國豪之死,為小龍家族的身世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他對小龍是怎樣一種感情?

李:李國豪大概在十歲的時候,曾以郵寄交費方式報名成為香港一個小龍會的成員。我當時十六七歲,與該會負責人稍有交往,於知悉此事,又發現他們對此“特別”會員頗為冷淡後,便請纓代會方與國豪通訊,前後約有兩年。

那時候,我感覺到那尚處兒童時代的國豪,確是非常崇拜父親,並很想知道多點關於父親的事情。

1987年,李國豪來香港拍《龍在江湖》,那部電影的資金,主要是來自日本,起用李國豪並付出天價,只是想借用李小龍影響力爭取賣座成績。

但整個過程中,國豪表現很反叛。不想提,也拒絕模仿他爸爸,言詞間,甚至表現出對父親相當怨恨。

1992年,電影《烏鴉》籌備期間,曾因參與電視片集《功夫——90年代版》拍攝,並飾演男主角兒子角色而引似乎廣大龍迷強烈非議的國豪,對爸爸的態度終於有所改變。且對小龍徒弟透露,他感覺父親非常了不起,可以創造這樣多的成就。

甚至表示,假如邀請他拍《李小龍傳》,只要沒有他爸爸和媽媽的戀情情節,都不會拒絕接受。國豪臨死前,接受過一次記者訪問時則談到,一直不想被人當作小龍的影子,整天扮他爸爸。但現在就順其自然了,想重新認識他爸爸。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李香凝現在的近況如何?

李:現在沒有拍戲,嫁給了美國一個非洲文化研究學者。但這位學者目前是專職負責為李小龍追版稅。

記:李小龍自己有沒有崇拜的偶像?

李:這個就沒有公開表示過。但據他的徒弟口訴和書信透露,他很欣賞拳王阿里,收集了很多阿里的紀錄片進行觀摩,從他的移動步法,也看得出來一點阿里的影子。雖然兩人從未見過面,但後來阿里碰到小龍的弟弟李振輝就開玩笑的問到:“聽說你哥哥很想和我打一場?”

記:你認為李小龍假如在世,他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他有哪些具體的計劃?

李:我認為,這個問題與其由我瞎猜,倒不如舉一些實據讓各位一起參詳和推斷較為有趣。

事實上,李小龍在這方面,留下的材料不多,最主要的當然是1969年1月6日以白紙黑字寫下的《我的宏願》。不過,小龍會否如《我的宏願》所言,在80年代初,賺夠1000萬美元便退下來,致力享受喜悅及和諧生活呢?確是不得而知,惟根據他與愛徒及友好的談話,至73年去世前,小龍對武術的熱愛始終無減,例如73年8月赴美替《龍爭虎鬥》上映做勢之部署中,片商、律師固然在約見之列,但幾位愛徒,包括木村武之、依魯山度、馮天倫、李鴻新等,以至武術界摯友如李俊九、謝偉利、希活西岡,都曾直接或間接收到小龍的會晤約定。小龍在如此緊湊、重要行程中亦作類似安排,顯然足以認定為以下對話的體現版:

拍攝《龍爭虎鬥》期間,飾演島主韓先生的前輩演員石堅見小龍為電影勞心勞力之餘還不斷抽時間練功,便在化妝間趁著無人之際,向正在進行熱身運動的世侄小龍勸解道:小龍,以你現今在戲行的成就,不須練得那般辛苦,是放鬆下來的時候了。

而小龍的答覆是:『堅叔,對我來說,電影仍然是副業』……所以,小龍的去留,應是有跡可循的。

此外,若然我們察視到小龍在去世前一天,依舊把那套《3路攻擊》的新見解,細心工整地寫在武學筆記上,便知道小龍不是猝逝的話,他與武術的不解之緣肯定不會嘠然而終……

而電影發展方面,除武打動作片之外,我們亦肯定有機會“見識到小龍構思打造的“武道”式電影。此外,舞蹈電影、勵志電影更是他另一款“出品”。而至今仍凌駕荷里活的所謂“港式拳腳”,則極有可能在小龍發起的“電影武師公會”全力推動與開發下,晉至更高層次。

此外,亦有人就小龍的思維、談吐及魅力,判定他有足夠資格殺入美國政壇……不過,部分親近小龍的同儕卻對其背傷甚不樂觀,並認為小龍即使有機會年過40,餘生也大有可能須借輪椅代步。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訪談連載以後,很多讀者來信表示最關心的,是李小龍沒有公開賽戰績,那他實戰能力如何?

