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最近热播剧《不完美的她》在未播之前就已经收获了一批高关注量。大部分人带着极高的期望,冲着强大的卡司阵容而去:周迅、惠英红、赵雅芝。三大女主同台飙戏,可能在看剧之前比任何剧情花絮都要吸引人。


看完前12集后,我觉得我可能错了。


剧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个不曾出现在宣传海报里的叫穆莲生的小女孩。


已为人母的观众们,大概见不得在雾蓝滤镜下的莲生的眼泪。


该剧讲述了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女孩子林绪之长大后,苦苦追寻自己被生母遗弃的真相,在寻找生母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和她身世相同的小姑娘穆莲生。开始了一段令人同情又痛心的救助小女生之旅,并成为了小莲生的母亲,把她养育在身边的故事。


这并不是宣传里所说的女性悬疑励志片,而妥妥的是一部家长教育片。我想说的是:


父母在逼迫孩子变懂事时有多用力,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多痛苦。家长们在孩子童年里的不懂事的表现,都需要孩子用一生来偿还。


懂事,从来就不该是一个褒义词。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商业化的《不完美的她》官宣剧照


1 懂事的孩子总是设法讨别人欢心


剧里的莲生只有7岁,女孩的妈妈穆静是个单亲母亲,在一个人实在无法挣钱养活女儿的情况下,找了一个小男朋友叫尚武。


她就像一个即将溺亡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为了留住男朋友,她对他言听计从,即使知道男朋友长期虐待自己的女儿也冷眼观望。


在穆静的默许纵容里,尚武不断的、变态的虐待着穆莲生,并以此为乐。父亲早亡,莲生很心疼母亲穆静,为了让妈妈开心,她委屈自己默默忍受尚武的虐待。


尚武让她穿着公主裙,把口红涂得整个嘴唇血红的,穆静非但不制止尚武的这种行为,却对着自己的女儿大叫着“脏”,"恶心"、“你走开”。


尚武玩真人射击游戏,又一次用气枪把她击倒在地时,她告诉妈妈:游戏不就是这样玩的吗?直到被折磨的遍体鳞伤。


尚武把莲生装进纸箱差点闷死,穆静好不容易把她从纸箱里找出来,她说:被妈妈找到了,真好玩。


穆静和尚武去海边玩,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穆静打电话来,她乖巧地问:妈妈,那你高兴吗?

穆静说高兴。她说:妈妈,我也很高兴,我也听到海浪的声音了,就像和你一起在海边。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尚武玩气枪游戏把莲生击倒在地


一次又一次的虐待,穆莲生完全有机会脱离苦海,投靠爱她和关心她的人。比如和她一起出现在海边的林绪之,比如一直牵挂她的旧时的邻居奶奶,还有没有暴露身份的惠奶奶。但是她选择了做一个妈妈喜欢的孩子,不可以消失,不可以哭诉。


穆静虽然在尚武面前表现的开心迎合,但年幼的莲生知道妈妈活的不开心。


她在心疼妈妈的不容易,知道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就陷入噩梦,即使自己倍受委屈,也希望妈妈幸福。


于是她用攒的零花钱给穆静买最爱的零食,带穆静去游乐场玩,送自己亲手做的海螺手链。并说:以前都是妈妈带我来游乐场,现在我带妈妈来游乐场。


她努力的讨好妈妈,却没能换来妈妈的陪伴。


在那个破旧的游乐场,穆静往莲生手里塞了50块钱,不回头地走了。而那一刻,莲生终于忍不住哭了。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莲生看着妈妈头也不回的离开


在林绪之把她从尚武故意纵火中救下之后,莲生很快接受了林绪之给她起的新名字:林小鸥,并且亲切地喊她妈妈。也把林绪之的养母喊外婆,还有她的两个妹妹喊小姨妈。莲生一个人在作业本上不停地写:外婆、小姨,尽管字对一个7岁小朋友很难,但她一遍又一遍地写。


莲生说:“我想让她们开心。”


大人自身经济与精神都不独立时,情绪容易不稳定,幼小的孩子便会迎合大人的情绪,早早地把自己的天真烂漫收起,模仿大人模样去安慰他们。这是他们认为懂事的孩子应该做的。


《请回答1988》中德善说(译),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别人错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


懂事的孩子只因别人的开心而存在。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请回答1988》心酸的台词


2 懂事的孩子总是会自觉忽略自己的需求


剧里林绪之把莲生从火灾里救出来后,告诉莲生不要委屈自己,遇到危险一定要求救。小莲生弱弱问,会有人听到我的呼救吗?


