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青團物語

對中國人來說,味覺也是有記憶的。
吃下去的東西,有時代表著某段特定的經歷,有時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故事,有時候味道代表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清明前後,對於江南人來說,最能代表春天味道的食物莫過於青團了。剛出籠的時候是最好吃的,清香撲鼻,翠色誘人,一咬下去,那軟軟糯糯之間,綿綿的豆沙就滲了出來,等回過神,兩口早已吃完。
這幾年,在電商的推廣下,青團突破了地域限制,從江南的街邊小吃走上了網紅之路,出現在了天南地北的人們的購物車裡,口味也更豐富了,蛋黃肉鬆、奶黃椰蓉、奶香紫薯、芝士流心、醃篤鮮、馬蘭頭、薺菜鮮肉……
傳統也好,創新也罷,口味偏好無從比較。但對所有人來說,縈繞在那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味道才是最香的。

春日青團物語

在電商帶動下,近年,青團成為了網紅食品,品牌商開發了很多新口味。

廣西施小姐:壯族人的三月三,艾餈和五色飯
廣西人也吃青團,但我們把它叫做“艾葉餈粑”。艾葉剁碎煮水,然後過濾加糯米,裡面的餡不是豆沙,主要是花生芝麻白糖,也可以放紅豆。
在廣西,10個人裡就有6個是壯族。在壯族傳說中,農曆三月三是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因此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艾葉餈粑和五色糯米飯,男女老少還會穿上壯族的傳統服飾,唱山歌,舉辦隆重的祭祖活動。

春日青團物語

農曆三月三,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要做艾葉餈粑和五色糯米飯。 施小姐 圖


現在小孩子都在城裡長大,對民族傳統文化了解的越來越少,廣西當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很重視。去年,我們學校舉辦了隆重的“三月三”的慶祝活動,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參與制作五色飯和艾餈,花花綠綠的擺在桌上,特別好看。

春日青團物語

廣西當地的小學通過舉辦“三月三”的慶祝活動,讓當地小孩子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施小姐 圖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學校還沒有開學。學生們就通過繪製手抄報,製作小手工,觀看民族歌舞等方式,線上參與“三月三”的主題活動。
我媽也在家閒著,自己學會了做艾葉餈粑和五色糯米飯,這倒好,不用再出去買現成的了。
浙江王小姐:筍餡才是江南的靈魂
我來自浙江金華永康縣,在我們當地有兩個重要的節氣:一個是冬至,另一個就是清明。按當地的習俗,嚴格地說冬至才吃青團,清明節吃紅紅綠綠的清明粿,而且青團也不叫做青團,叫做“蒸團。
大概在清明節前十天,就到了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粿是用來供奉祖先的食物,供奉完了有些人也會拿回家自己吃。但不管是青團,還是清明粿,原材料都是蓬蒿,因為山上田野裡遍地都是這種易採的野草,攪碎成汁和上面,所以才是綠色。

春日青團物語

紅紅綠綠,扁扁的是清明粿。 王小姐 圖


春日青團物語

在浙江金華,冬至才吃青團。 王小姐 圖


不像一些飲食口味偏甜的地區,我們不吃豆沙餡的青團,因為筍才是江南的靈魂。冬至出冬筍,清明出春筍,熱騰騰的青團裡塞著雪菜筍餡,油漬漬的,那才叫一個香!蒸的時候,還會在糰子下面墊上豆腐皮或者青果葉(山上採摘的帶有香味的樹葉,使用前先放在油裡炒香)。

春日青團物語

筍才是江南的靈魂,雪菜筍餡的青團特別香。 王小姐 圖


另外,金華人最愛的還有梅乾菜。金華酥餅、縉雲燒餅、永康肉餅,任何一款餡餅裡都離不開這一種靈魂配料,甚至任何地方的梅乾菜都沒有金華的梅乾菜香。如果有機會來浙江,嚐嚐雪菜筍餡的青團和梅乾菜肉餅,那江南這一趟真的沒有白來。
上海張艾趣:外婆親手做的是記憶中最好的味道


我是上海“土著”,從記事起,每到清明前的一個月,外婆就開始做青團了。
上海人大部分都愛吃豆沙餡的青團,但也有吃肉的。於是,外婆會做兩種口味,一種豬油豆沙餡,一種純豬肉餡。但為了區分,豆沙餡的糰子是綠色的,肉餡的就不加艾草汁是白色的。

春日青團物語

綠色的是豆沙餡,白色是肉餡的。資料圖


小時候,我和我媽媽會一起幫著外婆做,但是麵粉和艾草汁的比例只有她一個人知道。我記得,外婆說麵糰醒發的時間很重要,還有豆沙的熬製,一定要放豬油塊進去,豬油塊外面還要裹一圈白糖(我小時候就發現別家買的青團,豬油塊外面沒白糖)。

春日青團物語

奶奶做的傳統青團都是帶花紋的。 張艾趣 圖


春日青團物語

張艾趣記憶中的上海傳統青團,下面還墊著粽葉


在過去,外婆靠賣青團賺錢養家,後來做出了名氣,一年只賣一次,一籠一籠賣(每籠20只),即便沒有鋪子,每到這個時節都會有很多人提前和她下單。再後來,外婆不做了,還有人記著“張阿姐”的青團,因為外婆的手藝是全鎮公認最好的。
由於身體的原因,外婆做了40年的青團後,退隱江湖了。有時候,我也會買品牌店的青團來吃,但總覺得比不上家裡做的味道,因為外婆做的青團,艾草的清香會特別濃,非常新鮮。
如今對我來說,吃青團的意義就是對兒時記憶的延續。吃完青團後,天氣就變暖了,意味著春天到來了。
吉林邸露瑤:我把對青團的思念帶去了墨爾本
我是東北吉林人。在東北沒見過青團,來上海讀大學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
大三的時候,有個學妹在朋友圈賣自家做的青團,有三種味道:豆沙、蛋黃肉鬆和馬蘭頭。我不太愛吃豆沙,就買了蛋黃肉鬆的和馬蘭頭嘗一嘗。蛋黃肉鬆餡是當時很火爆的口味,但我感覺一般,沒那麼好吃。但是馬蘭頭的味道簡直絕了,太好吃了!


從此,只要學妹賣,我都會買。大四搬到徐匯校區了,還讓她幫我寄到徐匯,每次也只買馬蘭頭餡。

春日青團物語

馬蘭頭的味道簡直絕了。 邸露瑤 圖


大學畢業後,我去澳洲墨爾本讀研,從此告別了學妹的青團。雖然墨爾本當地也有華人賣,但沒有我最懷念的馬蘭頭味道。不光是青團,在上海讀書的四年,我對上海的各種小吃情有獨鍾,像虹口年糕團、條頭糕這些都非常想念,身在異國他鄉,這些味道都很難再嚐到了。


其實美食也是一種文化,中秋節的時候,我們留學生也會做月餅分給老外吃,向他們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後我也打算買材料自己做,把青團這種美食推薦給老外們。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春日青團物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