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1.尋根莫珀斯

馬禮遜出生於英格蘭北部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小鎮莫珀斯(Morpeth)一個叫布勒格林(Bullers Green)的一個簡樸農家,位於紐卡斯爾北部25公里處。2020年的1月底,我來到了這個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小鎮。莫珀斯直通火車,由倫敦可直達紐卡斯爾,轉車20分鐘即可到達。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馬禮遜在翻譯聖經(鋼板畫)

冬季的英格蘭,每天都是陰天細雨,這幾天太陽卻露出了笑臉,難得的藍天白雲,這個尋根之旅心情大好,感謝上天的恩賜。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Bullers Green位於小鎮西北角

Bullers Green位於小鎮的西北方向,早上陽光明媚,從東方直接照射到街道上,街道的地面還有些潮溼,根據地圖指引很快就找到了,地名標誌旁邊就是馬禮遜的出生地: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馬禮遜出生地

門棟的上方有一個牌子,標誌這是馬禮遜的出生地,房子已經被重建了。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門棟上面的銅牌

看到有人來參觀,這裡的住戶一位英國老太太熱情地打招呼,和她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她說這裡的房子已經重建,已經不是兩百年前的樣子了,但是街道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兩百年前的樣子,同時她也有點遺憾地說,現在很少有人來這裡參觀。

周圍街道還是200年前的佈局,建築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相似度,這是故居周圍不同方向的現狀,從中可以體驗到古樸的氣息。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既然是這樣,就去這個小鎮去看看吧,體驗馬禮遜兩百年前的生活環境。在馬禮遜故居的南邊是一條名叫旺斯貝克的小河,這條小河圍繞著小鎮環流,最終向東匯入北海。

冬季應該是旱季,水流不大,河水還在緩緩地流淌,奔向東方的大海,聽著水流的聲音,馬禮遜幼年是否在這河邊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呢?其實他只在這裡生活到三歲就離開了。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馬禮遜故居附近看到兩座天主教堂,第一座離馬禮遜的故居僅有百米距離,名叫St. James The Great,在故居的東方,1846年建成。第二座教堂距離差不多,在東南方向,離小河不遠,名叫St Robert of Newminster RC Church。都是馬禮遜歸主以後建立的,這次並沒有去專門瞭解教堂情況,在附近並沒有看到基督教堂。不知道這個安靜的小鎮現在的新教信仰是什麼樣的狀況。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St. James The Great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St Robert of Newminster RC Church

走在小鎮的街上,感受200年前的生活,第四張照片中的鐘樓叫做Morpeth Clock Tower,建於1604年與1634年之間,距馬禮遜故居也就是五六百米的樣子。這座鐘樓應該是馬禮遜生活年代的一個標誌吧。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小鎮掠影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小鎮掠影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小鎮掠影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Morpeth Clock Tower

這是 附近的一個小城堡,還留有足夠的歲月痕跡,應該是馬禮遜時代的建築,找不到相關的歷史資料。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匆匆的步伐,只是走馬觀花,看看馬禮遜成長的環境,追溯一下兩百年前的英倫風情,也是一種紀念。至今馬禮遜到華已經有二百一十多年了,在清朝閉關自鎖的年代能夠不遠萬里來到遙遠的東方,把復興中國作為自己的畢生奮鬥目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學習,給我們力量,讓我們能夠建立好我們自己的屬靈世界。

從城堡到鐘樓,靜靜的小河,寂寞的街道,家鄉已成為歷史,他已經被當地人逐漸淡忘,馬禮遜及其後代把一切都因著信奉獻給了上帝,全部留在了中國,他一定還在天上注視我們,為中國的復興祈禱。

2.尋根巴恩斯利

戴德生出生於英格蘭中部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的小鎮巴恩斯利(Barnsley),這個小鎮位於利茲和謝菲爾德之間,是以煤礦和玻璃而著名的工業重鎮,現在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失昔日的光彩。2020年的1月底,我來到了這個位於英格蘭東中部的小鎮。巴恩斯利直通火車,由倫敦可直接到達。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中國內地會歷史記錄