她多次向母亲穆静恳求:妈妈我们能不能不回家?她害怕尚武那个恶魔,但是为了让妈妈开心她无法抵抗。可是得到一次又一次失望,她的默默忍受没有换来同等爱。


林绪之的出现对于莲生来说,无疑应该是唯一的希望,可是莲生却轻易地放弃了向她求救。他们相遇在海边,当林绪之看到莲生手臂上的伤痕,问她是怎么了时,她抽回了手臂,低着头没有回答。


两人很快心灵相通成为了好朋友,临走时她对林绪之说:阿姨,记得以后忘掉坏事,想着好事啊。她没有跟林绪之走,长期的压迫之下,她不相信这个阿姨可以拯救她。还反过来安慰那个脸上一直没有笑容的林绪之。她又一次下意识地表现出懂事的一面。


想起脱口秀大王庞博曾这样剖析过自己,引发众人泪洒现场。


他说:“我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听话,老实,从来都不愿意辜负别人的期待。不论什么事,不管我自己想不想做,只要别人觉得我能做好,我就一定要做到。从小到大,家人给我的标签就是懂事、听话,被期待成弟弟妹妹的好姐姐、好榜样。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是。但是我不得不被父母对长女的期待而束手束脚。长大后好不容易可以自己做主了,却发现很难做选择。


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给我,我不知道我喜欢的是什么。就算知道也劝自己,可能过段时间就不喜欢了。时间久了,标签就真的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还是没有自我。”


因为从来没有辜负过别人的期待,他们就是懂事的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那个懂事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当那个让梨的孔融。父母的话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深深地把我孩子捆绑在里面。久而久之,他们只能自我催眠,被迫成长。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孩子:妈妈,其实游戏一点也不好玩


3 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懦弱,要么冷漠


很明显,莲生与林绪之有缘份的原因在于两人都是被家庭抛弃的孩子。尽管林绪之遇到了疼爱她的养母,莲生遇到了想要救她脱离苦海的林绪之,从林绪之长大后的表现来看,养母偏心的爱也无法扭转她孤僻冷漠的性格。


林绪之永远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与别人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晚上习惯不开灯,蹲在椅子旁边想事情。


她第一次带莲生回家,跟大家介绍莲生说这是我的女儿林小鸥,临走时还笑着跟养母和两们妹妹打完招呼再走。二妹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她以前从来不笑的。


林绪之哄莲生睡觉完,出门与养母谈话,养母说三十年了,你从来不跟我撒娇。


林绪之挤出生硬的笑容,来回应她的请求。而当她去拥抱林绪之时,她直直地僵在那里。是的,三十年了,她仍然没有从被妈妈抛弃的阴影中走出来。


莲生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如林绪之一般冷漠,也许会形成胆小怕事的讨好型人格。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会永远记得被妈妈留在旧游乐场的那个场景。而这将会成为她一生的痛。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她们选择了彼此


4 长大后要怎么治愈因懂事而受伤的自己?