李:在李小龍的那個時代,美國還沒有全接觸的格鬥比賽,半接觸比賽形式也剛剛在空手道界興起。雖然李小龍的速度、腿擊,足以讓他揚威,而學生多次贏得“金手套”殊榮的著名拳擊教練馮天倫,打西拳出身的劉易斯,以至威盡80年代西洋拳壇的李安納度(拳王倫納德)均曾表示李小龍的手擊具有參加職業賽水平,但一早就主張武術全面化,並大力鼓吹NO HOLDS BARRED賽例的小龍,自然不會置身事外。

不過,正如他的“水”、“木板”理論一樣,小龍還是藉訓練學生屢創佳績來表示,即使參與這類玩意,他也是本錢十足,問題在於他不涉親自踏此渾水。

所以,指出李小龍沒有武術比賽頭銜,是確鑿事實,並無不可;然而以之來衡量或質疑李小龍實際水平,則欠公允,其罔顧當時態況之淺薄幼稚,可共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相呼應。

至於李小龍到底是不是格鬥家,由我來做評論當然缺乏說服力,還是讓看行家怎麼評價他。羅禮士是空手道冠軍,但他在電視上公開承認,他是李小龍的徒弟。貓王的保鏢米奇史東也是李小龍的學生。而曾經贏過全盛時期羅禮士的狄加度,他沒說過與李小龍交過手的具體經過,只描述“猶如和一個影子在搏擊,他總能提前預知對手的動作,並做出反應”另外一個空手道冠軍羅拔窩,也就是《龍爭虎鬥》和李小龍在賽場較量,因為偷襲最終被李小龍打死的那個演員。

一次拍戲結束後,劇組裡面那個西方女演員向李小龍問起電影動作與實戰武技的分野時,李小龍就和羅拔窩以對手擅長的半接觸空手道方式打了一場,李小龍贏了。羅拔窩要求再打一次,結果,還是李小龍贏。

此外,當觀乎著名自由搏擊拳王“噴射機”賓尼在談到與李小龍街戰時,也說表示自己沒有勝算。加上巴思'路頓、拿'奔納、馬克'亨等UFC、K-1、PRIDE賽事箇中王者及好手對小龍的推祟尊敬,俱應列作極備份量及存有公信力的輔助思考資料。

對李小龍實力的質疑和反思,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出現。例如泰拳大行其道年代,連小龍的揚名基地——香港——也曾掀起一浪又一浪嚴苛批判。惟最有趣的,是站出把這類嘲言疑惑一再壓下去的,竟是致力推揚並帶起泰拳熱潮的圈內領導或表表者如徐家傑(坤青)、韋慶、陳惠敏、盧惠光、黎肇榮等等。不過,由於身份問題,這批“達人”對來自詠春或傳統國術門派傳來的微弱反調,則無能為力矣。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海沃德·西崗


到了2000年,當綜合格鬥開始大行其道,近似爭論又在國際武壇此起彼落。於正反兩方面輿論相繼纏夾之際,美國著名柔道家西崗終按捺不住,發表了一篇對這場辯論影響力的文章,他在其中寫道:

“李小龍現在不能回答你們的問題,但以我與武術的淵源,我自問是具有一定資格來做個評價。


在個人40多年來習武經歷和戰績,無論在站立戰、臥戰或綜合式格鬥中,可以讓我感到吃驚和詫異的人不多。但與李小龍每次交手,卻總令我有此感覺,因為不論技術和內容,小龍總會不斷推陳出新。


對他的參加比賽實力,我完全不存懷疑,於沒有規例的實戰場合,我更認為李小龍的‘可怕程度’,應該是比賽的四倍。”

西崗更在文章中,談到他有一次和李小龍的交手感受——於站立對陣當中,李小龍一直令他無所適從。那次,兩人交手不久,紅了眼的西崗,決定與小龍終極一拼:

“我便主動躺在地上,並示意李小龍來進攻,好讓他嚐嚐闖進柔道冠軍天地的滋味。


李小龍立即與他保持距離,對峙一會兒後,再退,在示意表明不會參予‘臥地’邀請之餘,卻平靜的對我說:‘你最好一直躺在地上不起來。’”

小龍去世前,湧現過不少聲討、挑戰噪音,傳出過大量繪聲繪影故事。而《黑帶》雜誌甚至出了幅漫畫,畫中有棵樹,上面貼上好像懸賞搜捕棕熊的海報,所不同的,是那張旁邊佈滿彈孔,站有手拿獵槍,剔著牙籤獵人的寫上搜捕季節開始字句通告,所畫的,不是林中猛獸而是小龍肖像。

但有趣的是,由小龍逝世後,站出來說話的,都只是說被他揍過,卻從來沒有人敢領受我打敗過李小龍的花環。所以,在那個視頻資料缺乏的年代,用李小龍沒有參加過實戰來否定他的實戰能力,是缺乏客觀公正的。如果他沒有讓人心悅誠服的實戰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這樣多有實戰成績的武術家的推崇。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李小龍1966年開始即全面開展全接觸自由搏擊的對抗訓練,訓練對象均為帶藝投師弟子或美國頂尖冠軍們


記:我有個疑問,如果沒有大量和高手的實戰訓練,如何保持格鬥必須的判斷和反應能力?

李:李小龍沒參賽,不代表他沒有實戰訓練。從他倡導跳下游泳池游泳,不要在站在岸上游泳就知道他是極力鼓勵實戰訓練的。

至於和高手進行實戰訓練,也不只是在比賽場上才可以獲得。李小龍在洛杉磯開拳館期間收費很高,但也可以不收費,前提是,肯和他做實戰訓練。當時有不少知名高手,好像贏過鼎盛時期的多屆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的波多黎各高手狄加度(迪爾加多)、西崗等等都在他那裡訓練。只要沒有拍戲,每個週末,他都會在自己很大的後花園舉辦聚會,和朋友們訓練跟實戰。也是李小龍徒弟,手下有六位金手套拳手的馮天倫,也帶了不少高手徒弟來參加。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李小龍有沒有真實的格鬥較量的視頻資料?

李:有,非正式的。也是在拍《龍爭虎鬥》期間,有個差不多一米八的武師,堅持要和李小龍較量,最後就在片場打了一場。

具體情況是目擊者石堅及拍攝下當時情況的攝影師黃亨利分別親口向我憶述,證實資料方面,就要等待黃亨利的傑作有否機會出土了。據石堅稱——當時情況很快,沒能看得很清楚,只知道一開始,李小龍就猛撲過去,跟著是對手貼牆半跪地。小龍已上前封位並用前手撐壓對手頸側,在後手跟上時,他覺得小龍是有點遲疑,大概是不決定是否再攻擊。最後,小龍還是一拳打下去KO對手。

而拍幕後花絮的黃亨利,剛好沒有收工,把整個情節都拍了下來,他的憶述與石堅有六、七成雷同。但他並沒有像石堅及當時其它武師般看不清小龍的第一擊,甚至要就第一擊是拳還是腳來個賽賭。因為他當時的位置角度,清楚看到小龍第一擊是用了兩下腿擊。這條片段,就如其它花絮般悉數寄返美國華納,在上世紀末,他曾應華納公司安排到總片倉巡認,可惜沒有收穫。

記:李小龍的速度的確是快得匪夷所思

李:是的。林燕妮也給我講過一個“李小龍的一秒”的故事。

1965年,他回香港,和林燕妮出席完港島區舉行的留美同學會宴會後,便一起搭乘小輪返回九龍。海面風很大,小龍就脫掉外衣給林燕妮披上,露出粉紅色恤衫。

這時候,有四個飛仔就在旁邊指指點點,出言不遜。小龍曾警告他們馬上“收聲,否則‘肯定’他們會出事”。因為當時在船上,雙方都沒有動手。但當船靠岸,四個飛仔就先上去,坐在碼頭前的旗杆處等著要對付小龍。小龍護送林燕妮上岸看見後,讓她站開一點,然後就猛撲了過去。驚惶失色的林燕妮感覺“只有一秒”時間,即見到對方有兩個人已倒在地上,另外一個人拔腿就跑,剩下目瞪口呆的那個,只過了不知所措的“一秒”,便雙手捂著臉蹲在了地上。

