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俾斯麦,为何上任一周就对“兄弟”奥地利动武?

白杨树下谈历史


在德国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俾斯麦。1815年4月1号,卑斯麦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地主家庭。俾斯麦天性强暴蛮横,凶悍粗野。在他读大学时,曾因一些矛盾和同学发生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父亲让他回乡经营属于他的两处领地。俾斯麦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从没想过在自己的领地上待一辈子。他渴望有机会去外面更大的世界施展拳脚。机会终于来了。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俾斯麦第一时间收到了战争的味道。于是他迅速集结了一支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从而迈出了向多哥权力顶峰的第一步。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上任第一周,他就在联邦会议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这样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的。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俾斯麦“铁血宰相”名号由此而来。那么俾斯麦为何要发表这番演说呢?原来几个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之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联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个小国自己完全有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的独立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所谓的联邦,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1850年春,奥地利率先发起了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会议。并且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直到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都会议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到了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时,普鲁士的军事力量正处于上升期,这便是他的铁血政策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踢开无能的议会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开战,最终打败了丹麦。作为战胜一方普鲁士得到原属丹麦的施勒斯维希,奥地利则得到原属丹麦的小公国荷尔斯泰因。打败丹麦解除后顾之忧后,随即俾斯麦便剑指向奥地利,试图一举荡平奥地利,这是铁血政策的第二部。但老谋深算的俾斯麦深知,奥地利并不像丹麦那样容易对付。于是他意大利,结成了反奥联盟。之后他又前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便稳住了法国。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开始向奥地利发起了挑衅,企图迫使奥地利秋出兵。他先是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荷尔斯泰因让给普鲁士,然后又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这些要求当然是奥地利无法接受的,于是奥地利就联合了不少德意志小公国,对普鲁士进行了制裁,普奥战争一触即发。1866年6月,奥军28万对阵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带兵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时,他想法国可能会出面干预,另外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城市让让给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4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同样也有这种想法,而且法国还是那样的强大。不把它打败,德国的统一将很难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的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早就垂涎三尺。于是他便启动了“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对法开战。1870年普法战争正是爆发,在普军强大的军力量前面前法国毫无招架之力,最终普军大获全胜,自此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最终实现了。


小文聊历史


对奥地利动手,并非俾斯麦临时起意,而是他长期以来所制定的德意志崛起方案的成败所在。

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能力不大能量大,本事不强但野心强,长期以来,它把持着德意志诸国老大的位置,举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大旗,却从不为统一德意志而费心,一直坐视德意志诸国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宰割,只顾自己扩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本就缺乏天险拱卫的德意志地区成了欧洲的农贸市场,斯拉夫人西进,瑞典人丹麦人南下,法兰西人东征,德意志都首当其冲,饱受其害。

而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各自的民族性已基本形成,语言文字市场军政统一的前提下,民族主义已经成了各国飞扬狂飙的大旗,而德意志地区仍是死寂沉沉。而当时作为德意志家族二当家的普鲁士,通过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合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领土扩张了一倍,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均已超过或逼近奥地利,因此,通过战争逼迫奥地利让出老大宝座,继而带领德意志诸国完成统一,就成了俾斯麦及其普鲁士有识之士的最大追求。

俾斯麦的策略是,小心翼翼维持当时列强遵守的维也纳条约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外交活动,撬动列强间的关系暗板。首先,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下手,收回了丹麦侵占的德意志两个小邦石荷两邦;接着,和英国搞好关系,离间奥地利和法国及俄国的关系,确保两强不插手干预,同时悄悄修好了通往普奥前线的铁路网;然后借口石荷继承权问题向奥地利发难,迅速调动部队扑向奥地利,先期解决奥地利最大盟友巴伐利亚,然后速战速决打残奥地利主力,又用优惠条件在列强明白过来进行干涉之前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不割地不赔款的情况下,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从此分家单过,德意志则进一步团结在普鲁士的周围,为德国的最终统一提供了条件。

就这样,俾斯麦以十年时间两战之威,解决了奥地利这个老大难问题。





石海钓沉


德国之小,容不下二主。

这是俾斯麦对德意志邦联中同时拥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的看法,所以,德国要想以普鲁士来完成统一,击败奥地利便是必然的选择。

公元1815年,击败法国拿破仑的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开会,并形成了“四国同盟”——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联合对抗法国。

与此同时,在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以奥地利帝国为主席。

我们可以这么看这个维也纳体系,欧洲列强恐惧法国一家独大,但同时也预感德国的统一威胁会更大,所以维持德意志的松散现状也是欧洲列强的愿望。


正是这个原因,有两个人对这一格局非常不满。一个是法皇拿破仑三世,另一个便是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拿破仑三世想要打破维也纳牢笼,俾斯麦想要击败奥地利一统德意志。拿破仑三世公开推崇普鲁士的民族主义,同时认为普鲁士是德意志邦联的最正统代表,并鼓励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

当然,这并不代表拿破仑三世希望德国统一,而是因为他认为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强大的奥地利必然取胜,到时候法国便可以以仲裁者的身份击破维也纳体系。

俾斯麦当然渴望法国能够中立,他甚至对拿破仑三世表示如果法国中立,那么普鲁士对法国占领比利时乐观其成。


不过,俾斯麦对“兄弟”奥地利动手也并非其上任一周之后。

公元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从此,俾斯麦的名言“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成为普鲁士行动的方向。

