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再過兩日,便是清明,今年清明不同往日,由於疫情原因,暫停了掃墓和祭祀活動,雖如此,但對於逝去親人的緬懷卻還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回想與他們的舊事,比如看一場能 憶起為他們送行時的電影,而么柒覺得,能讓我憶起人生第一場親人葬禮的,莫過於《父後七日》。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這是一部上映於2010年的臺灣電影,曾經獲得過2010年第47屆臺灣金馬獎6項提名,以及2011年香港金像獎和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提名,而我第一次看,正是2010年它剛上映時。可能有人不太瞭解臺灣電影,卻對臺灣的偶像劇印象深刻,是的,臺灣的偶像劇曾經風靡一時,其中不乏很多腦殘狗血的劇情,但是,臺灣電影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這點和韓國有些像,偶像劇狗血又華麗,電影卻真實的讓人顫慄,你甚至不覺得他們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內共存的東西。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臺灣電影中,很多演員都叫不上名字,臉蛋平平無奇,像是身邊的路人,可是他們真實,這樣真實的面孔,演繹著那些或荒誕或真實的故事,有時候竟會讓人忘了這是一場電影,就像《父後七日》,讓人恍惚以為,是真的參加了一場葬禮。

    這是一部講述臺北鄉下傳統喪葬文化的電影,我所經歷的第一場葬禮是送別我的奶奶,那也是一場鄉下的傳統葬禮,可能是這個原因,才能讓我在清明將至,又翻出這部電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還年輕,沒有經歷過親人的離世,當時雖覺得電影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很獨特,也很有深度,但總覺得有些荒誕,很多情感上的東西也並不能完全理解,但在經歷了一場更為複雜荒誕的葬禮,見過百十號人披麻戴孝的長街跪迎弔客之後;見過現場表演孝女哭喪之後;見過葬禮上那些莫名其妙的表演之後,再看《父後七日》才明白,其實現實遠遠比電影荒誕,而電影裡的每一幀,都會讓我憶起當年送別奶奶的那場葬禮。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初得知喪訊時的麻木;葬禮過程中,面對種種傳統習俗時的茫然無措;跟著長輩們做著一些奇怪又詭異的儀式;面對從未經歷過的儀式和風俗表現出的新鮮和好奇;與很久不見的兄弟姐妹坐在棺木旁聊天說笑……,一切就像電影裡一樣,如同電影裡女兒說的,那是一場嘉年華式的奇妙旅程,沒錯,真的很奇妙。葬禮上的確總是有人跟我說:現在該哭了;現在別哭了;現在哭大聲點;好!換另外幾個過來哭……,真實的葬禮,卻更像是電影,操辦葬禮的主持人就如同導演,每日巡視整個葬禮現場,安排場景和道具,指揮演員什麼時候跪,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跪著哭……,而被指揮的我,總是一臉麻木地等著指令,指令是哭還是不哭。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電影裡的葬禮,輻射了很多:關於親情和鄉情;關於傳統和現代;關於出走和留守;關於夢想和情懷。而奶奶的葬禮,讓我練就了說哭就哭,讓停就停的演技,可真正的眼淚,總是流淌在儀式之外,比如電影裡女兒在為父親找擺放在靈堂的照片時突如其來的哭泣;比如大兒子在洗臉照鏡子時,藏在滿臉水珠中的眼淚;比如我和堂兄妹們靠著靈堂的棺木探討平日奶奶給我們的那些零食的口味;比如當年在奶奶下葬後,長輩們讓我們往前走,別回頭時,我好奇的回頭,看到黃土地裡那座孤墳時的突然崩潰……。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豆瓣評分8.0,金馬6項提名,《父後七日》——一場適合清明的電影

    清明將至,有沒有那麼一場電影,讓你念及逝去的親人?有沒有那麼一場送別,也讓你印象深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