不過,以上或類似的交鋒軼事,都是由他人憶述,小龍本人對此等事故,一直都保持著沉默泰然態度,甚至絕口不提。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那段著名的唐人街國術代表黃澤民到李小龍處踢館的詳細情節是怎樣?

李:這段也是經歷琳憶述,大眾方悉經過概況。

當時李小龍剛由東岸返家,還染上傷風感冒。懷著李國豪的琳達到拳館與丈夫會合時,正好碰到代表當地國術會的黃澤民一共七個人上門找李小龍談判。

之前,他們知會過小龍,勸誡他不要教外國徒弟,否則便會要小龍難受,卻沒說什麼時候會到來。這次預先也沒有通知。雙方講了一會,最終都不能談妥。

李小龍當時表示,既然是你們找上門來,何時、何處及如何打就由我決定——那就是即時、即地、沒有規則、完全放開來打一場。

動手的時候,李小龍的徒弟嚴鏡海在旁嚴禁監視不下場的其它幾個人,好讓李小龍和黃澤民單獨較量。

這一戰,前後一共打了三分鐘,整個經過就是李小龍不停的追著1.8米身高的黃澤民打,對方就滿場閃避,大部分拳只打中黃背。最後李小龍終擒住對方,以鎖技將黃壓在地上後並問對手:“夠了沒有?”當黃回答夠了。李小龍便“抓住黃澤民衣領,把他一直拖到門口扔出去”,這是琳達的原話。

而黃澤民到八十年代的時候,才出來聲稱有另外一個版本,說一共打了15到20分鐘,還說要告琳達75年寫的內容失實,惟最終還是沒有下文。

記:這段交手經歷對李小龍有什麼影響?

李:事後,返回香港奔喪的李小龍曾寄給徒弟嚴鏡海多封信函,內容都是一些針對改良詠春的新發現及見解。同時說到,要提高威力、速度和爆發力。但數封信後,李小龍說道,詠春已經改無可改,只得放棄。或者可以講,這一事件,對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有直接的影響。

記:除了這一事件,李小龍還遇到過別的上門踢館的事件嗎?他一般是怎麼處理?

李:有的。當時空手道,唐手道都有派過人上門要求切磋。

如果李小龍在就由李小龍負責處理,如果不在就由依魯山度處理。這時候,李小龍會表示歡迎切磋交流,但要等課後,於是那些人總先會在一邊觀看,不久即藉故或砌詞道別離開。

因為他們通常會被小龍學生的訓練強度及程度弄得意興闌珊,若再放眼細看,還極有可能發現到,他們界內明星如祖·劉易斯(喬·劉易斯)、羅拔窩(鮑勃·沃爾)、狄加度(迪爾加多)等人竟然正在此處一角默默苦練,於超級高手或祖師輩當前,他們選擇知難而退,無疑是最合理和明智的。

記:小龍自己對這些挑戰者是怎麼評價的?

李:正如先前所說,李小龍從來未公開評論自己的交手經歷。

這一點,綜合格鬥、前UFC世界冠軍巴思·路頓便和小龍很相近,至於巴思就此的解說是否接近小龍觀點,則不得而知,卻有一定啟發性。巴思說:『不要問我怎樣怎樣在實戰中結果對手,因為街上找麻煩的傢伙,99%是沒有技術、缺乏訓練的渾人,幹掉這些人,試問怎值得掛在口邊,更沒有什麼值得自豪或吹噓。』

所以,小龍就挑戰對香港記者的發言——『我已經過了要證明自己的階段。』顯然比巴思更加言簡意賅。事實上,即使小龍尚處“要證明自己”層次,處理手法也是十分灑脫。例如那位一米八幾,代表紐約國術館找小龍“講數”,曾在紀錄片中形容『遭小龍踢中,遠較給職業橄欖球選手撞中難受』的錢姓螳螂拳師傅,便表示小龍曾教他如何向支派他的人“友好”交代——小龍說:『你回去後,怎樣回覆他們也沒有問題,說給我揍了一頓也好,說打了我一頓也可以,總之一切由你決定。』