冬季的英格蘭,每天都是陰天細雨,前一天還是被低層的雲覆蓋,天氣預報也是陰雨。天還沒有亮就踏上了路程,啟程後藍天漸漸亮起,太陽慢慢升起到天空,難得的藍天白雲,這個尋根之旅心情大好,感謝上天的恩賜。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巴恩斯利位於利茲和謝菲爾德之間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戴德生現存14個足跡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小鎮周圍三處位置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小鎮內十一處位置

下了火車,拖著重重的行李箱(沒有找到存行李的地方),開始了尋根道路,根據介紹景點示意圖,對照Google地圖,很容易找到每一個地方。

走進城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宏偉的市政廳,前面立有一個紀念一戰和二戰英雄的雕像,向右轉彎向第一個目標進發。

看到紅色的牌子就到了正確的地方Cottage near the top of Old Mill Lane(3),這是一家地產公司,1777年戴德生曾祖父及祖父生活過的地方,克服種種困難在此傳教。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Cottage near the top of Old Mill Lane(3)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紅色指示標牌

看起來這裡的房子已經翻新,沒有任何歷史的痕跡了。

由於陸續有來訪的華人參觀戴德生的家鄉,這裡成立了Hudson Taylor Group並於2012年安裝了中英文對照的紅色指示牌,並設計了參觀路線。一共十四個地點,這次根據指示找到十一個,其他三個距離較遠(列表中的1,2,14,在第一張地圖中),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準備充分,很遺憾這次沒有去。只要看到這個紅色的標牌,就是到了正確的地方了。

從此往南100米的樣子,有一個古老的教堂,為教堂St Mary's Church。走過教堂很快發現對面的紅色牌子,這是一座正在出租的房子,內部在裝修,是戴德生於1847年曾經工作過的銀行,Wakefield and Barnsley Bank(13),當年15歲的戴德生在這個銀行做初級文員,在這裡他將自己的心放在財富上和世俗的快樂上。繁重的工作導致眼睛發炎,藥物治療無濟於事,經過九個月的記賬後不得不辭職。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Wakefield and Barnsley Bank(13)

The Old White Bear Inn(4)根據指引來到的地方是巴恩斯利大學,這裡是城市中少有的現代建築:這裡是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年6月17日-1791年3月2日,衛斯理宗和衛理公會的創始人,他所建立的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四個地區,帶領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1786年6月30日佈道的地方,戴德生曾祖父戴雅各在此接觸過衛斯理。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The Old White Bear Inn(4)現狀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原始 The Old White Bear Inn (4)

約翰•衛斯理至少有20次經過或拜訪了巴恩斯利,並可能在該鎮短暫停留了3次。1786年6月30日星期五造訪巴恩斯利,這是他唯一一次的佈道。中午他前往Old White Bear Inn(右圖);午飯後下午1點30分左右,他走進院子向集會的人群宣講。衛斯理登上一座附屬建築的臺階上進行了佈道,許多熱心的人群聚集在院子裡,他的誠摯、真實和力量得到了人們的深刻回憶。這個臺階現在保存在Emmanuel Church on Huddersfield Rd。

往前一百米,這裡有一個教堂,Westgate Chapel on Pinfold Hill(5),Pinfold Hill 當時可能稱為Pit或Coal Pit Hill,是由戴德生曾祖父牽頭於歷時三年於1794年建成,1810年完成改建,舉行了獻堂典禮。這個建築還是當年的教堂,現在仍用於聚會,背後緊靠的建築是Lamproom Theatre。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Westgate Chapel on Pinfold Hill(5)

