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人類的創造物並不具備永恆性,“永恆之城”羅馬的滅亡就是一個例子。

歷代學者們熱衷於討論羅馬衰落的故事,但大部分講述都默認環境是穩定的。其實,有個很痛的領悟,如今全世界的人們都意識到了——

文明的命運,大自然從不缺席。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羅馬的命運》| [美] 凱爾·哈珀 著後浪出品 | 2019年6月

美國曆史學家凱爾·哈珀更早留意到這個問題,在《羅馬的命運》中,他把羅馬帝國的興衰,跟病菌、氣候變遷結合起來後,令人驚訝地發現,比起敵人,在羅馬帝國衰亡的過程中,更加決定性的因素是細菌、病毒、火山和太陽黑子週期。

羅馬帝國的終結,並不是一個連續衰落、最終導致不可避免的毀滅的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迂迴曲折且充滿偶然的故事。

羅馬的命運,由皇帝和蠻族、元老和將軍、士兵和奴隸共同出演,但細菌、病毒、氣候,其實才是整場故事的翻雲覆雨手。

氣候變遷和瘟疫疾病預排了一出宏大的歷史劇,身處其中的人們,可能只是一個個不知情的演員。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如今的羅馬正面臨一場新的瘟疫,會帶來什麼改變嗎?


01 幸運的羅馬人

在空間上,羅馬人建立了一個連結全球不同地區的廣袤帝國,橫跨歐洲、非洲、亞洲,北邊向上穿過北緯56°,南邊向下越過北緯24°,控制了從中高緯度到熱帶邊緣的大面積地區。在屋大維對羅馬版圖進行最後一次有意義的擴張時,羅馬人稱地中海為“我們的海”。

1至2世紀,羅馬人通過各大城市中的貴族來實行統治,將地中海世界的精英引入帝國治理方案,只靠幾百名高級官員,就管理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把帝國從單純的索取機制,變為一種利益共同體,奠定了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礎。

隨著帝國和其統治下的許多民族繁榮起來,最先增長的是人口。在這個時代的第一個世紀裡,羅馬城的居民超過了100萬,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唯一達到這個數字的西方城市,到19世紀初,倫敦城市居民才達到100萬。而在2世紀中葉的鼎盛時期,大約共有7500萬人生活在羅馬的統治下,佔全球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羅馬帝國許多城市化的遺蹟,也可以看作是羅馬統治下社會財富的象徵。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擁有超過一千座城市,城市之間的層級也沒有過於頭重腳輕。像亞歷山大里亞、安條克、迦太基以及其他大城市,也都各自擁有幾十萬的人口。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

在那個時代,這很容易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就是說,“當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

按道理說,持續的人口增長會給社會帶來壓力,那羅馬帝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饑荒,但羅馬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或者說推遲了馬爾薩斯陷阱,非但沒有陷入悲慘的境地,還實現了人均經濟增長。

凱爾·哈珀就分析,這主要得益於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域的貿易。技術和貿易。讓羅馬人在長期的發展週期中跑贏了人口危機。而且,人口增長還為羅馬帝國的繁榮提供了極大的政治資本,讓帝國擁有了充足的兵源和收稅對象。

但羅馬人沒有意識到的一件事是,地中海的經濟整合和人口繁榮,也為細菌和瘟疫的整合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02 病毒比敵人更致命

在古代,絕大多數流行病,受到了空間上的限制。因為交通不便,在古代社會里,病菌依賴糞口傳播或者動物傳播,速度和距離都是有限的。

但羅馬帝國雄心勃勃的社會發展,卻給傳染病的傳播製造了諸多有利環境。

首先,羅馬帝國擁有超前的城市化,城市化孕育了密集的居住區。但當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一個古代社會,缺少良好的公共衛生機制,城裡到處是老鼠和蒼蠅,人們在沉重的病菌壓力下生活,由於沒有細菌理論,人們也很少洗手。

在城市之外,羅馬人不只是改造地形,他們砍伐樹木、燒燬森林、改道河流、抽乾湖泊,甚至在沼澤中修建道路。對新環境的入侵,也增大了人們接觸到陌生微生物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帝國發達的的貿易網絡,也成為了病菌的催化劑。

羅馬人對絲綢、香料、象牙和奴隸的需求,推動了跨境貿易活動。商人們的足跡,越過撒哈拉沙漠,沿著絲綢之路行進,穿越印度洋,到達由帝國建造的紅海港口。四通八達的陸路和海路,不僅運送了貨物和人,也運送了病菌。

