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近期,關於糧食問題的報道頻頻見諸各大媒體。外媒紛紛炒作“糧食緊張”,而在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疫情或致糧食產生危機”的情況下,這種炒作頻率、力度都有所加強。很多人不禁要問,在當前的國際疫情背景下,我們的糧食安全嗎?對於個人來說需要做些準備嗎?

誠然,糧食問題的核心是生產問題、供應鏈問題,而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還是“價格”問題,任何生產環節的所謂“短缺”和流通環節的所謂“不暢”反映在末端就是糧食消費價格是否上漲,價格大幅上漲便是“問題”,價格在可控範圍內上漲那就無所謂問題。

其實,炒作糧食問題的黑手在國際上從未消失,只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能讓我們每個人不會因為糧食問題而天天發愁。

讓我們把糧食問題放在歷史長河中去研究,或許你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一、2004年大豆價格戰,外資殺“回馬槍”先搶一盤

1995年之前,我國大豆可以自給自足。1995年以後,因供應需要我國逐步從國外特別是美國等國家進口大豆。國際遊資瞄準中國的大豆市場蠢蠢欲動。2000年開始,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抬高價格。2000年—2004年,美國大豆的價格從每蒲式耳415美分漲到了1064美分,國內大豆價格應聲上漲,國內大豆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國內壓榨企業也得到大規模投資佈局。2004年的4月,國際資本突然出手,半年之內把國際大豆的價格從每蒲式耳1064美分壓低到每蒲式耳500美分,造成我國國內豆農損失慘重,壓榨企業整體陷入經營困境。這個時候,國際資本精準出手,紛紛低價收購面臨困境的國內壓榨企業。金龍魚、魯花等企業一夜之間變成了外資企業。從2006年開始,掌控了國內大部分龍頭壓榨企業的外資開始拉昇大豆特別是油料價格,從2006年到2008年,國內大豆價格從5000塊錢一噸飆漲到了15000塊錢一噸,個別品牌菜籽油價格漲了10倍!而國內壓榨企業被外資控制的情況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根本緩解,此役,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不久,可以說交了學費。

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二、2005—2008主糧價格保衛戰,我國一戰定乾坤取得主糧定價權

國際遊資從2005年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炒作主糧價格。先是製造恐慌氣氛,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媒體大肆炒作印度、東南亞災荒造成的糧食缺口,造成世界範圍內主糧價格大漲。從國際市場看,國際小麥價格從2005年的每蒲式耳300美分漲到2008年每蒲式耳1330美分,上漲3.4倍;國際玉米價格從每蒲式耳185美分上漲到每蒲式耳758美分,上漲3.2倍。從國內市場看,我國2005年小麥價格為每噸1400元,2008年漲到2000元,玉米從1200元上漲到1800元,上漲相對溫和,略高於同期國內物價上漲水平。

國外上漲3-4倍,國內上漲不到一半,是國際遊資不想洗劫中國嗎?否!是我國政府的堅決鬥爭挫了所向披靡的國際遊資的威風。從2006年開始,國家關注到糧食價格上漲,便動用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平抑物價。起初,一兩個月拋一次,但發現拋出即被“吃掉”,後面一週一拋,多空激戰最激烈的時候一天兩拋。國際多頭根本不知道我國的糧食戰略儲備到底有多少,而國內媒體放風“既便顆粒無收,全國糧食也至少夠吃三年”。從此,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儲備的糧食是天文數字,足以把所有的投機資金都撐死!2008年7月,全球糧食價格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一樣出現暴跌,不少來不及平倉的國際多頭都爆倉了,我國政府在這次糧食價格狙擊戰中大獲全勝,保證了國內主糧定價權。

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三、2008年大豆價格保衛戰,我國迂迴包抄再奪大豆定價權

2008年的7月,世界金融危機開始爆發,當時,國際大豆價格幾乎“腰斬”,國內豆農普遍鉅額虧損。這一次,我國政府精準出擊,在全國範圍內加價收購大豆,一為增加戰略儲備,二為補貼我國豆農。外國資本見我國高價收購國內大豆,一些人便利用各種方法把國外的大豆“包裝”成國內大豆投放我國市場,我國政府假裝不知道,來多少收多少。(不直接向國外收購的目的是國外如知道我國需要大豆,國際大豆價格就會上漲)我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建立了大豆的國家戰略儲備。從那以後,但凡國外遊資炒作大豆價格,我國就動用巨大的戰略儲備,採用當年主糧價格保衛戰那樣的戰略戰術平抑物價,從此控制了國內大豆價格。比如,2008年,我國進口大豆是2000萬噸;2018年,我國進口大豆量上升到9000萬噸,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且增長幅度很大,但我內市場大豆價格卻一直保持平穩。

其實,國外遊資對糧食價格的覬覦從未停止。當前,除我國以外,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按照國外遊資的慣用伎倆和炒作手法,製造新一輪糧食恐慌定會捲土重來,輿論的所謂“恐怖氣氛”和“危機謠言”也會隨之而來。也許有人要問,我們每年都從全世界進口那麼多糧食,特別是大豆,現在疫情了,沒有危機不可能吧。我在這裡想說兩句話:第一,關於主糧,我國主糧歷來可以自足,進口的比如小麥,不是因為糧食短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要兌現入世後進口不少於5%的進口糧食承諾。另一方面,總有人覺得泰國香米比東北大米好吃,進口那是必然。還有,我們國家的酒類產消量高居世界第一,小麥很多都是來釀酒出口的。第二,關於大豆,我國官方所說的我國每年需要進口10%的糧食主要是大豆,而國際上從未把大豆算糧食,把他算作油料。所以,在國際市場的認知上,中國是一個糧食可以100%自給的國家。

從歷史上的定價權“大戰”看國際疫情背景下的國內糧食問題


然而讓人不安的是,在我們身邊,最近不乏有恐慌情緒擴散搶購言論,恐懼可以理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多大的風浪中國都能應對。這種信心來源於我國糧食巨大的戰略儲備(大到什麼程度,一般人誰也不知道,但相信和我們的核武庫一樣肯定夠用)和高層歷次“戰爭”中積累的高超的鬥爭藝術。正如近期人民日報所言:我國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應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百姓的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這絕不是什麼宣傳,因為我們有信心更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