往下走幾步,就到了戴德生的祖父戴約翰的第一個家和工作坊的遺址Pinfold Steps

on Shambles Street(6),在這個臺階的上面,現在只留下古老的臺階了,在臺階的下面牆上看到一個紅色標牌。1799年5月,戴約翰與瑪麗•謝潑德(Mary Shepherd)在達菲爾德的諸聖堂結婚,住在臺階上的一座自己建造的堅固的平房中。戴約翰是長子,17歲時父親去世後即擔負起家庭重任。戴約翰和瑪麗一共有七個孩子,三個女兒,四個男孩子,第二男孩子戴雅各即是戴德生的父親。戴約翰和瑪麗在聖經班教小孩子們,後創建了週日學校(Sunday Schools)召集未受教育的孩子們,開學那一天擠進來六百多孩子。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Pinfold Steps on Shambles Street(6)

向南過了環島,走到了主路的南邊,到了39 Pitt Street on the Corner of York Street and Pitt Street(7)。戴約翰於1823年在此蓋了房子,目前這裡是圍著院牆的平地了,房屋已不見蹤影,也無法進入。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39 Pitt Street on the Corner of York Street and Pitt Street(7)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原始 39 Pitt Street on the Corner of York Street and Pitt Street(7)

戴約翰於與瑪麗及其子女於1825年搬入這所房子,房內包括了自己的工作坊。當年戴約翰和瑪麗以他們的榜樣鼓勵孩子,並通過祈禱和教導來支持他們建立基督教信仰,幫助孩子們在一定範圍內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看照片這是一座典型的英式樓房,可惜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家庭的影響下戴德生的父親戴雅各19歲時成為衛斯理衛理公會的傳教士,戴雅各具有強大而有力的個性,他以堅強的基督教信仰而聞名,他嚴於律己,對信仰有堅定的決心。照片是外部環境,左面高牆內就是住所舊址。

轉往城裡走去,不遠處就是一個目的地,Manse Chambers on Pitt Street(8),是本傑明•戴德生牧師的家。本傑明•戴德生牧師和太太及其子女於1824年到達這裡並在此居住,與戴約翰家庭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本傑明•戴德生牧師的女兒賀雅美后與戴雅各結婚。現在好像是牙科診所,大門緊閉,沒有任何在營業的氣氛。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Manse Chambers on Pitt Street(8)

在馬路的對面是戴德生的祖父1846年10月8日在此見證衛理公會教堂開幕的地方,Methodist Chapel on Pitt Street(9),此教堂當年建造花費5000英鎊,戴德生曾於1891年在該教堂向會眾演講。現在這裡是遺址了,沒有留下什麼建築。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往前走一點是一座教堂,Salem Wesleyan Reform Chapel on Blucher Street(10),這座教堂建於1825年,它可容納350人,於1852年開放。初期為公理會教堂,1857年在與衛斯理教會發生糾紛後被出售,並於1858年重新開放為衛斯理改革教堂。教堂有一塊紀念戴雅各“本鎮傑出公民”黃銅銘牌。戴德生於1861年曾在這個教堂中宣講,招募傳教士,為中國內地會籌集資金。目前教堂還在用於禮拜,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並沒有活動,在教堂的網站上找到了一張內部的照片。編號7-11這幾處的位置比較集中,就在幾十米範圍之內,也非常好找。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Salem Wesleyan Reform Chapel on Blucher Street(10)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Salem Wesleyan Reform Chapel on Blucher Street(10)

不遠的前面馬路對面,是一座宏偉的建築,原來是座教堂,Wesleyan Methodist Association Chapel Opposite Salem Chapel, Blucher Street(11),建於1829年。戴德生曾在此參加會議,1860年週日學校老師宓道生(James J. Meadows,又譯梅多斯)夫婦加入戴德生寧波差會的地方(中國內地會的前身),他是寧波差會派到中國的第一位宣教士,後來在中國辛勤勞工作了半個多世紀。建築物的正面裝飾於1901年添加。在1958年被巴恩斯利英國合作社收購,不再是教堂,1982年成為希望之家教堂和基督教學校。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Wesleyan Methodist Association Chapel Opposite Salem Chapel, Blucher Street(11)