四年后,公元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与法国预想的不同,普鲁士迅速击败了奥地利,快的法国连插手的机会也没有。

这一战只打了两个月,1866年6月14日—8月23日,之后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布拉格条约,永远退出了德意志。

所以,普鲁士的统一德国,一半由于法皇拿破仑三世的纵容,一半由于俾斯麦的铁与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之后,法国出兵普鲁士,普法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同样是普鲁士,公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标志着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而这也成了法国的耻辱。


心向青山


二战始作俑国——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整个欧洲,再次将全世界拖入一场大战中。人们在战后反思这场战争背后的成因时,惊奇的发现,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民族自尊心,是挑起这场战争的根源。

这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征战史。腓特烈大帝、俾斯麦等人,都是令人侧目的“好战分子”。人们不禁会问: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这么好战?要想得出答案,就不得不从200多年前的普鲁士王国说起,这其中也离不开与法国人的是是非非。

德意志民族的觉醒,离不开拿破仑的暴政。

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德意志民族犹如一盘散沙,他们分属300多个小邦国和上千个骑士庄园领地,饱受大国的欺凌。在腓特烈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征战46年,在欧洲打出了“一片天地”,跻身强国之列。

然而,好景不长,拿破仑征服了普鲁士和欧洲大部,并武力推行资产阶级变革,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有积极的一面,但其根源还是“为己所用”的暴政,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盛行,他们组成“反法联盟”进行抗争。

1813年,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第6次组成“反法同盟”,集合了30万大军向18万的法军发起进攻。半年后,攻占巴黎,法国无条件投降,拿破仑被囚禁在一个小岛上。然而,不甘心的拿破仑率700兵士逃出小岛,重返巴黎。

眼看拿破仑又要“做大”,英国、普鲁士等国第7次组成“反法同盟”。这就是改变十九世纪的大决战——“滑铁卢之战”,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国际会议,重新确定欧洲秩序,更主要的还是瓜分法国。

普鲁士王国尽管在这次会议中收获多多,获得大片土地,但与会的列强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于是将过去300多个小邦国合并成38个邦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为主席,普鲁士为副主席。

政治上的长期的分裂,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联邦的工商业发展。例如,从萨克森贩运10元的商品到汉堡售卖,区区300公里的路程,交税就要8元。于是,在普鲁士的倡议下,他们成立了“关税同盟”,废除内地关税,建立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所以,德国在统一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统一。

1834年,尽管德意志联邦并没有统一,但在由普鲁士主导下建立的关税同盟,使得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税收增长大幅提高,十年几乎翻了一倍。由于经济上的高度融合,德意志全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在当时,最有实力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相比较而言,奥地利还是一家独大,但内部腐朽不堪,民族运动层出不穷。尤其是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奥地利更是沦为了“重灾区”,根本无力“竖起民族统一的旗帜”。

而国力蒸蒸日上、野心勃勃的普鲁士,自然就成了全体德意志人渴望统一的希望。但其利用主导的“关税联盟”,动辄以废除同盟为要挟,迫使其他盟国接受自己的经济政策,甚至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各邦国对普鲁士的“霸权主义”颇有微词。

他们纷纷靠拢奥地利,试图依仗另一个大国来抗衡普鲁士。但经济的作用还是决定了一切,“关税联盟”使各邦国之间的工商业已经高度融合,谁也离不开谁。也就是说,尽管他们不满普鲁士,但又不得不在其阴影下生存。

摆在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文”,通过德意志会议取代联邦会议,制定宪法,设置政府,从而实现民族统一;二是“武”,依靠强大的武力实现统一。“武统”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

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宰相,他在其出任宰相仅仅一个星期,就叫嚣“武统”。“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誉为“铁血宰相”。

奥地利是他“武统”的首要目标。然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使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他们对俾斯麦一再挑起与奥地利的争端,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派人刺杀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俾斯麦现在想的是,如何实现德国的统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19世纪的德意志邦国林立,随着工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的冲击,德意志各阶层(新兴资产阶级、贵族地主阶级)都迫切需要德意志统一,一是维护自己传统利益,二是对内扩大市场,三是对外扩张殖民。

此时的德意志众多邦国中最有实力完成统一大业的也就只有两个完成自身改革的邦国,普鲁士、奥地利。

铁血宰相卑斯麦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贵族代表,经历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洗礼,同时也在接受者传统贵族文化的熏陶。卑斯麦迫切渴望德意志能够统一,一方面是主动适应变革,维护自己贵族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转移国内自由资产阶级的视线,在对外扩张中分得一杯羹。

1862年,卑斯麦正式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普丹战争”,从丹麦手中接过石勒苏益格;

1866年,对奥宣战,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控制下的被北德诸邦纳入统一;将奥地利排出统一范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卑斯麦出任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1870年,对法宣战,通过“普法战争”,将法国控制下的南德诸邦纳入统一;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建立德意志帝国,卑斯麦出任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

正如卑斯麦在出任普鲁士首相后,在下院首次演讲中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随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我歌剧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



安定郡小书生


普鲁士与奥地利均有机会和能力统一一盘散沙、邦国林立的德国,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领导下统一了德国,普鲁士的国王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跪射俑


不懂,沒读过此书。


老白286987756


之前就有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