“平常心”確足以形容小龍對各次挑戰的態度,即使是令他印象深刻的黃澤民,小龍亦沒有公開評論過,充其量亦只能他們師徒間來往書函中,找到一點兒端倪。(小龍在致學生李鴻新的其中一封信件內,曾以“奔跑者”來形容黃澤民)。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記:李小龍最有威力的是什麼單項技術?

李:李小龍講過,拳力要練得像腿擊般重,腳要練得像手一樣靈活。具體是那一招,我真是沒資格答,但據依魯山度表示,小龍的上擊拳(UPPER CUT)確是厲害得無法形容。

記:李小龍的腿法非常凌厲,但以他的悟性,為什麼會沒想到使用更厲害的脛骨掃踢?

答:這個問題我也疑惑過,還親自問過依魯山度。他回答,小龍不是不曉用脛骨掃踢,相反的,他還掌握得很好。因為在他與小龍首次接觸時,就著了此踢道兒,以後幾天也要跛行

小龍之所以對此技術一直有所保留,主要是街頭實戰當中,運用脛骨掃踢的顧忌,遠較擂臺倍增。周圍的桌椅雜物,以至對手的膝蓋手肘,都會是脛骨的天敵,一旦脛骨受創,戰鬥力即會直降,所以,小龍避免用脛骨硬撼之餘,卻樂於用其特製的鑲鋼鞋頭,來代替脛骨那股殺傷銳勁。

此外,他更非常重視攻打對手腳脛、膝蓋的技術與鍛鍊,而且極之欣賞這類襲擊造成的創傷效果畢竟,最簡捷重挫敵人,乃小龍武學的一貫主張。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李:依魯山度介紹過,小龍有塊兩米高,一米寬的油膠布。訓練的時候就掛起來,對著它連續猛擊來訓練爆發力,擊打的目標是油膠布背面兩寸的位置

記:依魯山度是如何拜入李小龍門下的?

李:依魯山度和美國空手道之父艾文·柏加都是菲律賓人。1964年長堤空手道,就是艾文·柏加舉辦的,依魯山度是裡面的工作人員。李小龍的現場示讓依魯山度由衷佩服,從此加入李小龍的學生行列。

記:你能否用一個字形容李小龍給你的感受?

李:。(粵語,厲害,能力和氣質超群的意思)。

他是一個獨立特行,非常聰明,有高超判斷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開拓者。這個世界,有很多他這種具有超群人格和思想魅力的人,在不同領域推動和改善了世界。但我認為,在武術領域,他是獨一無二的思想家和開拓者

他信奉的那句“我思故我在,我行我路。”都證明他是個一生探求真理,和全力以赴實現理想的先行者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採訪完畢,我們再次多謝李志遠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一個睿智又暴烈,生機勃勃,真實率性的李小龍。他短暫一生的傳奇影響力,跨越時空,種族和國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

雖然和我們相隔遙遠,但他獨特的精神魅力,深刻的武學思想,仍然猶如天火橫空而過,照亮了一向昏暗的武術天空,帶領千千萬萬曾經如你我一樣的功夫盲眾,走出武學的迷途

現在,李小龍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大半個世紀,但他繼續獲選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銅像同時聳立在遠隔千里的香港和波斯尼亞,分別用以供人仰慕懷念,和作為民族和解,跟團結的象徵。我們感謝李小龍先生對武術的傑出貢獻,更感謝他精彩的人生奮鬥,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麗的個人實現的勵志畫面。

我們還原李小龍,再現神話,不僅僅是提供娛樂,滿足獵奇。更主要是,希望這篇文章,是一根指向李小龍的手指,能為正在武學道路艱難跋涉的讀者朋友,提供一個值得追隨和超越的目標

僅以此文,紀念李小龍先生。


畫龍點睛 神話再現:李小龍傳記作家李志遠先生訪談錄(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