根據指引向市中心方向走去,街道兩側還保持著古老的痕跡。走進小鎮的中心區商業化較濃厚,人也漸漸多起來,走了幾分鐘來到了最後一個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戴德生的出生地,21 Cheapside in Cheapside, the birthplace of James Hudson Taylor(12):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21 Cheapside in Cheapside, the birthplace of James Hudson Taylor(12)

非常遺憾,看到的是現代建築,是一家藥妝商場,一切都消失殆盡: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21 Cheapside in Cheapside, the birthplace of James Hudson Taylor(12)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原始 21 Cheapside in Cheapside, the birthplace of James Hudson Taylor(12)

戴雅各十四歲到外埠去當學徒主攻藥劑學,七年之後,即1827年才學成回家。父親預付了一筆錢,他能夠在21 Cheapside繁忙的市場租房開了一家藥店,在償還父親的貸款後,他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家。獲得穩定的固定收入後,於1831年4月5日在漢柏頓巴頓的聖瑪麗教堂與訂婚七年的賀雅美結婚,1832年5月21日,第一個孩子出生並以父母雙方的名字命名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James Taylor 與Amelia Hudson)。(上圖左面最上面窗戶對應的房間是戴德生出生的房間)

現在這裡是小鎮的中心商業街,為了商業利益這裡早已被拆遷了,不過藥妝商店至少與原來的藥店還有一些聯繫。拍照以後在這裡停留了一會,然後抱著一點點的失落走向火車站,進入車站附近的一個頗具規模的遊客中心裡,並沒有找到任何有關戴德生的資料。

回來以後根據資料,查到了這次沒有去的三個地方:

第一是戴德生的曾祖父租住過的房子,Cottage at Staincross(1)Paddock Road。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Cottage at Staincross(1)

Staincross位於小鎮北部,距離約五公里,1776年2月1日戴德生的曾祖父與伊麗莎白•約翰遜(Elizabeth Johnson)結婚並住於此地。戴德生的曾祖父加入了約翰•衛斯理帶領的新的復興運動,後來稱為衛理公會,在Staincross建立了第一個衛理公會。

第二是位於小鎮東北部的教堂Royston Parish Chu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2),距離小鎮六公里,建於1234年以前,是英格蘭僅有的三個教堂具有凸肚窗的教堂之一。1776年2月1日戴德生的曾祖父在此舉辦婚禮。浸信會(Baptist)是17世紀從英國清教徒獨立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主要宗派。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Royston Parish Chu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2)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Royston Parish Chu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2)

最後一個衛理公會教堂Emmanuel Church Huddersfield Road(14),位於小鎮北部,由Methodist Church 與另外兩個工會在2000年建成。在Old White Bear Inn拆除時,將臺階作為古蹟移到這裡進行了保留,就是約翰•衛斯理於1786年6月30日在Old White Bear Inn院裡宣道的使用的臺階遺蹟。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Emmanuel Church Huddersfield Road(14)

尋根旅程——馬禮遜與戴德生家鄉之行

Old White Bear Inn院裡宣道的使用的臺階

最後說一下The Barnsley Hudson Taylor Group

為了紀念戴德生,經過多方呼籲,2011年8月25日,Hudson Taylor Group舉行了成立大會。會議由邁克•羅西特(Mike Rossiter)主持,來自各個地方教會和基督教教派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自從那次會議以來,該小組繼續定期聚會,約翰•福斯特(John Foster)MBE擔任主席,並引起了世界各地的關注。2012年5月,戴德生步道正式開放,如今巴恩斯利地區周圍有匾額,上面標有14個歷史古蹟。

2015年6月,戴德生的後代戴繼宗牧師參觀了這條步道,提供中,英文服務,並參加了在布呂歇爾街塞勒姆教堂舉行的非正式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