羅馬歷史的最後幾個世紀,是大規模流行病的時代。從2世紀開始,羅馬帝國至少受到過三次大範圍傳染病的衝擊——

第一場瘟疫是安東尼瘟疫,發生在公元165年。這場可能由天花引起的瘟疫中斷了羅馬帝國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貨幣的購買力降低了一半,土地價格暴跌,也出現了徵兵危機。

經歷了安東尼瘟疫後的羅馬帝國元氣大傷,但並沒有崩潰或解體,只不過統治地位已不同往日。

但還沒過太久,公元249年就發生了第二場大瘟疫——西普里安瘟疫。根據現代病理學和流行病學判斷,這次的病毒可能是一種線狀病毒,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近些年來在非洲肆虐的埃博拉病毒。這場瘟疫涉及的地理範圍很寬,基本上羅馬所有的行省都沒能倖免。

這場瘟疫帶來羅馬帝國的“第一次衰落”,激化了大量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第三場瘟疫,史稱查士丁尼瘟疫,發生在541年,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這一次瘟疫的強度和持久度,讓前兩次瘟疫相形見絀,這場瘟疫從6世紀開始在羅馬帝國境內出現了兩個世紀,瞬間扭轉了羅馬人口增長的趨勢,死亡率達到了50%。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查士丁尼瘟疫的擴散

按死亡人數計算,三次大規模流行病中,死亡人數最少的是安東尼瘟疫,它奪走了大約700萬到800萬的受害者性命。而在羅馬帝國曆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場戰役,哥特侵略軍橫掃羅馬東部戰區的主體部隊,羅馬人在阿德里安堡潰敗,最高統計是2萬人陣亡。

病菌比日耳曼人致命得多。

而且,在羅馬帝國消亡的最後階段,並不僅僅是病菌的勝利,氣候變化和瘟疫結合在一起,耗盡了帝國的元氣。

03 氣候的終極審判

羅馬人非常幸運。羅馬帝國達到其最大版圖和最繁榮的時間,是一個溫暖、潮溼、穩定的氣候格局,通常被叫做“羅馬氣候最優期”。氣候最優期不僅擴大了耕種範圍,還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

在多丘陵的意大利,如果氣溫升高1攝氏度,保守假設也能額外增加500萬公頃適宜耕種的土地,足以養活三四百萬飢餓的人口。所以,在這個好時期裡,羅馬人葡萄和橄欖的種植地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靠北。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奢華的古羅馬宴席

但氣候,是一種既有利又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當氣候最優期的穩定階段過去之後,劇烈的混亂期開始了,大約持續了三個世紀。3世紀40年代,在地中海南部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在阿爾卑斯山脈,日曬急劇下降,消融的冰川重新覆蓋山坡。

與此同時,氣候的惡化與瘟疫,還常常同時發生。

450-451年的意大利,一場饑荒和瘧疾同時發生,食物短缺使飢餓的人們甚至吃下了有毒的東西,同時耗盡了他們免疫系統的抵抗力。500年時,帝國東部發生了一場蝗災,飢餓的移民湧入城市,很快一場可能是天花的瘟疫跟著發生,沒有捱餓的富人,同樣也失去了生命。

到了查士丁尼的時代,全球進入“晚古小冰期”。在公元6世紀中期,很多年甚至是完全沒有夏季的,冷天氣給細菌的快速散佈提供很多便利。

同時,這也是一個猛烈的火山爆發的時期。536年,北半球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火山噴發,沒過多久,539、540年就發生了第二次火山噴發。

羅馬的命運:當千年前的意大利遇上大規模流行病

536年,冰島火山大爆發,灰燼導致北半球經歷18個月暗無天日的嚴寒時期

這場氣候變化,與人類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同時衝擊羅馬社會,扭轉了羅馬人幾個世紀以來的辛勞成果。許多村莊和農場都消失了,大部分城鎮變得空空蕩蕩。意大利的人口減少到了羅馬時代的一半或四分之一。當時的羅馬人以為,世界末日就要來了。

在安東尼瘟疫時,人們向古老的阿波羅太陽神尋找安慰;西普里安瘟疫,使基督教出現在公眾面前;6-7世紀的鼠疫和氣候惡化的連鎖反應,激活了宗教中的末世氣氛,蔓延到基督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7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隨著東部屬地的分離,地中海世界被割裂了,羅馬帝國淪為一個拜占庭殘餘國家。

人類文明的故事,始終是一部在生態環境中上演的戲劇。大自然為人類創造了繁榮的條件,人類又在自然反覆無常的外部影響下,不斷髮展和收縮,可能向好,可能失敗。但我們必須記住一件事,“自然”的力量足夠真實,足夠強大。

不要忘記凱爾·哈珀的提醒:

“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中,羅馬的終結只是其中一個章節,故事仍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