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里,总认为懂事才是好孩子的标签,孩子只有懂事才能有出息。可是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想到孩子三观未形成之前,一切的行为都与我们互补?家长不懂事,孩子才会懂事。


张德芬说,我们多数人最初在自己家庭中会获得两个经验:


第一,学习否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一切内在的东西,所以以父母外在的标准来看待自己;


第二,否认自己的价值,深深认为自己一个,无能的小东西,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


这两个经验结合在一起,会令我们对“好的自我”特别执着,对“坏的自我”特别恐惧。


这个“好的自我”,就是按照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标准而活,也就是他们眼中的“懂事”。


人天性追求“好我”,那么懂事便成了我们维系与父母关系的唯一纽带。


懂事的背后,天生的,是恐惧与不安。他们害怕自己的父母不喜欢自己,抛弃自己,而自己就无法生存。


▶ 父母是最好的解铃人


为人父母我们只有先能靠自己稳稳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够提供给孩子爱和尊重,才能和伴侣之间彼此支持彼此关爱。


如果家长没能力精神独立,那自然就会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重量甚至全部的重量都压在孩子身上。


经过岁月流逝风化,不懂事的父母也许会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此时,懂事的孩子长大后需要与自己的父母来一次促漆长谈,告诉父母曾经的感受,借助他们的力量来“还原”童年


在一个综艺节目里,主人翁是一个叫小小的孩子,从小家庭变故在姑父家长大,她很害怕向姑父一家寻求帮助,一直表现得超出她年龄段的懂事独立。在节目组老师的反复谈话后,姑父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开始转变,学着接纳小小。


当老师鼓励小小对姑父说出“我需要你的帮助”时,小小退缩了:“我不敢说,我害怕。”


最后,是姑父主动向小小张开了双臂。


他诚恳地对她说:

“小小,对不起,姑父以前忽视了你的感受。从现在起,我希望你能够相信,我们全家都是爱你的,我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今后我们也会更加关心你的感受。”


几分钟过后,小小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一脸,当她靠到姑父身上哭泣的那一瞬间,冰封的情感,终于开始融化,得以流动。


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给自己强行贴上的“懂事”的标签,忘记童年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方法。


成年后我们要与他们像上述案例一样,真诚地谈一次,在他们面前,我们的身份不再是成人,再重新做一回孩子,由他们来帮你撕下这个标签。


所有被宠爱过的孩子才可以变得不懂事,只有“不懂事”才能获得更多宠爱。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与父母重“演”一场亲子对话


▶ 清楚的认知哪些是你的意愿,哪些是他人的期待。


太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容易心累,一旦从小贴上懂事的标签,你的懂事都成了理所当然,只要有一次出格,父母、朋友、大家就对你失望透顶。


寻找自我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你要与外界的期待和眼光做抗争。


就像老人用筛子筛豆子,需要一遍遍地清洗、过滤、挑拣,才能将杂质彻底清除。

而核心自我的建立,也需要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清晰。


成年人独立生活后,可以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现在做的事情究竟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我完成目标的初衷,是为了完成谁的期待?还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当我达成目标时,是否发自内心的高兴?

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开心?

如果不开心,做什么才能让我开心?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分析:养育者要帮助孩子基本掌控吃喝拉撒睡玩,并且要给孩子一种感觉——「我」可以赢。

即孩子能在这些事情上伸展他自己的动力,可以击败「你」,即养育者,这是整个外部世界的最初表达和象征。”


成年后的懂事的孩子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任性”地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带任何目的,纯粹出于自己的喜欢。在专注的心流当中慢慢找到一个你不熟悉的内在的“自我”。


在做这些事情当中,先要发现自己除了懂事和讨好之外的价值,然后慢慢强化自己的这些价值感。再更进一步的是去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脆弱的地方,然后可以逐步的接纳和理解自己。


借用影后春夏的一句话:“人一旦对自己宽容,别人就很难为难到你。”


当你不再用外界的标准与期待来苛求自己时,你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


《不完美的她》:不要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懂事的童年


结语


桐华曾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写道:“如果大人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不肯承担责任去保护孩子,那么孩子只能快速地长大,像大人一样保护自己。”


父母,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


那些及早懂事的孩子,在表面上看起来风轻云淡,不动声色,但实际上心里却已如天塔通途,沟壑难平。这种波折感会一直停留在孩子的心里,直到死亡。


别太早把大人的情绪给孩子,让他们只懂该懂的事。他们需要生活在肆意的童年里。


作者简介:卞千南,硕士学霸,80后有痣宝妈,多平台原创写手、讲师,职场小说创作者。


做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培养杰出的孩子,点击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